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书法艺术和人类文明进程与时同长

2016-11-25 16:11 | 作者:观鹅会意 | 散文吧首发

不朽的书法艺术和人类文明进程与时同长

文/观鹅会意

自从传说盘古开天劈地产生了人类,人们就在生活中无时无刻地发现着美创造着文明。在冰河时代,人类最早居住在很深的洞窟里,他们把生活经历狩猎中所见所闻的马牛鹿等动物,用矿物质颜料绘画在了岩壁上,手法极为简练,形象十分传神,故称“洞窟壁画”,这就是人类艺术作品的起源,所以说艺术作品它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物。

当代艺术作品的范畴是比较宏大的,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视觉艺术(造型艺术);一类属于听觉艺术。从表现手法上可分为:音乐、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工艺、摄影、雕塑、建筑、影视、动漫、文学等。艺术家不论是创作的哪一类艺术作品 ,在其作者娴熟技法表现的背后,必然凝聚着作者的学识修养、思想境界、思想情感、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对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认识。

书法艺术大概是人类艺术种类中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因为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早期汉字甲骨文而诞生的,简单地说书法就是高于写字的艺术创作。

被誉作“书圣”晋代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王羲之前辈,他在《用笔赋》中论书法曰:“藏骨抱筋,含文包质。”意为:一幅震撼灵魂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必然饱含着作者的精、气、神、骨、肉、血;必然包含着作者的学识修养、精神品质;必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他书写的《兰亭序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欣赏高水平的书法艺术作品,是一种沉浸在艺术美的精神享受过程,看客怎样才能用高水平的“鉴赏眼光”和“欣赏标准”去欣赏高超的书法艺术作品呢?这就需要看客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学识修养、艺术修养和书法艺术专业知识,同时也涉及到欣赏标准和欣赏方法的问题。

会欣赏与能创作是一个习书者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当一个书法好者,经过多年的读帖临帖实际,打好了坚实的书法技巧基础,娴熟地掌握了运笔、结构、章法、纸墨相发,以及“书外功”国学修养、文学修养、艺术修养,自然就进入了“脱茧化蝶”阶段,为什么在打好了坚实的书法技巧基础之后,还要去欣赏历代书法家书法作品呢?这和博览群书是同出一辙,为的是广取博收开阔眼界,如得到名师指点,将别人的书法艺术技巧和修养,融入自己书法艺术的实践之中,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书风。

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呢?古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因为每个人的思想境界与文学水平高低不同,所以看客的欣赏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从古至今的书法者都是经过长时间临摹前人碑帖,然后脱帖加入自己掌握的综合知识和对书写内容的感悟,带着思想激情而创作出来的书法艺术作品,可以肯定地说书法作品的标准就是“万变不离其宗”,因而书法的欣赏标准主要看作品的结字标准不标准。

篆书是汉字的鼻祖,大篆文字的依据是甲骨文、钟铭文,其特点是独体字比较多。文字的兴盛与发展大概在秋时期,春秋战国每个国家的篆书文字已经涉及到了小篆,也就是说已经发展到具备了偏旁部首,只是有一些字体的写法是各不相同的。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六国文字进行了统一规范,形成了统一的偏旁部首,因此而大大地提高了书写速度。书写篆书字体临习的碑帖一般有甲骨文、钟铭文、小篆和篆书字典,知识渊博者为了突破布局呆板,往往在作品中书写几个象形文字。欣赏篆书的标准要一看字体间架结构上紧下松笔画等粗均匀美;二看笔画自然对称美;三看通篇统一舒畅美;四看笔画圆润枯涩节奏美;五看章法布白古朴美。书法者一般临写的大篆拓本有《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盘》、《号季子白盘》,《石鼓文》,以及秦代李斯前辈书写的大篆字帖《会稽铭文》《峄山刻石》《泰山石刻》。临写的小篆字体除书法字典外,还有唐代李阳冰前辈书写的小篆字帖《缙云县城隍庙记》、《拪先茔记》、《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铭》, 清代邓石如前辈书写的小篆字帖《白氏草堂记》等,这些既是书法者临习的范本和创作的母本,也是欣赏者必须掌握的书法艺术鉴赏知识。

隶书起源于秦代,是由小篆发展而来的字体,兴于汉代。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老子》、《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不仅可作为校勘传世古籍的依据,也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还是研究汉代书法及隶书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记载历史的帛书字体就是“古隶”字体,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饱满流畅,用笔已具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蚕头燕尾已具稚形,字体多于长形而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后人学习和借鉴它,定然能够给我们今天的书法临摹与实践找到更多、更广阔的路子来,在《隶书字典》里,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古隶"的本来面目。

