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霄话龙灯

2011-03-26 13:46 | 作者:草根 | 散文吧首发

元霄话龙灯

李新旺

暴竹声声,烟花簇簇,新年意浓,元霄又至,城里的节日在喧闹中拉开了序幕。望着缤纷焰火,想起乡下老家的娘。多想亲手为父母煮上一碗甜美的汤圆;多想带他们观赏城里节日五光十色的焰火;多想让他们亲眼看看城里的新变化;多想让他们欣赏溢彩流光的景;多想让他们游览清洁美丽的花园。这些都是他们今生不可多得的享受。但劳碌一生的老爹老娘却在电话里说,再也坐不动车,也不习惯城里单元房监狱一样封闭式的生活。在老家乡里乡亲走街窜户,悠闲自在,亲热无拘。喧嚣之余,顿生无限伤感

想起少时在乡下老家过的元霄,充满着浓浓的乡情。每年的这个时候,村里总要组织“游龙灯”活动。“龙灯”是由几百条板凳灯组成,板凳上的花灯造形各异,形态逼真,玲珑剔透。“游龙灯”时龙头手和龙尾手必须分别是村里有身份且身体强壮的村民担当。龙头前面由一个“头牌”引领。“头牌”上书写着“陇西龙灯”四个大字,为的是纪念先祖自“安史之乱”后从陇西迁徙至此闽西山区,因此命名为“陇西龙灯”。龙的前后分别有近十人组成的两个乐队,乐队演奏的曲子是客家传统的“十番锣鼓”。与此同时,前有铜锣开道,后有铜锣压阵,场面十分热烈。龙灯游动时一路上总是跟随着数百上千的热情观众。“龙灯”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必燃放爆竹,意为“接龙”,就是把龙接进家,迎祥纳福,祈盼一年风调顺,国泰民安。当然,参加“游龙灯”的年轻人都必须到“李氏宗祠”拼接,举行传统的客家祭拜仪式。数百米长的“龙灯”行进在大街小巷,壮观而优美。这样的“抬龙灯”活动在元霄节前后通常要进行三天。

如果天气好,就会有“拔龙”。这比游“龙灯”更令人激动万分。“拔龙”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分别是在村子的东嶂和西嶂进行。东嶂和西嶂是村子的两道天然屏障,亦被村民喻为东龙和西龙。一般来说,“拔龙”的先后顺序是有讲究的,第一天“拨东龙”,第二天“拨西龙”,因为日出东方而西落,是表示有始有终。两座山的峰顶都有一个不小的寨子,那是解放前当地土匪构筑的土堡,也就是这些土匪的老窝。现在已经荒芜,只剩下林木中依稀可见的残垣断壁。参加“拔龙”的年轻小伙必须把板凳灯从山下抬到山顶土堡拼接。

“拔龙”下山前的祭典仪式仪式十分庄重,仪式通常都是由村里一位德高望重且文彩飞扬的老秀才来主持完成。老秀才的祭文用当地客家方言诵读,声情并茂高吭激昂,极且感染力,但纵使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也很难听懂个大概。“拔龙”下山时的气势十分壮观。沿着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下,宛如巨龙从天而降。一样是铜锣开道和铜锣压阵,一样是“头牌”引领,一样是“十番锣鼓”乐队吹奏,却更加惊险刺激。因为山势陡峭,既要护住龙灯,又要保护自己不掉落山崖,下山的路就变得惊心动魄。经验欠缺的新手通常要有两三个副手在旁边协助才能稳当下山,但还是不时有人掉落山谷。因为有了神龙的佑护,倒也没听说有谁在“拔龙”时受过伤,这应当算是“拔龙”的一大奇迹吧。据老人说,“拔龙”后的几年内村里都不会有灾祸,家家户户都能平平安安,添丁发财。

疑惑的是,这几年的元霄节都没有再举行这些活动,无论是“游龙”还是“拔龙”。如今的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挣钱,见多识广,再也不屑于参加这样的耗损体力的活动。但我还是很怀念家乡这些民俗民风。这样的活动虽然未必算得上高雅,但它却代表着客家人的淳朴、真诚和勇敢。对村民来说它有着自然的凝聚力,同样地振奋人心,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亦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这些不是城里几束漫天耀眼的烟花,几台光鲜亮丽的晚会的效果所能够比拟的。

(福建省清流县长校中学李新旺邮篇:365300qq:1572179774)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