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方水土

2009-02-02 23:44 | 作者:草阁品茗 | 散文吧首发

北边受伏牛山的呵护,地处镇平最西边,南望312国道,西属内乡,虽是一个平凡的小村,却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1)

因村中间有二亩池塘,塘中相传有一莽泉,塘因莽泉而得名,一条小河发源于村中间,便顺理成章了。这条小河便是黑河的源头,黑河和她的姐妹河沿陵河遥相并行,东流入海。

黑河的行程曲曲折折,甚而有时断流,但正因为如此,才显现出了生命之华章的哀婉悲壮及不畏艰难的豪放。

相传古时这条河水流量较大,从莽泉坑向南,须划船方可,河上便用先人的墓碑修了许多小石,有“一里三孔桥”之称。

人常说凡是河流的源头,那里往往人杰地灵,这话在这个小村的历史中曾得到到过极好的验证。

这个村的风水有多好,便有老者告诉你,说古时一次村中有十二个秀才进京赶考,竟然考中了十三个人。这十二人途中与一位曾姓秀才相遇,因是郭姓的外甥,结果这十三人在那次大考中均题名金榜,阅卷的考官一看那次上榜的考生中十之八九均为郭姓考生,一时气恼,把考卷扔到了房顶之上,时隔不久,这位考官耳失聪,目失明,他人问及,只见他手指房顶之上,这才命人取出了考卷。

村中吃水井极多,人若提及便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那次赶考的结果惊动了京城,因此派了一名深知风水地气的麻喇僧到村中察看。此僧看后与村中一位老者谈及村中的风水,极力赞叹此村属于一块网水宝地,将来会出一担二斗芝麻籽那么多的官。这位麻喇僧后费尽心机在村里一口气打了七十二眼井,方才坏了地气。

这位老者过后方才明白,但为时已晚。为了尽人之力去挽救,在村的四周修了很多庙宇,以此震住地气不再流失。不曾想一场文化大革命使得村里的庙宇尽数被拆除,加上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早已再无人去拂动村史中这泣血的一页。

(2)

村中平素极少有立碑的讲究,唯有这户人家出了官,或有儿孙衣锦还乡之时才为自己的祖先树碑立传,因这个村子历史源远流长,积累下来,已多不胜数。

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村的支部书记为了建一批斗人的场地,将河上的石桥了,搜寻了一些废弃的石碑,在莽泉坑东边修了一方主席台。后来这方席台演变成了戏台子,七十年找末,八十年代初经常唱大戏,惹来十里八乡的乡民。

村中的一些豫剧名角平日里走州过县的演出,正月初一、十五这样的节日,便也登台,抑或是村中久旱无,便有一位德高望众的老者率几位年轻人收取费用,大戏唱那么几天。因有戏看,出粮出钱的事,便也没有召来多少非议。

当时村中生活贫困,所以有不少人曾跟随戏班子学戏,走州过县的去演出。

后来戏班子没落了,这些名角的后辈大多沿袭了祖传技艺,村人遇有红白之事,便请这些人敲锣打鼓热闹一翻,挣几个钱花,以维持生计。不曾想在附近的乡镇中,越传声名越大,使得有那么几户,在村中率先盖起了高楼。

近几年变土葬为火化,这几户没了财源,因乡政府提倡种植烟叶,加上这几户由于见多识广,成了种烟大户,但仍没有丢了祖传技艺,有两三个十岁八岁就会打鼓拉大弦。

(3)

若说该村的风景名胜,当属村边的一个水潭,称为黄龙潭。水哉二三亩,现已成了鱼塘。周岸绿树环抱,日清晨,常有垂钓之人,午时常有纳凉的农人,谈论着农事及小村的沧桑,水中弄潮小儿三五一群,一两个一伙在水中自得其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