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赏析《沙扬娜拉》

2016-04-21 06:49 | 作者:槿釉 | 散文吧首发

它若即若离,看似遥远却又萍水相依,只有我心,只有我心,明白我这一生都不会放弃。

——题记

这首诗的创作,不得不感谢大文豪泰戈尔,若不是徐志摩陪伴其前往日本访问,那这首诗自然无法被创作出来。

虽说这首诗写的是对日本女郎的依依惜别,不舍之情,但我却觉得这首诗中的女郎,则是志摩心中所向之人,不知道这样的说法,你们是否赞同。

因泰戈尔的访问都有徐志摩与林徽因二人的陪伴,所以引得我不得不想,林徽因是否就是那温柔的女郎。

自己女子一路共行,不知是不是也是一种幸福,或许在世人眼中林徽因应和徐志摩携手共赴红尘情路,却不想,这女郎却成了别人的新娘。

因这首诗写在五月份,这更使我不禁想起,五月八日,为庆祝泰戈尔六十四岁诞辰,林徽因与徐志摩作为男女主角共同演绎了诗剧《齐德拉》。或许因为两人曾经是一对恋人,又真心的相爱过,将戏下的情愫带进了戏里,演的惟妙惟肖,难舍难分。两人都因此失了神,在舞台上又找回了在康时的感觉,误以为一切都是真的,那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原来一直都不曾丢失,彼此一直都在,直到戏的落幕,两人才恍然转醒,原来刚才的一切只是戏,也许,就是因为这一场戏,使他们再次掉入爱情的泥沼,惹来无限迷离。

在这样的迷离中,在五月十七日的黄昏,傍晚,林徽因主动约见徐志摩,道出了别离,任取适合自己生活的模样,再不要交集。会面三天之后,徐志摩只身一人陪伴泰戈尔前行,而林徽因却不再相随。这两位原本应该相爱相守的恋人,却注定要天涯相忘,再不能携手人间了,从此,彼此祝福,各自安好。

原本多情,却为她摒弃繁华诱惑,独为她痴痴守候风几载的徐志摩又怎会在这一年前往日本,为一位日本女郎写下这首诗?想必这女郎也是不复存在的吧。那位温婉佳人,,像一朵清新的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与她依依惜别,道别中带有丝丝忧愁,却因回忆美好而感到了蜜般的甜。

志摩曾说:“最早写诗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慨,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缝间散作缤纷的雨。”人在爱的时候,总是会被某种神奇的力量牵引,而这股力量,便是林徽因带给他的灵感,她是他灵感的源泉。

如果没有遇见,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人生也会因为少了这一份刻骨铭心而变得索然无味,有些人,有些情,是无从代替的。纵然后来陆小曼又出现,但林徽因始终住在他的心里,不曾有过真正的别离。他们都记得,在那段锦瑟光年里,他们曾经爱过,拥有过,真的足矣。

何以解忧?这份忧愁,怕是轻也不能承受,重也不能承受。

流水过往,一去不返,可为什么,人总是在最悲伤时,会无法抑制地怀念从前,想必这首诗也是出自那段悲伤过往中。或许我们太过于凡庸,经不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洗礼。

想当初站在别离的渡口,多少人说着誓死不回头的话语,到最后,偏偏是那些人,需要依靠回忆度日,那青手册被一遍一遍翻出来阅读,甚至泛黄,变旧。

就是因为有过那一场令人感动康桥绝恋,才让我们为那一刹那的别离而黯然叹息。事实上,我们,也只是看客。

“沙扬娜拉,”难道不也正是在对林徽因,对于那份感情的道别吗?难道那温婉的女郎不正是林徽因吗?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