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命于书”或“听命于掌掴”

2008-10-27 08:25 | 作者:高原红4344 | 散文吧首发

??零零落落关于书店的断想,这一刻真的那么强烈地让我捣鼓着键盘。秋之过往或可以留在史书上,而作为中国出版业的旗帜——上海棋盘街之历史兴衰,则也可以刻写在街面上那些大大小小的书店身上。书店终归是与那些昔日街面上的“女校书”们没何必然关联的。除非有一段城南旧事非说不可,方才去打开那样一个总让人讳莫如深的妓女话题。事实上,少了粉脂气味儿的昔日棋盘街,即今日上海福州路一带,其文化气象却愈演愈甚。放眼看去,那儿四五十家书店和文化用品商店鳞次栉比,装点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上海文化街。古往今来,有了那条也算上海文化一景的棋盘街,就注定了上海人也有一种得天独厚的读书、买书的福气。??惟棋盘街也就是上海滩上繁星中之一点,再如何璀璨耀眼,棋盘街的书店,比之大上海形形色色的商贾铺面,当还是犹九牛之一毛。对于普通之匆匆路人,倘你问其也就几十年历史的上海“锦江饭店”位于何处,“茂名南路”也许让人脱口而出。但如果你问起早过了一百岁的商务印书馆曾在何处?今在何方?怕是回答就不那么利索了。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这当然是至理。在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中,无论如何也只能看到,人类的生存和进化都是在物质文明中实现的。肚子饥饿的条件反射就是渴望进食。??于是,就又想起鲁迅说的那位也算个读书人的孔乙己。在寒冷的天里,怀揣四文钱的那个孔家的后裔,不依不饶的在鹅卵石路面上爬行,其眼睛只盯着前面的咸亨酒店。那就是一种人的惯性的本能!你难道还指望那当儿的孔乙己捆着肚子去书店买书墨纸砚不成?你难道还相信那一刻的孔乙己挑灯读“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不成?原来孔乙己终究是物质意义上的人。是人,总是要想到肚子饿,总是要想到生存的。??那一刻的孔乙己最迫切的就是茴香豆和绍兴老酒!让历史始料不及的是,那个蘸着酒水写出过四种“回”字的落魄读书人孔乙己,身后竟享无比之殊荣。1981年鲁迅诞辰百年之际,绍兴市政府依原样在原旧址重建咸亨酒店。1992年小平南巡风吹到绍兴,咸亨酒店以50万元注册“咸亨”商标,如今也是与狗不理,全聚德,白天鹅等著名商标平起平坐者。曾有外商欲以2000万买断“咸亨”商标,被孔乙己乡党断然拒绝。以孔乙己牌注册的茴香豆、黄酒如今也高置在绍兴城内大街小巷的商店酒馆里。1997年1月2号,一座高2米,重1。5吨的孔乙己金身铜质塑像,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高高竖起。从其破旧的长衫里,人们似乎真正闻到了在太阳中散发的味道,也感受到了一个失意旧文人焕发出来的丝丝暖意。??一介寒士就这样不期然创造了一种地域性的饮食文化。你还会去不屑那位在窘困的情况下,也把不多的茴香豆情愿分发给孩子们的孔乙己吗?我无意拔高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人”,我也不在鼓吹孔乙己那也是迂腐的文化形象,我更无意践踏读书人热知识的境界和崇尚书理的追求。我是说,人总是要吃饭的,很俗的说法?事实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一个坚定不移的命题:物质文明的创造是以人的存在为第一的。而精神文明之构造也是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看得到的一个重要事实是,“书店”这一属于文化范畴的社会“因子”,总是和生产力的发展呈正相关性。??又想起不几日前的第八届北京图书节。人头攒动,观者如潮,而主办方却如临大敌一般,用装备完善的保安为各路重头文化人物开路护驾。原来,也是不些日子前,一位国学掌门人,在新华书店门前,遭遇一愣头青冷不丁的掌掴。堂堂文化圣地之新华书店,也称中国文化人云集的地儿,光天化日之下,竟生如此恶行,几让中国文化界撼动!