现代人书写临摹隶书的最佳字帖书籍,是清代钱泳前辈编撰的《汉碑大观》。该书共分七集收录汇集了相景君碑;武氏石阙;司隶校尉杨君石门颂;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碑;曲阜孔君残碑;孔谦碑;孔宏碑;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上下);执金吾丞武荣碑;郎中郑固碑;苍颉庙碑;泰山都尉孔庙碑;西岳华山庙碑;曲阜东关残碑;豫州滋事孔褒碑;郃阳令替全碑;幽州刾史朱龟碑;荡阴令张迁表颂;鲁相史晨乡孔庙后碑;竹邑侯相张寿碑;卫尉卿衡方碑;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北海淳于长承碑;博陵大守孔彪碑;析里郙阁颂;成阳灵台碑;司隶校尉杨淮碑;司隶校尉忠惠父鲁峻碑;围令赵君碑;戚伯著碑;西门豹祠残碑等大中华汉代五十多种名碑。该书集钱泳父子三人的必生心血,字体印刷清晰,完好无损地再现了原碑的精神风貌,是后人学习隶书的最佳范本和创作的母本,也是欣赏者必备的书法艺术鉴赏知识。现代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书法艺术造诣功力深厚,篆、隶、楷、行、草皆通,擅长隶书,隶书风格凝厚稳健而又俊逸潇洒,在传统隶法运笔功力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元素和时代发展元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遵循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加以综合艺术的许多韵律和情趣,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欣赏隶书的标准是一看蚕头燕尾自然美;二看结字扁方周正美;三看笔画粗细节奏美;四看笔画运墨饱满流畅美;五看通幅布局古朴飘逸美;六看综合元素创新美。

楷书始于汉末时期,成形与魏代时期,发展于晋代、南北朝时期,兴盛于隋、唐朝时期,延续于宋、元、明、清时期,它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一种字体,人们通常把楷书称作正书或真书。三国时期曹魏两朝著名书法家钟繇前辈,他的书法艺术颇有造诣,据说钟繇前辈学书的师傅是大才女蔡文姬,所以后人称他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的第二代传人。钟前辈善于书写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前辈书法,后人把他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楷书其字形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容易辨认,所以人们认为真书是汉字的榜样、模范、法式和楷模,因而人们同声同气把它称之为楷书。楷书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魏楷,二是唐楷(欧体)。魏楷又称魏碑,是指北魏为主的各种刻石记铭(如墓志、造象记、碑刻等)中的一种楷书书体,其特点落笔方正、横画斜起、笔姿厚重、质朴雄健、沉稳大方,由于轻形尚神,似欠成熟,给人以彪悍雄宏莽撞之感觉,代表作有《张猛龙碑》等。后人把古代书写楷书突出风格各异的四位书法家的字体称为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唐朝欧阳询前辈(欧体)、唐朝颜真卿前辈(颜体)、唐朝柳公权前辈(柳体)、元朝赵孟頫(fǔ)前辈(赵体)。虽然后人称颜体与柳体为“颜筋柳骨”,但是在四位杰出者中首位应为欧阳询前辈。因为他的重大贡献就是把繁杂的汉字间架结构,剖析归纳出通俗易懂便于掌握的“三十六法”结字纲要,成为了后人学写楷书的重要教材和大众化赏楷依据,字体风格特点于平正中见险绝,于布白舒朗中见稳健,于瘦硬清寒中见秀美。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在书学理论方面有《付善奴传授诀》及《行笔法》。在楷书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书法家黄自元前辈,他继书法家欧阳询前辈书法之大成,在其“三十六法”结字纲要的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九十二种汉字结构书写方法,并书有《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楷书间架结构法帖,具有较高的书学艺术价值。现代魏楷书法家的代表有康殷(大康)、康雍、康庄三兄弟,在三兄弟中尤为康庄先生书艺突出,他把魏楷和唐楷(欧体)融会贯通地结合在一起,以欧体为筋骨,以魏碑为血肉,在刚劲笔力中透露出浑朴秀美之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楷书风格,代表作有《康庄隶楷正气歌》。现代书法家欧体楷书的代表有田英章先生。楷书作品是最能显示书法者功力的一种书体,首先看字体的间架结构是否妥当,然后看字体的点画之美,还要看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

