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礼道”

2011-06-03 14:38 | 作者:涵予 | 散文吧首发

朋友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思考。她说:过去我们不懂的礼道太多了,现在老了知道礼道的重要了也晚了。我理解朋友说的不懂礼道,即不懂“礼”,“礼”即“礼仪”。关于她认为学礼仪是不是晚了的含义,暂且不论。但我相信朋友的话绝不是随便一说,而是深有体会的说出的包涵着经验教训的一句肺腑之言。

朋友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联想到自己在过去的人生中,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是属于礼道多的人呢,还是一个不懂礼道的人。结论是后者。因为我既没有认真系统的学习礼仪知识,也不是天生一个嘴巧的人,对领导、对同事、对朋友向来是说话直来直去,不讲艺术,为人处事也是一样,不怎么讲究方法。反思自己觉得这反面欠缺太多。

只因为这样,所以曾失去了不该失去的东西。比如,和人接触如果我懂礼,会有更多的朋友,和周围人的关系会更加融洽和谐;和上下级打交道,能用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我会更受领导赏识,受下级欢迎;在一些生活细节中如果懂礼,人也会变得更文明优雅,形象也会更完美。如此等等。都说细节决定成败,我体会到,礼仪也可决定成败。自己职业生涯几十年,坎坎坷坷走了很多弯路,错过了很多机会,同时期的打字员都超过自己很多。我深深认识到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懂礼道。因为领导需要懂礼道的人,这个社会需要懂礼道的人,你不懂,就会格格不入。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文明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确实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课。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下决心补上这一课。于是开始注重礼仪知识的学习,去书店买礼仪方面的书籍,电脑里搜索礼仪方面的知识,还经常听名师的礼仪讲座等。通过学习认识和体会更加深刻。

什么是礼仪,从理论上讲概括起来: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理论到实践,我认为就我们每个人而言学礼仪用礼仪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尊重人。礼仪的核心就是一个“敬”字。孔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在人际交往怀着敬意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任何人的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只有用这种心态,才能从心底里尊重别人,才能在语言和行动上体现出来。俗话说“若要人敬自,必先己敬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尊重别人就等于尊重自己。不仅如此,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创造和谐。一个家庭成员互相尊重家庭和谐,一个单位领导与下级以及同事们之间互相尊重单位和谐,社会更是如此,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尊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筑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不要忘记,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必须做到无条件地尊重上级和领导。

二是说话的艺术。在人际交往中,语言很重要,同样的意思为什么有人说的好听,有人说的难听呢,那是因为使用的语言不同。语言是一门学问,说话要讲技巧。如今的社会已不再认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狡猾的表现,社会交往需要人们善于运用语言来表达与交流,无论自己面对什么人,都能用最恰当的话语与他沟通,把握好分寸,“言谈得体”,这个“体”便是一种“礼”,有“礼”使人听了舒服,有“礼”使人听了信服。有“礼”,首先要学会使用敬语。如敬语中,“请”字功能很强,能量很大,是语言礼仪中最常用的敬语,如“请”、“请坐”、“请进”、“请喝茶”、“请就位”、“请慢用”等。“请”字带来了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交往的顺利进行。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经常使用谦语,如,当言行失误之时,说“很抱歉”、“对不起”、“失礼了”、“不好意思”等。请求别人谅解之时,可说“请包涵”、“请原谅”、“请别介意等”。使用谦语言往往能缓和气氛,能化解矛盾。

不要忘记,向上级和给领导口头汇报工作,不但有”礼”,还要有理有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口齿清晰。

三是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难,做事难。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话。的确,人生不易,为了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必须面对来自社会的、工作的、家庭的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要自我奋斗,要参与竞争。成功者固然踌躇满志,令人羡慕,但是失败者也不在少。如何把握成功的规律、找出失败的症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成熟、更完善、更顺利,是一个人必须经常思考的问题。仔细想想,成功者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成功自有成功的高明,失败者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这其中关键的问题在于为人处事的方法。可以讲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不是最佳结果,可以肯定的说,成功者总是选择最佳的方法,达到最完善的结果。失败者肯定是方法不对。有人说世事如井水,如何探得深浅,最终达到如鱼得水的境地,需要下一番工夫摸清做人做事的门道。门道是什么?是暗藏的玄机,是成功的潜规则,是成功者用而不言、秘而不宣的手段和心法。其实做任何事情,只要摸清门道、吃透规则、掌握方法,就会胸有成竹,一帆风顺。

