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秸集

2010-11-07 16:24 | 作者:波哥 | 散文吧首发

散文

麦秸集

李晓波

麦秸集就是麦草垛,故乡的人们都这么叫的。常见的麦秸集是用收过了麦子的麦草集成一个圆圆的垛子,有一间房子高低,上面用泥巴封成一个圆锥形的顶以防刮风下。每年麦收之后的麦场上便会堆起几十个新的麦秸集。金黄色的麦秸集如同一个个金元宝似的向世人宣告着农家的丰收与喜悦。

之后,村前村后的麦场上一个个崭新的麦秸集开始伴随着农人们开始了周而复始的生活。一般人家每天烧火做饭要用麦秸引火,因为麦秸易燃,取一小把用火些点燃放在灶膛,然后引燃其他硬点的木柴或煤炭,便开始烧水做饭或蒸炸煎炒。因而常见村中有老太太或年轻媳妇、姑娘娃娃挎一个小竹笼去麦场上拽麦秸。日子久了,每个麦秸集从腰部便被取出一个凹陷的洞,为了不使麦秸集迅速倒塌,人们从不同的方向取麦秸,一个偌大的麦秸集就这样逐渐被蚕食了,化作袅袅炊烟漂浮在村庄的上空。

麦秸又是牛的主要食料,养牛的人家自家的麦秸不够用,就会把别家用不了的麦秸买来喂牛。所以有时堆在谁家麦场上的麦秸集就不一定是谁的了。也有人因自家麦秸不够用而偷取别人的,趁主人不备偷偷取上一笼回来烧,村巷中便偶尔会有自家麦秸被人偷了而大声叫骂的妇人,只是这种叫骂往往只是独角戏,无人接应,谁都知道,接了这个妇人的茬无疑是承认自己偷了她家的麦秸。这种独角戏也便只是从麦场上骂到自家门口了事。

集麦秸集在农村可是个把式活,把经过碾场收过的麦杆用铁钗集成一个垛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一般老农常以自己集麦秸、扬场的把式向年轻人炫耀。年轻人因为掌握不了厚度而把麦秸弄得散乱不堪。所以堆集时要请老把式来帮忙。老把式手持一把铁钗找一块平整的场面用钗画一个圆,站在中央让其他人用钗把麦秸往里放,他只是用脚不停地踏,时而用钗把麦秸摊开,这样不停地摊放、踩踏,麦秸在把式的动作下便越堆越高,直到该收顶了,才把剩余的麦秸堆成圆锥形,然后站在梯子上把和好的泥巴裹住顶部。这样的麦秸集不怕风吹雨淋,结实耐用。

麦场因为有了麦秸集而显得丰富和生动了许多。夏天里,农民们三三两两依坐在麦秸集下纳凉、拉家常。孩子们则在麦秸集的掩护下玩捉迷藏,有的钻在人家掏出的麦秸洞中,灵活的则沿着麦秸集而四周移动,明明是转到这集后面的,一会儿就跑到另一个集后面了,大点的孩子则爬上稍低矮的麦秸集上面,看着下面的孩子四处找寻。当然也就有了大人们回家后发现不见了孩子而从麦秸集上找回早已玩困而睡过去的孩子的笑料。

那些年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麦秸集便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的主要场所。人们当然欣赏当时电影中常见的女青年在树林里或草地上撒欢慢跑、男青年在后面跳跃追逐的浪漫一幕,但故乡的村庄四周既又可供人们散步的小树林,又无可让人们漫步的绿草地。麦秸集边便成为青年男女既能谈情说爱又可掩人耳目的理想场所,因而也有了谁谁和某某在麦秸集边搂抱亲嘴之类的饭后谈资。路遥先生的小说人生》中男女主人公高加林和刘巧珍二人在麦秸集边的爱情因被娃娃们发现而闹得纷纷扬扬家喻户晓。这正是当时人们爱情生活的一种现实体现。

麦秸集不怕风雨,但怕火。取出来的麦秸易燃易灭,但在集在一起的麦秸则是易燃不易灭。有时因为小孩玩火或其他原因而把露在外面的麦秸点燃了,里面的便不断引燃,既便外面的明火浇灭了,里面的仍在不断往外冒烟。倘若村民发现及时便纷纷提筒端盆用水可浇灭,而当麦秸集冒出滚滚黄烟之后火光立刻就冲天了,人们就只能望着烟火而叹息了,最后唯一的防范措施便是不让烟火引燃旁边的其他麦秸集。所以大人们常常教育小娃娃们不要玩火。

随着农业耕作机械化的实施,农民们选择了秸杆还田的耕种方式,麦秸便被还田成为下一季农作物的肥料,没有了麦秸集的麦场也便失去了它的作用,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年轻的农村娃娃们对麦秸集则根本没有印象。

麦秸集成了新一代农民渐行渐远的记忆,新一代的农民依食住行失去了对它的依赖。当电磁灶、煤气炉等现代生活方式取代风箱、土灶的时候,当青年男女依靠手机、网络传递爱情的时候,麦秸集对于人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利用的价值了。

在甘肃麦积山旅游时,面对这个自然界鬼斧神工的杰作,让我由衷赞叹的不仅仅是这座奇秀山峰,它历经千年风雨矗立在世人面前莫不是在向世人珍藏着一种逝去的记忆么?

面对麦积山,我是这么想的。

联系地址:陕西省潼关县工商银行

邮政编码:714300

联系电话:1363677135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