听来既让人怏怏,又让人凄凄。掌掴事件的阴影尚未散去,文化人的使命和书店的使命,似乎一夜间又被那一掌掴的唐突和愚昧所笼罩。然而,文明人类始终在呼唤的文化自由精神还将延续下去,追求让思想飞翔的话语权,也还将继续成为文化人的第一使命。书架上永远需要百家之言,书架上无谓正误、错误。文明社会不容忍对文化施暴,书店也不能容忍暴力污染!人类真的得珍惜书店那块繁殖着文化、传播着文明的地儿。????只是,在祖上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日子里,你就莫想随随便便看得到书店。那儿村落地头,可能飘起一面蓝布酒望,摆出两方八仙酒桌,让过往之三教九流者,知道那是一个酒铺,那儿是一个可以喘气歇脚填肚子的地方。就算是黄包车满世界蹿的京城,书店也是比不上钱庄绸缎铺多的!你能见到一家书店,在清末,那也是尤看西洋镜一样稀奇。就算你看到了那书店,你进得去吗?那是书家的圣地,学人的殿堂!就算你进去了,在那700字可以换5块大洋稿费的年代,你又花得起那买书的钱吗?这就难怪那些日子里流传下来并称为“书”的那些玩艺儿,不,简直就是宝贝儿,如今是何等的招人厚爱!那不是书,那是文物!那是银子!那甚至还意味着你的祖上不定还有点举人秀才的血统!千古流传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来指的不光是读书人自身罩上的精神光环和享用的物质利益,还是一句于千秋万代受惠的至理。但实话说,如今读书人的这点血统也多已经沉沦了。??到了父辈的日子里,人们对付日常生计,大体最关心的是“粮店”、“煤店”和“百货店”之类,当然“裁缝店”和“旅馆”之类也不能忽略,再知道一点“中药店”、“典当铺”之类,于过日子就几无后顾之忧了。你不就是考虑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吗?而近些年,只要知道附近有一家“量贩店”或是“超市”,那于百姓人家过简单的日子也就满足了!只是于读书人,似乎还欠缺点何,那就是“书店”!“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莫说,《增广贤文》所道者,还真乃一幅读书人优哉乐哉的画面!尽管这也只能视作一种读书人的自我陶醉。其实,倘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样的日子,也是寂寞重重、苦累般般,大抵也是没有真正的优哉的!??在如今高楼林立的闹市街头,大大小小的书店、书屋虽不像酒店那样让人目不暇接,但也比比皆是。其林林总总的书目,装帧考究的模样,总让都市人驻足留连、爱不释手。书店于读书人,不仅圆满了一种读书、购书、藏书的欲望,对于某些读书人,逛书店也成了一种近乎“癖好”的追求。因为进得书店,你就有了一种精神的释放,一种莫名的快感,甚而还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幸福!你爱上那本就看那本吧,但今日之看书和买书者,多是呈一种休闲的姿态或只在做文雅的装点,做学问则在其次。李清照就曾说过:“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来佳。”看来读书养性也是古来即有的遗风。??是遗风,你就莫想到三两日吹没了。虽非任何人都能找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神仙般的感觉,只是确实存在有那种读书的悠然境界,而这种境界又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能言尽的!这也许和如今的女人逛商店一样,是在寻找一种自我满足的寄托,不错!实实在在有那般异曲同工的感受!??其实,就是现在,对于普通的老百姓,于“书店”那个概念的感觉,似乎还是没有怎么紧迫过。也是,倘只论过日子,平素与孩子课业相关的书买上几本,那书店与平常人家还有何干呢?就算天要塌下来,黎民百姓除了依然故我,枕边书和桌上餐,孰轻孰重,岂不一目了然?可以想见的归宿就算不是“听天由命”,当也决非“听命于书”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