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弊端

2008-10-27 08:38 | 作者:乡下孩子 | 散文吧首发

??中国没有几个合格的老师。我的理由只有一个:只顾着教人,没顾着交心。??若论教育别人,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教师的本质工作不在于教会学生怎样解数学题,而是怎样解答人生之题,便是韩退之的“传道、授业、解惑”。??作为中国万万学生中的一个,说实在的,我渴望老师理解我,包括理解我对学习的看法。??也许我对老师的要求过于苛刻,但总感觉他们只教会了我怎样学死知识,如何考高分,却从不谈一些题外话,比如:有关人的品性修养与境界的问题。以至于我对待历史只看到历史的年代、事迹;对待数学只看到数学的计算、无聊;对待国文看到的只是某某字某某代表作某某。或许老师已经仁至义尽了,毕竟他们不是我的父母。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才知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那刀光剑影的小说和古代才有的事。现在的中国多流行一种模式,考高分的同学成为重点培养对象,考低分的往往放任自流。家长大抵以为差班生多数是坏孩子,所以都千方百计送孩子进尖子班或者实验班之类,当然给当官的塞点礼品——诸如烟酒之类是常有的事,领导家里有孩子的就送水果或者饼干之类。开后门的往往不是有钱人,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上贵族学校了,当然还有特殊点的,就是沾亲带故的,提前都要给领导打个招呼巴结巴结,就算是预订了位置。家长自然是为孩子好,可是对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岂不是很不公平么???这些暂且不论,光中国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就让人受不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我是很不安分的,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上北大或清华之类的学府。我向来认为真正的人才都是不受条条框框束缚的人,他们打破常规,蔑视考试。我们完全可以看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几个留名青史的大才是科举考试的状元呢?状元的名字早被历史所遗忘,历史记住的往往是那些失意人和落弟者,比如:张继。一首诗千古不朽。??兴趣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的原动力。如今的学习不是学给自己的,而是学给失败的教育制度的。就象一个人不吃姜不爱吃鸡皮或者吃苹果过敏,你偏让他吃。他能咽得下去吗?顶多是敷衍了事,或者他的天性已经把它摒弃了。让一个人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即使做完那件事,往往差强人意。如果做得很好,大抵是被逼无奈而为之。比如:学生之所以去考大学,往往也是现实所逼迫,因为他们本来明白只有考上高中、大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老师教授我们知识本质上是为了将来我们能够在社会上谋求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如果教育只有这样一个小小目标的话,以我之见,还是取消教育,回家自学,各自专研待成一家吧。教育不仅仅是要人才,更多的是要一种大才的出现。为什么我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什么我国出不了牛顿爱因斯坦之类的天才???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多的是受人以鱼的老师,把所有的答案与过程写满黑板仍闲不够,我反对死抄笔记,我提倡自己去思考和悟。人之为学没有难易之分,只有主动去学,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如今的教育严重失调,往往是教与学,但未相长也。老师一味的教,也不知道学生会不会。我从未见过一个老师会在某些问题上请教学生。我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知识,相对而言,老师是固步自封的。因为他教的永远是他会的,他不会从学生那里汲取营养。学生的知识虽然十分有限,但一个学生往往有与老师不同的见解,三人行必有我师。如果幼稚可笑,大可以听听学生幼稚可笑的言论。接收者的确是接受了传播者传来的信息,但永远没有反馈,所以教学是失败的。??如今,严师已不多见。多的是会惩罚学生的所谓“严师”。“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严父好当,严师不好当。《三味书屋》里的迅哥被寿镜吾老师罚挨戒尺的那一幕如今令我感动不已,在那不痛不痒的责罚方式里我看到了老一辈教书先生对待学生的严肃与可亲。“恨铁不成钢”的角色由老师变成了父亲,又如父亲变成了母亲。我曾记得在我上中二的时候受同学嘲笑的情景,不仅吃了老师的“栗子”还要面壁(把脸对着黑板)。老师虽严却让人生厌,点到即止便罢徒然升到了体罚的地步。中国学生的待遇也便如此吧。??应试教育的悲哀在于没有人主动去学习,所谓自学如沈从文之类的天才已不再见。倒是出了些墨守常规循规蹈矩的人。创新型人才实在稀缺。没有人主动去学习,如果不是应付考试的话,也没有人主动去读书,如果不是感兴趣的话。但我依旧佩服这种义务教育制度,就像古代的科举制度一样,都是由于利益的驱使。只是古人考试为求升官发财光耀门楣或曰“求名求利”;今人考试大概也是如此,只为考取好大学而后找到好工作而后挣大钱或曰“争名夺利”。但我依旧要感谢这种制度,至少它产生了千千万万的人才。只是古人往往是屡试不第的留名青史,今人往往是臭番薯菜蛋功成名就。古人往往活得纯粹,为功名利禄便是为功名利禄,而不象今人太虚伪,明明为名为利还要装清高。世无大才,遂使竖子成名,一点不假。??交心太难得,所以平庸的老师底下无名徒。那么名师一定出高徒了。我看倒也未必。“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今,大学老师既不能使人明明德,又不在亲民更无法至善,多数依旧是照本宣科,故我得一结论:大学老师不过尔尔。高徒本不因其学位高而称作高徒,大概因为他的境界高。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柏拉图的徒弟亚里士多德。可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曾参、颜回、子路,都是境界极高的人。哲学大师传道解惑是一种交心的表现。尤其是思想的交流,《论语》便是典范,一部语录体全由交流才能碰撞出的思想精髓。老师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尤其重要的。一味得接受老师的思想明显是一种同化教育,如果人人都成为老师,而老师又要教育学生,如此这般,这个世界不过是复制的世界罢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