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风

2009-03-19 15:06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古以诗歌,词赋,兴比等多种表现形式,互通思维意识,表达风俗习惯和心理活动。以此优化社会风气,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增进理解,祛除时弊,兴正道,防微杜渐。

兴比赋是诗歌的散化形式,来自于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的真实表露。宫廷有专门的采诗官在民间择录,经过修改润色谱成曲,配上词牌名可以流传演唱。因为这种表现手法简洁明快,深受人民的喜。如诗经里的《韶乐》,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流传千古。乐府歌摇兴于汉代,悄匿于魏晋,盛于唐宋。这都和社会的发展状况,人民安居乐业的稳定环境相关。如魏晋因改朝换代频繁,优良之风也随之萧然,文人学士空于文词思患,理想得不到伸张,只能隐居保身,名哲自清。即使附炎迎合者也苦于润世,苟且偷生,以堆砌词藻典籍为能事。出现了风靡一时的骈俪文,人民的情绪低沉颓废,战火连年不断。谁还有心思放声歌唱,即使有也是愤懑之曲,隐晦之声。哀鸣之吟到处可闻。

不过这一时期的文词思维也变化不小。“三曹”的词赋是杰出的代表,也给唐诗的发展盛行铺就了道路。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实践,人们感到骈俪文是光有外表没有内容的装饰品,是无聊的品咂,游戏的追捧,并没有提醒,蒸腾,教化的实际意义。人们开始厌恶华而不实,消沉低糜的文风熏染,向往一种清晰活泼赋有乐观向上的写作风格。这时候,北朝民间到处流传着木兰诗话,一改往日的落没现象。《木兰诗》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耳熟能详的典范。到了唐朝,由于“贞观之治”卓越举措,出现了前所未有繁荣盛世,朝廷又重视诗歌的推崇,新气象激发了人们向往美好的强烈愿望,诗歌的自由表达形式和充满浪漫色彩的现实主义诗风弥漫天空,创造了奇幻异思,意向广阔的诗界神话。

唐朝三百年间,滋养了200多位著名诗人和散文大家,大约有20000多首诗歌留存于世。可分为初唐,中唐,晚唐和边塞诗人四个阶段。成就最高的莫过于李白,杜甫,白居易,陈子昂等几十位。他们的诗之所以能光耀千秋经久不衰,主要还是诗含志,诗润情,诗明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便于口吟,通俗易懂。李白的诗自由奔放,不拘一格,想象奇特,意境非凡。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自古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多”,“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皆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以其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催人奋进的诗风著称。如“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朱门狗肉臭,路有冻尸骨”。白居易以庄老为楷模,放脱豪迈,不拘礼法,自然流淌。如,“今朝不醉明朝悔,且莫欢娱逐日来,任他容鬓随年改”。陈子昂常抒怀才不遇之气,痛思不得志而遗恨,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之泪下”。李商隐的爱情诗比较著名。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这些诗句风格各具,意境独到,通俗流畅,朗朗上口,便于流传。

诗歌是用语言凝结的浪花,因感而发,因情而生,因志而抒,因意而润。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都是用心血凝成的语言。如唐朝诗人孟郊说他“三年两句得,一吟泪双流”;贾岛因为一个敲字,树下百思不解妙用,不耻下问于韩愈。这都说明了古代人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负责精神。

如今我们的视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给人民多种选择的权利和机会,文化大繁荣,带来思维观念的新视觉,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传播手段如此先进,淘汰的频率如此之猛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沟通表达的方式范围扩大。诗风的影响效果逐渐被小明快的语言艺术所掩盖,活泼形象的语言结构形式和数字化的广泛应用,正成为今天传媒的新时尚。也许是时代的前进步伐,促使这代人面临不断战胜自我,改变自我的形象,去酝酿抒写最新最美的文章

评论

  • 守望心空:佩服作者的博学多才,也扩展了自己的知识视野。
    回复2009-03-19 18:15
  • 枫叶儿:诗歌是用语言凝结的浪花,因感而发,因情而生,因志而抒,因意而润。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都是用心血凝成的语言。哲理!
    回复2009-03-20 0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