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巷陌(五)

2016-10-30 12:50 | 作者:池阳隐士 | 散文吧首发

古朴静谧,曲折幽深的继武巷,逼仄的巷道是一块块青石板铺砌,深锁的院落,院里的石榴树缀满红花,映衬着爬满高墙的青藤。这里有名门望族的府第,有富甲一方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也有普通百姓的青瓦小屋,都深藏在小巷里,惯看秋月

在七街八巷中继武巷最有名气,不是这里曾居住过达官显贵,也不是家乡清朝出了个武状元曹经武,巷名因他而起。而是闻名遐迩的许传音博士,就出生继武巷里,他父亲许郁斋是一个教会的管理人员,收入微薄,家里生活非常清贫,许传音从小就生活在教会里,因天资聪颖,深受教会工作人员的喜,也因此获得了在教会办的养正小学念书的机会。后由教会推荐到安庆崇文中学。13岁就只身去南京,就读于南京汇文学院(金陵中学的前身),后升入金陵大学,并获农学士学位。

毕业后许传音和胡适、竺可桢、赵元任等一起获庚子赔款留学基金资助赴美留学。在美国,许传音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并取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九一九年回国,先是在北平的燕京、清华等大学任教,后在北洋政府担任铁道部营业司司长。一九二九年底,许传音又回到南京。

作为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人,曾应邀赴东京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证。在法庭上舌战日军律师,全程用流利的英语回答检察官的提问,并和日军战犯松井石根的辩护律师伊藤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力的证词终将松井石根送上绞刑架。

随着岁月的迁移,小巷经历了多少沉浮,许多人和事印证了那句老话“无限朱门生饿殍,几多白屋出公卿。”正是从这条小巷走出去的一个清贫人家的孩子,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陋巷尽人皆知。每当小巷里的老人们谈及此事,总是赞不绝口,都把许传音的人生经历激励自己的子女。

小巷是静谧的,也是繁忙的,忙于生计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拉板车的车夫为赶早去码头拉货,天麻麻亮就拉着板车匆匆赶往码头。摆摊卖甜酒汤圆的小贩为赶街上的早市,挑着担子快步奔走。沉睡的小巷在青石板路上匆匆的脚步声中醒来,繁忙的一天开始了。

其实一天真正开始的最隆重仪式,还是巷口爆米花摊子开始炸第一锅米,那“嘭”的一声巨响,才真正让小巷热闹起来。朝北的巷口有一幢老屋,紧邻牌坊街塔儿下口,近旁有王家饺子店和马至成饭店,是个比较热闹的地段。老屋的门口有一个爆米花的小摊,一个黑乎乎的炸米机卧在燃烧着煤炭的火炉上,一个风箱,一条粗麻袋,就是爆米花的全部家伙什。爆米花师傅是个女的,丈夫姓孙,左邻右舍都喊她孙师娘。她精明强干胆子大,手脚麻利一身劲,与十字坡开酒店的的孙二娘有一拼,若不然,谁会干这苦行当。

爆米花的机器圆圆的肚子,它后头是一个圆的象阀门一样带一个手柄的东西,而且有个压力表。前头是一个可以开合的盖,盖上有爪子,稍微旋转一下,就和机体紧紧的连在一起。还有一个经过改装的圆铁桶做成的炉子,一手摇动爆米花机,一手不停地拉着风箱,把煤火吹的呼呼作响。许多孩子围在四周,或蹲,或坐,屏声静气的看着。大概几分钟,看见炸米的站起来,孩子们呼啦散开,喊着“好啦,好啦”。用手捂住耳朵,眼睛也不眨,满脸的兴奋和期待,孙师娘慢条斯理,把散着热气的爆米花机从炉子上拿下来,塞到旁边一个前头缝了胶皮后边拖着长尾巴的麻袋,拿一根撬棍,别住爆米花机前头的爪子,一使劲,“嘭”的一声巨响,一大团的烟雾腾空而起。这时孩子们又欢呼雀跃,聚拢而来。

随着洁白的米花从外面沾满煤灰的大麻袋里倒出来,顿时米花的香味充满了小巷。许多孩子拉着大人,从家里带一小筒米到这里来炸。从早到晚来这里炸米的人络绎不绝,小巷里轰轰声不绝于耳。炸米的孙师娘的手和脸总是黑黑的像戏台上的花脸。但我们看着却感到非常亲切。

的确,自从小巷里有了爆米花摊,这里比以前热闹了许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