柳青魂,今安在?

2017-09-29 16:09 | 作者:曹新友 | 散文吧首发

如果提到刘蕴华,可能许多人摇头,不知道这是谁。那要是提到写书的柳青,上了点年纪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因为那个年代,能识点字人都读过他的《种谷记》、《创业史》,都被书中那些梁生宝式的人物感动的心潮澎湃。

柳青是孕育在地贫人杰的陕北,陕北过去是极为贫穷的山沟沙漠,但却出了许多杰出的的人物。柳青在白色恐怖的年代,却吸吮了红色的政治文化素养,年轻时就精读了《共产党宣言》、《斯大林文集》五卷以及世界革命文学书籍。柳青扎根在长安神禾原这块农村沃土上,经过像老农一样多年日出日落的耕耘,收获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他是新中国一位特殊的作家,是一位行政九级干部,比当时的省委书记还高一级。但他却主动提出要到农村去扎根生活,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他的主要作品有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第一、二部),中篇小说《狠透铁》,散文特写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说散文集》等。

这次我在神禾原上的常宁宫,参加陕西作协举办的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培训学习,正好就和柳青的原来写作住地在一个院子里。站在柳青写作的窑洞里,更能深刻的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髓。习近平讲到: “柳青为了深入生活,1952年曾经任陕西省长安县县委副书记,后来辞去了县委副书记,定居在哪儿的皇莆村,蹲点十四年,集中精力创作《创业史》。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总书记对柳青这样一个作家的肯定,就是指明作家创作的方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人民。

柳青早已离开了我们40年了,《创业史》也成了遥远的故事,我们今天想到谈到柳青,主要不是他的那些作品里的故事,而更多的是他的文学魂。就是他剃了光头,穿上对襟衣服,拿上旱烟袋,睡在农民的炕上,深入到人民中间,融于到现实生活中去,反映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柳青的文学灵魂

可是,柳青的文学灵魂今安在?而今天的一些文艺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就是两个字“浮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低俗代替了通俗,欲望代替了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代替了精神快乐。这就出现了花拳绣腿,投机取巧,沽名钓誉,自我炒作等等不良现象。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盗墓掘坟,性爱乱伦,打打杀杀大行其道,一时中国文坛上笼罩着雾霾,一些所谓的文艺成了精神污染。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复兴,没有文学艺术的复兴,就不算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当前,我国的经济离世界第一已经不远了,我国的军事离世界强国也是指日可待,唯独我国的文艺还在高原上徘徊,实现文艺高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实现文艺高峰的出现,就必须像柳青一样,深入到生活中去,融入到这个时代的洪流中去。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所以,研究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柳青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只有愿意为文学卖命的人,才能干这一行”。是啊,我们看到凡是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作家,都是耗去了个人的毕生精力,把自己的全部贡献给了文学事业,如陕西的路遥、陈忠实等人就是柳青精神和灵魂的继承者。柳青说“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任何从个人主义出发,从名利思想出发的文艺工作者,很难搞出像样的创作”。现在那些投机取巧者,也许一时能博得人们的眼球,也许能增加网上点击量,也许能够挣一笔大钱,但那些毕竟是坐在屋子里胡编乱造的东西,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只能是文学大海里的几个泡沫,很快就破灭了,甚至被人们唾弃了。

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柳青说“在生活里,学徒可能变成大师,离开了生活,大师也可能变成匠人。要想写作,就先生活。”有人说,只有战争和动乱年代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这种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代,也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过程中,中国的故事很多,也很精彩。作家关键是要深入生活,讲好中国当代的故事。为什么一些作家热衷于写历史,写鬼神呢,有这样一句话,画鬼容易画人难。对历史对鬼神可以胡编乱造,对当代的故事写好就不容易了,因为读者容易鉴别。

柳青说,“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而不是认真研究了各种文学作品的手法,就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手法。其实,技巧主要的也是从研究生活来的。所以叫做创作”。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是生活,生活给了作家丰富的故事,也给了作家的手法和技巧。

今天,我们无论是学习习近平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或者是缅怀和纪念柳青,最根本的是找到文学的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