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今天,你孝了吗?——哲思篇

2013-02-15 23:27 | 作者:梁琳筠 | 散文吧首发

文/梁琳筠

静思眠,思无眠;逢节念家,念有家!当时光在不经意间一步步把初生的婴孩催长成人,岁月同时也在不知觉中一点点把父母的韶华淘光。当稚幼的肩膀还没来得及学会承当,时代洪流已把我们卷入了社会的染缸;当还没来得及做好为人子女,我们已到了该为人父母的年段;当还没能捂出家的温暖婚姻似乎又走到了十字路口;当呕心沥血望子成龙的把幼小的儿女培养成人,我们自己又已快步入夕阳底下。

时光苒苒,自然界在四季的更替中也在轮回着生命秋。诚然,在人生无尽的过往里,我们除了追忆青葱的月风花,还得感怀一路的风兼程;除了回味岁月谷幽的缭绕余香,还应感激生身父母的育养恩泽。然,在这流水赴旅的生活中,繁茂浮华的现实里,我们似乎总是那么匆匆,似乎总来不及。很多美好的风景,很多宝贵的东西,很多理应做的事情,都在这匆匆与不及间,消失殆尽!留下的唯有遗憾,追悔,甚至是抱憾终身。

比如说尽“”,很多人听起来都有点耳生,因为时尚的辞藻中,早已遗忘了这个词语,因为人们已习惯用得最多,脑海里储存最多的是另一个“笑”字。当很多人日子过丰满之后,就开始为达到自己身或心满足的“笑”——纵情歌舞,酒绿灯红,结党营私,攀龙附凤,寻花问柳,犬马声色。。。而真正忽略了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去?更忘掉了自己该尽的应是此“孝”,而非彼“笑”。

当这些缤纷五彩的所谓“现代文明”,把泱泱中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厚重文化一点点稀释掉,当国学一步步被沦为了边缘学科,当纯粹的传统文化被残酷的掩埋进大量商业畅销品,快餐式,三俗式,甚至是有色式的洪潮深渊时,被人们忽略,遗忘的,又岂止是儒学思想首倡传扬的“孝”道。有句话说“百善孝为先”,“孝”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之一,以“首善”之观念,被代代传承,发扬,早已应该如种子般深深的根植于人们生命殷实的骨髓里了。

当大街上传来无家可归的流浪老人哀怨的乞讨声,当电视上时有曝光子女为争夺财产不顾病重老人的死活,当风雨飘摇的老人以拾荒为生,孤寂孱弱的空巢老人们彼此紧靠慰藉与期盼取暖的时候,我们作何感想呢?是否有想到,此刻,我们的父母健在,安好?我们的父母正想着什么,缺着什么,念着什么,苦着什么,有哪些是我们该给的,该做的,而未给的,未做的?当日子在洗濯你光华的时候,也在啃噬着老人的心田,雕琢着他们饱经沧桑的容颜,而老人内心被流光掏空的部分,唯有儿女们的可以填充,老人被家庭拉弯的脊梁,唯有子女们担当的臂膀可以替代,老人被日子风干的身躯,唯有子女们贴心的赡养可以补偿。

然而,在现实面前,我们每个人又有多少可以毫无羞愧的说,“我做到了!”当,一个个小家被互联网,被形形色色的社交娱乐,被扑朔迷离的光影诱惑冲淡,打破,甚至吞噬着时,我们是否还能有足够的能力与精力去周全持续的顾及,照应好自己的那一个小家,又更何况是另一个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早已失去我们的童真,欢笑,身影与余温多时的,抑或一对老人正仅靠着回味与苦盼打发着干枯日子的家呢?

但,我相信,在这个霓虹斑驳的光影背后,还是有着很多的儿女,在父母的膝前悉心的尽着自己的那份孝道,在平凡的日子里,勤勤恳恳的用自己的双手为父母,为子女支撑起那一片晴天,用作为男人该有的那份体魄与胸怀温暖保护着父母与子女的那一方世界。

我很感慨,更欣然于我们的父母还老有所依,所靠。我更祈愿,普天之下,我们所有的儿女都不要忽略,遗忘了我们的老人,我们的根源,我们生命的归属与巢窝。如果有能力把父母接到自己的家里,就尽量多一份热闹就多一份温情,多一份唠叨就多一份幸福,如果还没有能力搭建营造起一个家的,就常回家看看,常与父母通通电话,问候问候,闲聊闲聊。有时候,我们的父母真的要的不多,也许一通电话,就可以消除他她数日的思念,有时候,我们做得真的太少,有句话说“母子连心”,你再飞黄腾达,你再呼风唤雨,你再海角天涯,父母给予的永远是最多的爱与牵挂,而我们能回馈一半的一半,都足以令他们幸福,心安!

最后,我想送给我们的每一位朋友,天寒着,你把温情带给父母了吗?年关了,你把关爱献给老人了吗?每天问问自己“今天,你孝了吗?”该打电话问候的,你打了吗?该回家看看的,你回了吗?该看病医治的,你医了吗?该膝前尽孝的,你尽了吗?。。。。。。我更希望,我们每个人有一天都可以欣然做到,每天晚上睡觉前,满足的告诉自己“今天,我孝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