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上海世博会法国馆传世之作之六幅名画

2011-11-26 22:45 | 作者:楚楚,我们安静 | 散文吧首发

摘要:法国馆中有六件为印象派绘画大师的作品,分别是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马奈的《阳台》、米勒的《晚钟》、凡高的《阿尔的舞厅》、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它们全都是作者倾注於生命的作品,后来便成了传世之作,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关键词:传世之作艺术家震撼激励

2011年上海世博会刚开幕,法国馆的门口便排起了长龙,成为最热门的展馆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在此排队数小时的是馆内展出的来自奥赛博物馆的七件传世之作。据了解,这七件传世之作是由法国文化和通信部部长弗雷德里克密特朗、上海世博会法国参展局总裁若泽弗雷什和奥塞博物馆馆长居伊科热瓦尔三人共同选出的。而奥塞博物馆的前身是巴黎为了举办1898世博会而修建的火车站,后改建为博物馆,以收藏19世纪法国美术黄金时代的作品为主,被誉为印象派的殿堂。

这七件传世作品当中,有六件为印象派绘画大师的作品,分别是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马奈的《阳台》、米勒的《晚钟》、凡高的《阿尔的舞厅》、高更的《餐点》(又名《香蕉》)。还有一件是雕塑作品,为罗丹创作的《青铜时代》。

下面我就带大家依次品读这些印象派大师们的传世绘画之作吧!

首先介绍一下:《咖啡壶边的妇女》。作者,保罗塞尚,法国后斯印象派画家,被认为是现代西方绘画的先驱,“现代艺术之父”。他追求表现形式的创新,色彩和造型、节奏和空间均有新的探索,代表作有油画《玩纸牌者》、《浴女们》、《咖啡壶边的女人》、《温室中的塞尚夫人》、《圣维克多山》、《果盘》等。他认为“一切物体都是球形的、圆锥形、圆柱形”,对西方艺术影响很大,他的静物画配置适当,色块艳丽,给人美感,素描作品浑然拙朴、方正大器。在《咖啡壶旁的女人》中,这位并不知名的妇人很可能是塞尚家族位于埃克斯附近居所的一名佣人。采用非知名人物为原型也表明了画家的原意并非创作一幅心理层面的画像,而是研究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结构。塞尚出色地实践了他的名言:“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表现自然。”咖啡壶和杯子是圆柱体,坐着的人物呈金字塔形,门是方块体。尽管这些形状是规则的,但最终却让人感到不平衡和不稳定。尽管一些细节表现出画中人物的某些心理活动侧面(如腰带上打的结暗示细心),但对塞尚来说,衣服肖像是几个不同颜色构成的整体,既要有理性的安排,又要按照自然去处理。绘画是“大自然的平行和谐体”,他并非想要反映现实,而是要创造另一个现实。这种几何方式以及画家对传统透视法的随性表现方式,很快被立体画派发扬。

接着,我们再走向博纳尔创作于1908年的《化妆间》。皮埃尔博纳尔,法国画家,主要擅长油画和版画插图。作品多取材室内景、静物,画风又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影响,具有东方趣味。代表作有油画《逆光下的女裸体》《化妆间》《乡间餐厅》,版画插图《达芙尼与克罗依》、《自然史》等。《化妆间》又名《包间》,作品展现的场景是:他们位于巴黎歌剧院主题为“现代”的包间,这是19世纪末非常受推崇的主题。画中站立的是Gaston,其右手边是他的嫂子,左手边是他的妻子,而后方则是他的哥哥Josse。即便只是一幅定制的画作,博纳尔并没有把它当成一般习作来对待,而是加入了自己对构图以及色彩的思考,虽然GastonBernheim对于自己头像一半被画布边缘截开显得很不乐意。在Gaston的两侧,博纳尔分别采用了两种对比色块。左边的明橙色使人物具有动感,而右边的暗红色则把人物完全隔离起来。画中各个人物之间没有任何眼神交流,而且透露着一种疲乏感,这一切无不让人联想起马奈的《阳台》。

看了这些,是不是快忍受不住内心的激动想要奔去现场细细品味它们了了,别急,现在再为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幅,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马奈的《阳台》。

马奈,法国印象派画家,早期画风写实,后来注重光与色的表现,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阳台》、《吹笛的小孩》、《奥兰比亚》、《女神游乐场的酒吧间》等。他笔触细腻,人物形象和环境气氛表现得很出色,素描多使用毛笔和钢笔,运用笔触表达光色。绘于1868-1869年间的“阳台”可以看出马奈是从传统中去寻求灵感。马奈的淑女头部没有用传统的手法造型,马奈画的头部看起来是扁平的,他并不想通过明暗的交互作用画出躯体的立体感。背景中的那位淑女连个像样的鼻子都没有。我们不难想像为什么在不了解马奈意图的人看来,这种处理方法好象十分幼稚无知。然而事实却是:在户外,在阳光普照之下,圆凸走过了,也许会依旧留念着。是的,只要是懂得人,有谁不把它们深深的刻进脑子里,然后继续向前。