不要忘记,与领导相处,不是只有服从,还要学会适应和配合,既是对有明显缺陷的领导,积极配合也才是上策。

四是关于着装。在所有礼道中着装可能是最不能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其实,着装也是礼仪的组成部分。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产生的影响力和信任度,是来自语言、语调和形象三个方面。它们所占比例是:语言只占7%;语调占38%;形象占55%。由此可见,形象是一种征服人心的利器。形象的构无疑着装占着很大比例。着装是一门学问。古今中外,着装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对人类来说,服装自从走出了唯一的使用性以后,它的功能就变的复杂了。如,不同的人、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场所穿不同的衣服等,形成了一整套的着装礼仪文化。世界经济全球化人们普遍注重沟通和联络的今天,不论是人与人的交往,还是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在交往的过程中着装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懂不懂着装,会不会着装,很明显的体现在形象上。人的形象如何,往往在第一时间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人说现在是第一印象时代,的确在交往的过程中第一印象好坏事关重大。可以说人的衣服会说话,人的外部形象就是一张名片。我相信,不管是谁,到一个地方绝对不会首先告诉人家,我是什么学历,我有几个文凭,我有几个与众不同,我多么有能力等等。人们接触你第一印象,首先直观的是你的形象。你的形象把要告诉别人的已经告诉了人家,你是谁,你的社会地位、你的文化品位、你的个人修养、你懂不懂礼仪和规则等。所以,学习着装的学问,掌握着装的知识,懂得着装礼仪也是每个人必修的一门学问。

不要忘记,在重大场合或者在特定场合,你的着装不要超过领导,这样领导会很不舒服,也会有喧宾夺主的嫌疑。

综上所述,“礼道”也吧,“礼仪”也好,讲的都是一个“礼”字。关于学“礼”用“礼”我认为没有早晚之分,过去没学好没用好,教训深刻,现在才更懂得其重要性。

文章开头我有:礼仪决定成败的感叹,文章写到这里,我更进步的体会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有礼才能有理,有礼才能有利。

以上文字主要表达了自己不懂“礼”的一些教训以及学“礼”的心得体会。当你读到这篇文字后如能从中受到一点启发正是我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评论

  • 荷塘月色:拜读佳作,很捧!确实,人从小就应亲师友,习礼仪。我也在儿童节期间写了《儿童节有感--国学传统教育》。育儿德为先。少年若天性,习惯在自然。童蒙养正教育是奠定孩子一生为人处事,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础。谢谢,学习了。祝您幸福快乐!
    回复2011-06-18 20:54
  • 汉茂油桃.NONGREN:学习传统礼学,弘扬中华文明。崇尚中华礼仪,重塑礼仪之邦!ok!
    回复2011-07-04 21:19
  • 涵予:回复@汉茂油桃.NONGREN:哈哈,英语都用上了。
    回复2011-07-04 21:25
  • 涵予:谢谢摩天轮望的推荐。
    回复2011-07-13 15:51
  • 紫涵:这些就是你们所谓的礼貌?、呵呵、对于陌生人这些是不可避免的、对于熟人来说这就是虚伪
    回复2011-08-18 00:51
  • 涵予:回复@紫涵:不可理喻的人真的存在啊。
    回复2011-08-18 09:30
  • 平蓉静儿:欣赏您的文采!送花!!问好!!
    回复2011-10-29 07:00
  • 涵予:谢谢你读到我的这篇文章。如果你真的从中受到一点启发,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不是人人明白这些道理的。比如有人竟然认为这是虚伪“这些就是你们所谓的礼貌?、呵呵、对于陌生人这些是不
    回复2011-10-29 09:42
  • 涵予:回复@涵予:可避免的、对于熟人来说这就是虚伪”。人啊,不懂礼仪很可怕,没文化更可怕。
    回复2011-10-29 09:44
  • 雨后彩虹:哈哈,老朋友今天那么早啊。非常赞同你观点!中国是个礼仪之帮,传统美德要永远承传。读你的文章,像直面你了,一个正直善良,有文化,有修养,胸怀宽广的形象跃于面前,握手问好!
    回复2011-10-29 10:21
  • 涵予:回复@雨后彩虹:老朋友,知音啊。谢谢你把我的形象说的那么好,我一定继续努力,完善自己。哈哈
    回复2011-10-29 11:31
  • 涵予:回复@雨后彩虹:对了,还有一篇杂谈《也谈教育》推荐给你看。在群里我看到你培养的女儿好成功,好优秀啊。
    回复2011-10-29 11:33
  • 雨后彩虹:看了文章《也谈教育》,非常赞同观点!
    回复2011-10-29 18:24
  • 喜公:中国的礼节是比较含蓄的,彰显了中国古老的文明。不像小日本的“哈衣、哈衣”鞠躬的虚假。
    回复2011-10-29 21:25
  • 涵予:回复@喜公:谢谢新朋友喜公到访。
    回复2011-10-29 21:30
  • 涵予:回复@雨后彩虹:看了你教育孩子的方法,我觉得你在这个方面更有发言权。
    回复2011-10-29 21:32
  • 青花瓷:每次读涵予老师的文章总有不小的收获!学习啦!赞!!!问候老师,祝健康!
    回复2011-11-10 10:57
  • 涵予:回复@青花瓷:谢谢青花瓷朋友的到访。祝福你!
    回复2011-11-10 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