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修水笔

2019-11-02 22:05 | 作者:池阳隐士 | 散文吧首发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时,有许多日用物品的称呼与现在有所不同,如火柴人们叫它洋火,点灯的煤油叫洋油,连小孩子玩的画片也叫“洋画儿”,因为这些物品大多是舶来品,是外国货,所以都冠以“洋”字。不过当时为什么写字的钢笔,人们也都习惯地称之为“水笔”,这也许是这种笔是吸墨水写字,故而如此称谓吧。

一支水笔用坏了,在今天,自然是一扔了之。但是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物资匮乏,老百姓都不富裕,身上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里用的锅、茶壶、伞,有了漏洞都会拿到街上找锅补伞的师傅补好再用。包括走路用的手电筒坏了也要修,就连穿在脚上的布鞋底也要打上皮掌子,鞋底耐磨经穿,自然写字的水笔坏了也需要修修再用。由于人们有这些生活的需求,各种修补行业也随之应运而生,修水笔的也有了一席之地,成为老街里不可或缺的行当。

记得在郭西街的东街口与肃街毗邻处,就有一个修水笔的小店,一间很窄的门面,宽不足两米,长不超过三米,一张破旧的长条桌,修笔的是个姓宗的师傅,他还有一个宗姓的本家弟兄是黄梅戏剧团唱戏的。修笔的宗师傅是安庆人,五、六十年代来贵池街上做生意的安庆人可不在少数,江南照相馆是安庆人开的,“马回子酒馆”和卖牛肉包了的“董回子清真小吃店”都是安庆人在贵池街上开的很有名气的店铺。

当时的水笔最好的应该是“英雄金笔”,其他还有“金星”、“永生”等品牌,最平宜的水笔就是“新农村”了。我家穷,只能买最平宜的“新农村”水笔,而且要用上几年都不给换,充其量笔尖子开裂了,拿到修笔店,让宗师傅给换个笔尖子再用,因此我成了修笔店里的常客。

修水笔的宗师傅总是乐呵呵的一副好脾气,不急不躁,气定神闲。至今还记得当时有一种说法:插一支钢笔的是中学生,插两支的是大学生,插三支的则是修钢笔的师傅,宗师傅的口袋里就插着三、四支笔,都是修好了等人来取的。钢笔到了他手上,无论笔尖坏了,皮管漏水,还是刮纸,写字不流畅,他都能紧一紧,夹一夹,磨一磨,敲敲打打很快修好,真让人佩服。

时候笔帽丢了或者笔帽、笔杆开裂了,宗师傅也能在他的“百宝箱”里挑挑拣拣地找出相同型号的换上。他的顾客不只是学生,还有单位上的办公人员,也会带几支坏钢笔,请他修理。那时人们普遍朴素节约,非常惜物,什么东西坏了,都是修修补补照样使用,再说朝夕相伴的心之物,有了感情,总舍不得扔掉。宗师傅除了修水笔,还能在水笔的笔杆上刻绘纪念的文字和图案,涂上颜色,因此水笔变得更漂亮,水笔刻上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弄错和遗失了。

闹市中,一爿修水笔的小店,在街市的喧闹中却显得安宁静谧,我住在小店对面,常在店外玩耍,有时会聚精会神地看他为人修笔。在没有生意的时候,宗师傅会拉起二胡来段黄梅调,哼几句黄梅戏“女附马”的选段,总会引来许多看热闹的小孩围在店门口,或许他也很爱唱黄梅戏,空闲时还如此热爱。都是从安庆过来的,家里还有黄梅戏剧团的演员呢,这份热爱是可想而知的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