看,是米勒的油画《晚钟》!让弗朗索瓦米勒,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代表作品有《晚钟》《拾穗者》《播种者》等。名画《晚钟》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劳动了一天,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的形象有时确实看起来是扁平的,仅仅像一些色斑。马奈要探索的正是这种效果。结果当我们站在前面观看时,他的画看起来比任何一位前辈名家的作品都更接近现实。我们实际感觉自己跟那一组阳台上的人物对面而立。整幅画的总体印象并不是扁平的,恰恰相反,有真实的深度感。产生这一惊人的效果有一个原因是阳台栏的色彩鲜明。栏杆被画面,全然不顾关于色彩和谐的传统规则。结果这道栏杆显行非常鲜明,突出于场面之前,场面就退到它后面去了。

,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画中人物、景物被画家刻意地虚化,以便可以和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融为一体。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画了许多当地原始人生活的作品,如《手捧果物的女人》《餐点》,运用大面积色块对比,但十分协调,他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响亮的色彩和装饰风格,在造型上高度概括,他的名作《我们从哪儿来?我们是谁?到哪儿去?》就体现他的原始、神秘、装饰画风,对后来的象征派和野兽派有较大影响。

《餐点》(又名《香蕉》)创作于1891年高更到大溪地岛的最初几个月。整幅作品让人惊奇的二元构造,没有描写当地的原住民生活,反而表现出对当地的迎合以及灵感。画面前方,通过对桌上物品大量的色彩运用以及紫色阴影营造出强烈的感官印象,对人物的处理以及画面右上角的明亮处让人想起1860年左右在巴黎兴起的铜版画,同时,对画面前方白色桌布褶皱的描绘手法也会让人想起马奈和塞尚画面前方错有致地摆放着一些热带水果和器物。画面后方则是三个入座的儿童,在室外更远处的院子里有一个形象并未明确描绘的大溪地女子。自然静物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失衡比例以及不和谐的色调在视觉上形成冲击。静物香蕉尤其通过张扬的形态和由珊瑚色到鲜红等颜色层次上的变化,凸显着一种异域风情,同时也表现出大溪地景致中所特有的奇异美感。

赏析完了法国馆这些传世的绘画,我的骨子里蠕动的是股股无法控制的力量;我的眼神时不时自觉地被它们吸引走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和我一样吧!有感动、有鼓舞、有激励……其实艺术家们不仅仅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用灵魂对生活的解读,而且告诉我们:只要是用生命倾注过的作品总有一天会变为传世之作,而且化为只属于自己的传奇!

参考文献:人民网、百度百科

《世界名画家全集》象,以及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散发着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

很震撼吧!是不是没有理由的让心潮更加成鲜绿色,横切画

澎湃,却又不得不迫使自己秉着呼吸把视线一点点的转向到下一个画面?

然而此刻,我更想先让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个震撼世界的”疯子”!他就是——文森特威凡高。文森特威凡高,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等人的基础上,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享誉世界。代表作有《向日葵》《星》《阿尔的舞厅》《自画像》等。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阿尔的舞厅》。

《阿尔的舞厅》是梵高在1888年秋天与高更合作完成的画作。两位画家风格交融的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而这也是该作的一大特点。画作的主题是Folies-Arlésiennes舞厅的一个节日之夜,这是两位画家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画中明显有受高更影响的痕迹,主要体现在谨慎地采用了综合与分隔的理念,这正是高更与ÉmileBernard一起生活在阿凡期间所采用的创作理念。另外,作品也融合了日式风格:重新采用水平线条,并且画作第一层次曲线与反曲线相互交错,线图式外观突出。图案色彩纯粹且反差强烈,让空间具有饱和感,并给人以恐惧感。而画中右侧的女性形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感觉,她仿佛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并传递着一种不安的情绪。透过这潜藏的不安,我们可以读出两位画家之间的紧张关系,梵高“南国画室”(L’AtelierduMidi)想的破灭以及两人最终的分道扬镳。

是惋惜还是疑惑?我想更多的是不解吧!这个世界上他为什么就遇不到纯纯粹粹懂他心的人呢?他是疯子吗?一个将自己的身心都倾注於绘画的艺术家。现在他被大家接受了,我们要做的是永远珍藏着他画中的的灵魂吧!

走过一幅又一幅,最后的这幅叫做《餐点》。作者,保罗·高更(GauguinPaul,1848-1903),法国杰出画家,后印象派成员之一,长期在西太平洋的塔西提岛和多米尼加岛居住作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