行书,唐朝张怀瓘前辈在《书断》中提到:“案行书者,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也,即正书之小。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有“书圣”之称的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前辈,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行书推向了一个历史性的成熟,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帖书写风格笔道劲健,自然有法,字体多变、布局酣畅,通篇飘荡着作者酒酣而略带放纵的洒脱。传说唐太宗因对其书作爱之过甚,曾嘱死后将其陪葬。唐代行书杰出的代表人物当属颜真卿前辈,尤其是《祭侄稿》字帖,循理入法,合情应节,达到法书之极高的境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前辈,在《论书》中自谓:“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他的代表作《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行书的书写,相对于缓慢的楷书和疾速的草书,是一种中速的书写书体,因此更要注重字体的偏旁部首的协调搭配。“楷如立,行如走,”书写不可杂乱无序,书写运笔时的入收、长、疏密、向背、附勾、呼应不可大起大落,但要做到字与字之间顾盼有情遥相呼应,大致可从六个方面去思考运笔和练习:1、入收有法;2、正侧有姿;3、提按有序;4方圆有规;5、轻重有度;6、缓急有节奏,通篇书写要注意竖看中轴横看线之章法布局。一幅完美的书法作品就是“凝固的音乐”,在行书创作时要注意五点布局要领:1、成竹胸有;2、统筹安排;3、首字领篇;4、映带连贯;5、末字如首。

汉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行书方家有司马炎、郗 鉴、庚 亮、刘 伶、王羲之、庚 翼、谢 安、谢 万、沈 嘉、郗 超、王 珣、王涣之、王献之、谢庄等。隋唐五代时期的行书方家有欧阳询、虞世南、楮遂良、李世民、释怀仁、李 邕、鉴 真、颜真卿、白居易、柳公权、杜牧等。宋金时期的行书方家有周 越、范仲淹、文彦博、蔡 襄、沈 辽、蔡 京、米 芾、蔡 卞、米友仁、杨补之、范大成、朱 熹、赵孟坚、王庭筠等。元代时期的行书方家有赵孟頫、鲜于枢、黄公望、赵雍等。明代时代的行书方家有陈献章、吴 宽、李东阳、文征明、唐 寅、丰 坊、王 宠、王世贞、张凤翼、董其昌、傅山等。清代时代的行书方家有陈洪绶、法若真、徐 枋、朱 耷、石 涛、华 喦、 汪士慎、李鳝、高 翔、郑 燮、李方膺、邓石如、左宗棠等。近代的行书方家有吴昌硕、沈曾植、赵朴初、潘龄皋、于右任、章士钊、启 功、沙孟海、林散之、范 曾、沈 鹏、欧阳中石、张 海、康 庄等。这些书法家的字帖或作品,都是习书者欣赏和临摹的范本。

草书是伴随着隶书而产生的,只不过当时人们不认为它是正式的字体。草书分为两大门派,一种是章草;一种是今草。古代人书写章草有严格的规矩和法则,今草是楷书的草化,书写自由性比较大,规矩法则也比较少。草书后人把东汉张芝前辈誉为“草圣”,他也是今草的创始人。对今草的推进起到巨大作用的代表人物当属王羲之前辈,他为了把今草规范起来,书写了一本如字典般的《王羲之草书诀》,专门用来校对今草字形。古人还把草书分为小草书和大草书。大草书又称“狂草”,是最为肆意放纵的草书。狂草的开派应该是唐代的张旭前辈,因他创大草而得“草圣”之名,而稍后著名的狂草书法家有怀素前辈。张旭前辈书写草书的神态,在杜甫前辈《饮中八仙歌》中写到“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书林记事》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米芾在《海岳书评》中赞:“怀素书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所以说书写大草是作者进入一种忘我的极度狂放的精神世界,甚至激动到狂颠的艺术创作境界。

书法艺术是“囊括万殊,载为一相” 的艺术,而草书又是集书法众美与一身的书体。它是笔画狂放不羁的大秧歌,它是线条变幻无常的交响曲,它是文学与书法两种艺术高度抽象的结晶体。所以在欣赏草书艺术作品时,看客要具有一双境界很高的“火眼金睛”,要通过文学艺术联想去补充书法艺术思维,要带着和作者同样的激情去达成艺术情感的沟通,进入作者的艺术生活和人生经历的氛围,去感受作者的胸怀,去品味作者的压抑,去赞叹作者的洒脱,或手舞足蹈,或顿足搥胸,或泪流满面,使作者和看客的人生价值观碰撞出强烈的共鸣。

面对一幅绝妙的书法艺术作品,不论是篆书、隶书还是行书、草书 ,他们都是一位位气度不凡的“高人君子”,当你面对丰神飘洒器宇轩昂的“高人君子”,当然首先是站的远一点,统览它那摄人魂魄的“仙气”。其次可登堂入室和“高人君子”促膝谈心,交谈书法艺术、文学艺术和人生经历思想境界的认识。最后是以自己的审美体验去理解作品的创作构思,在绝美书法艺术作品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书法艺术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