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

2012-12-31 17:55 | 作者:龙龙 | 散文吧首发

看 戏

时候,一年中最期待的有两件事,一是过年,二是唱戏,而且对唱戏的回忆似乎比过年还要更深、更多一些。

唱戏的时间一般是在正月或二月,这时刚过完年,地还没有解冻,人们也有时间看戏。小一点的村一般是唱不起戏的,有些只能唱个“攒班戏”,就是没名气、规模小的那种,只有庄大、人多、庙大的村子才请一些专业的、县级以上的剧团唱,这种才算得上是唱大戏。我们对面的村就是那种每年都唱大戏的。我那时经常是跟着爷爷去对面的村子看戏,爷爷那一辈的人都很看戏。早上起来,爷爷吃过干粮、喝完罐罐茶后,我们就出发了。虽然走对面村子要20多里路,而且要翻一道沟,但有看戏的那股兴奋劲,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爷爷在戏场找个地方座下,点一锅旱烟,也加入了周围“老汉”们对“戏班长”和戏的内容的讨论,等待戏的开演。

“咚、咚、咚……”随着三响铁炮声,高音喇叭里传出了秦腔奔放、豪迈的旋律,开戏了。这时,戏场里已经是人山人海,上到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到还在妈妈怀里吃奶的婴儿,十里八村的人都来看戏了。虽说也是去看戏,但我的心思却没在戏上,也压根看不懂戏。在爷爷跟前缠着要了几元钱后,我便迫不急待的钻出了看戏的人群。

唱戏也是一些小商小贩的最爱,他们知道戏场里蕴含着不小的商机,便早早地打听到唱戏的时间,做好准备来“赶戏”。买日常用品的、买衣服的、买布的,各种摊点沿街一字型摆开,阵势颇为壮观,各种叫卖声和着喇叭里的秦腔声,形成了一首韵味独特的协奏曲。村上的那些店铺也把货摆到了街道上,使原本就不宽的路面变得更加拥挤,但看戏、跟集的人好像还享受着这种人挤人的热闹场面,我也混在其中,钻来钻去,看这看那,感受着“看戏”的乐趣。

吃冰棍、喝汽水好像是每个同龄人看戏时的“必修课”。那时候没有冰柜,一般都是在自行车后座上绑一个白色的木箱子,正面用红色的美术字写着“冰棍”二字,上面还盖一条毛巾。吃完冰棍,又来到买玩具的摊点,花一两元钱,买一个用塑料做的手枪或刀之类的玩具,回家后可以给同村的小伙伴们美美地炫耀一番。还有一个热闹的地方,就是买小吃的跟前,有酿皮、凉粉、油饼等,老板娘熟练地切着黄灿灿的酿皮子,前面的几个长条凳上,坐满了女人和娃娃,个个吃得津津有味。

戏一般都唱四天,但第二天的“正会”是最热闹的。这天要唱一折“上寿”的戏,听爷爷说内容大概是祝福村民风调顺、四季平安之类的。上寿时,还有一出“刘海撒金钱”,虽然都是撤些一分、两分最大五分的硬币,但人们都要拼了命去台口抢的,抢来的金钱一般会缝在婴儿的帽子上图吉利。

戏唱完后,人们都会投入到忙碌的农活中去,播种希望,期待着有个好收成。如果这一年真的风调雨顺,喜获丰收的话,人们在收过后还要唱一回戏,以示对“神灵”的感谢

唱戏不光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还为人们走亲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农民人一年中都很忙,平时很少走亲戚,但唱戏时都会到姑姑家、丫丫家、舅舅家转转,既看了戏,又转了亲戚。唱戏前,本村上的人也会尽一尽“东道主”之宜,把各位亲戚朋友叫一下,告诉唱戏的时间,请他们来看戏。

后来,爷爷走不动了,我也上学了,看戏的机会慢慢少了。工作后,专门又找机会去看了一回戏,虽然那里的戏台比原来修得更好了,戏场卖里的东西也比原来更丰富了,但总是找不到当年和爷爷看戏的那种味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