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眠在荥阳的李商隐

2012-10-31 15:56 | 作者:况味依然 | 散文吧首发

吟诵义山的诗这么多年,才了解到李商隐就长眠于郑州荥阳。作为唐代后期杰出诗人,文辞清丽、诗中多典,对感情善于细微处表现描写的风格,让无数后人痴迷,乃至后世一些诗词流派风格形成也深受其影响。荥阳是一个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自古以来诗人辈出。大诗人王维、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杜甫等,都在荥阳留下足迹,并创作出许多锦绣华章。安眠于此,义山不孤寂

拜访李商隐是萦绕在心中很久的念头,怎奈琐事杂陈,无从抽出身来。时间久了,竟然成了堂而皇之的借口。10月20日是个星期六,尽管和人约了事情,在一种强烈的意念冲击下,驱车前往位于荥阳商隐路的李商隐公园。

进入大门,广场中央一座主题墙赫然入目。李商隐坐在中间,他那最负盛名的思念亡妻王晏媄的《锦瑟》题目在左,诗文附右。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迷蝴蝶,望帝心托杜鹃。

沧海明珠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妻亡故,尽管自己满腹才华,却仕途坎坷,迷惘感伤情绪云集四周,凝成这首千古不朽的华章。吟诵《锦瑟》,竟然发现义山浑身隐隐约约透出些许惆怅与哀伤

主题墙后有一小广场。左下方刻有义山寄情爱妻的《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南边一只铜质的大毛笔,搁在石头笔架上,好似诗人刚刚放下,笔头正瘦,墨香四溢,可谓是大手笔写华章。

右转向西南,微步前行数十米,是一个小主题广场。广场中间一块顽石,只是稍做雕琢,即成一头活灵活现的犀牛。灵犀广场应是公园纪念建设的必然。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后人很多时候把“心有灵犀一点通”喻为心与心之间的默契,其实昨夜的欢宴意犹未尽,鼓声已响,然而义山公差在身,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与她何时再会就难料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首《无题》是爱情的千古绝唱。今夕对她的无尽思念,自己没有像彩凤一样拥有双翅,可以飞越重重阻碍与她相会,但是相互眷恋犹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成为千古佳句。

灵犀广场东南向,有一曲折逶迤亭廊,谓之咏诗廊。名园绿水环修竹,古调清风入碧松。漫步亭廊,脚步碎了起来,不管能不能咏岀诗来,古色古香的亭廊,曲折逶迤的亭廊,怎么着也浸润些文气。这样的氛围确实是吟诗颂词的绝佳之地,只是不知当年义山是不是在这样的亭廊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

与咏诗廊相对的是李杜廊,两廊大同小异,意味却不同。咏诗廊注重的今人吟咏的,而李杜廊更具纪念价值。孟郊、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这批中唐诗人相继去世后,唐诗的光彩开始暗淡,他们营造的元和诗坛活泼锐气的诗风慢慢褪去,正是杜牧、李商隐等一批青年诗人的崛起,才使没落的晚唐诗坛重现生机。世称“小李杜”。李杜廊也算是对李商隐和杜牧对晚唐诗歌贡献的一种褒扬吧。

李杜廊近旁,一轮夕阳熠熠生辉。夕阳下,相濡以沫的两位老者相互搀扶漫步夕阳中。“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镌刻在夕阳上,透过镂空的老者像体,尽管是深秋,映入眼帘的仍是满目葱茏。现在我们看夕阳,不再感叹只是近黄昏,是“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阵年的酒,夕阳是迟到的爱,夕阳是未了的情。”

晚晴苑里,诗人登高远眺览胜,景色入目而触发联想,情与境相互交融,一刹那间的感受融化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深居俯夹城,春去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自然而出,全无生硬痕迹。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围绕这首《无题》,建设了蜡烛苑和青鸟苑,有蜡烛生泪和青鸟雕塑。这首《无题》完整地刻在蜡烛的基座上,再看殷勤的青鸟,义山对她刻骨铭心的爱日月可昭。 以《霜月》意之霜月亭,以《相思》意之相思亭,以《无题》(身无彩凤双飞翼)意旨之双飞亭和以李义山诗歌的隐秀特征营造隐秀亭散落在整个园区,若珠玑点缀园中。无论置身哪座亭,都会有抑扬顿挫的吟咏酣畅。

义山的墓园坐落在园区东北角,是公园的核心区。进入墓园,一块石头上刻“李商隐之墓”(约813—约858)。李商隐线刻像居中,其精神其风骨其才思入石三分。陵墓高约3米,方圆百平左右一圈墓墙围掬一抔黄土,墓顶一片枸桃树间或不名杂木,倒也茂盛。墓区建设诗墙100多米,刻有毛泽东等名人书写的义山的诸多诗作。其间有多通石碑仍在静默,想必是管理方对能上诗墙的笔墨功夫要求甚高,不轻易收录吧。其实书法艺术必得和文字融为一体,吸收文字精华,身同感受其精神,才能融为一体、纵横贯通,见其风骨,相得益彰。这样看来,诗墙留些空间给那些后来者,也许更能增辉义山的形象。

关于义山的归宿一直有不少争议,一说位于沁阳市区东1.5公里沁河南岸的庙后村南,已于1987年1月7日被沁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在丹河东岸的博爱县许良镇江陵堡村西北隅,曾于一九九六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三日在河南省博爱县召开李商隐墓址、祖籍及祖茔论证会,得到肯定。我深信我凭吊的李商隐墓就是义山安息的真址。大中十二年(858年),义山抱病在荥阳与世长辞,葬于檀山,年仅47岁。《李商隐传评》、《中华人物志》、《河南通志》等史籍中均对此有记载。李义山的叔父李俌迁荥后,不幸早逝,留下遗言:“自我为祖,万世不迁。”李商隐在《祭姊文》中也说:“檀山荥水,实为我家。”足以表达其视檀山为祖居的真情实感。开成二年(837年),其母亲去世,他无奈离开兰台回荥阳守丧。除了这些,还有当地的景致与人文也是对义山的吸引。

尽管一路走来,一步一景,景中有诗,诗中含景,仍觉微微遗憾,惆怅之情堆满心头。论成就应该说义山在骈文方面毫不逊色于其诗歌,但历代的研究者多重诗而轻文,以致于后人被慕其诗歌的成就,对其骈文的辉煌了解不多而冷落。既然是李商隐公园,对他的纪念应该全面些,我想有了诗歌满园,还要增加些义山的文章元素,让世人领略他刚劲独特的古文和华丽不失气势的骈文风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