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苹果不同的人生

2012-03-10 10:14 | 作者:枭夙 | 散文吧首发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的教育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有卓越成就的人士,又选出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让他们回答同一个问题——“在小时候,母亲做的哪件事情对你一生影响最大?”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名服刑犯人。

那位犯人在信中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

说谎让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不仅让我得到了最好的苹果,而且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也是这样做的。

意味深长的故事中,总是深藏着隽永的哲理。或许,不同的人读过之后,能够生发出不同的感慨。又或许,不同的时间去读它,也能读出不一样的感悟。昨天,我读它,认识到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要努力,只有辛勤的付出才会有巨大的回报。今天,我读它,透视到故事背后两位母亲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教育出不同的孩子,也会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正所谓“一个苹果,两种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于孩子来说,母亲的意义尤其特别。母亲不仅为孩子提供最初的食物来源,更为孩子提供精神养分。相对前者,后者也许更重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哈洛就对亲子依恋问题进行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他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母亲分离,只给它们提供两个模拟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网制成的“铁丝妈妈”,上面绑上奶瓶可以喂奶,另一个是以布片绑在木头上制成的柔软的“布片妈妈”,但是上面却没有奶瓶。当让猴子自由选择时,猴子多数时间都会待在布片妈妈的身上,只在吃奶的时候才会去找铁丝妈妈。这个实验证明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重要性。幼子不仅向母亲寻求食物与安全,更向母亲寻求关、接纳。得到母亲的关爱对正常的心理成长、包括性心理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亲对于孩子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提供食物,更重要的是给孩子精神的成长提供养分。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表明,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美国心理学家鲍尔贝提出,童年时期,当孩子对其照料者产生依恋时,会构建起一个关于照料者、自己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心理模型和表征。这种心理模型包含关于自己和他人的预期,婴儿运用该模型解释事件,并与其在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模型会成为未来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期、少年期以及成人期。

也就是说,儿童时期,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安全型依恋”,即孩子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是稳定的,妈妈会始终如一地爱孩子、关注孩子、鼓励孩子,而不会动不动冷落孩子、打骂孩子或者离开孩子。在这样一种依恋关系中,孩子始终是有“安全感”的,不害怕母亲会“一去不回”,并且抛弃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在人际关系中也会有更多的自信。在亲子的同伴关系中,比如朋友或恋人中,也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体现出独立的人格,容易维系一段亲密关系的长期、健康发展。

作为妈妈的您,对于孩子的需求一定是比较敏感的。如果您对于孩子的需求信息,能够恰当、及时、一贯地予以满足,孩子就容易和您之间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形成健康的人格。

那么,孩子的需求主要有哪些呢?

根据需求的性质,可以将需求分为两大类:对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的基本生理需要;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

对于孩子的生理需要,要根据不同需求及时予以满足。如当孩子饿了,您就需要及时为孩子提供食物,当孩子困了,需要睡觉了,那么一个温暖的怀抱和一个温暖的被窝就是最好不过的满足。

另外,孩子对于母亲亲密的爱抚是经常需要的。您的爱抚能让孩子感觉到被爱,体验到安全感。相信,只要您给孩子多一些关注、多一些鼓励、多一些拥抱和爱抚,并常常亲亲孩子、告诉孩子你有多爱他,孩子一定会在您的陪伴中更加健康、更加快乐!将来也会过上幸福生活

小小资料袋

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通过对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A型(约占20%)为焦虑——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儿童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儿童能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焦虑——矛盾型,这个类型的儿童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属于哪种依恋类型,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及儿童本身的气质特点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在其他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儿童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更常遵守一些规则,也更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些也更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付父母的帮助。他们很难从父母的经验中得到教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