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过去的现有的未来的

2013-03-13 09:00 | 作者:小巫*六儿 | 散文吧首发

看电影,我有个毛病:时下被捧得热火朝天的片子我不看。说这话没什么意思,只是一直以来藏在心里的一句废话。

《钢的琴》宣传期我就知道了这部片子,后来拿了大奖我也只是略有耳闻,再后来是看电影频道的一个节目,谈到新锐导演,说到张猛,陈旧灰蒙蒙的画面吸引了我。近期闹“电影荒”,有幸看了这部电影。

三代人的故事,多讲中年失意人的生活:事业不成,婚姻不幸,活得灰败颓丧。电影的背景曲从开始的那首俄罗斯名曲一直到最后都是来自苏联的声音,或者说是改革开放前的声音,永远的手风琴,琴声悠长,带着无尽的哀愁,即使欢快也能听出来自生活的淡淡愁苦,这就是生活:有悲有喜。

一个东北的纯爷们,被他安上一个水淋淋的南方名字:桂林。所以这个男人尽管会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可他的眉头常蹙着。

秦海璐的淑娴,不淑不娴,会和一群男人为了生计一起出去抛头露面,会为自己喜欢的男人做许多事,会扛着铁棍和男人们去打架,也会抽烟,会大胆地和非丈夫的男人“暗渡陈仓”。

守着规矩的二姐夫,敢破“规矩”的季哥,有怕老婆,有因耍花招被女人追赶,锁匠和国外归来的工程师。

这些人来自一个厂子,曾经都是光荣的工人劳动者,是被他人艳羡的吃公家饭的人,他们的人生和这个脱离了时代轨迹的钢铁厂联系在一起。从桂林和淑娴的父母,可以猜出这些人是这个厂子的后辈,这个厂子是他们从父辈手中接过得,可他们没能在时代的洪流里保住它。

因为女儿的关系,桂林想到做一架钢琴,在他的“忽悠”之下,众人参与。

开始会觉得不可思议,父会如此伟大,让众人想帮着他完成这一心愿,物欲开始横流的社会,人们怎么会如此大方,如此具有奉献精神。随着故事的进行,渐渐明白,这不是什么所谓的“大公无私”,充其量是借着帮他人和自己的由头来追悼自己的过去和这个厂子的过去。每个人都负责了自己拿手的,那架钢琴成为他们对过去的追寻,所以当季哥的“使命”完成后,他消失在这支队伍中。

电影里的两“架”琴,一架是钢琴,一架是手风琴。这是两个很有意思的物像,钢琴是带了“资”的色彩,手风琴是“共产”社会流行的。在很多的苏联歌曲里,我们能听到手风琴那绵绵悠长的琴音,可是故事里却是一架钢琴承载了一帮有着苏联记忆的人的回忆。这是对未来的渴望,也是对过去辉煌的留恋。

烟囱倒下去后桂林在破败的车间又拉响了他的手风琴,这和影片开头追悼会上的乐曲有同样的意义,都是在追悼:老的“逝去”,活着的还需顽强前行。小元是桂林的希望,是他未能实现的想。桂林本想留下小元,最终小元仍是离开了他,而且是桂林最先放弃。在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意喻:对理想的放弃,对现实的妥协。也可以看作另一重意思:把梦想放飞到另一个更宽阔天地去。

陈父是旧的事物,此外还有一人汪工也是和他一个时代的,然而两人的结局不同:陈父日益衰老,最终去世,而汪工和一群中年人一起,再次“血气方刚”。一个和时代同步跨进,一个却被时代抛弃,“物竞天泽”,“优胜劣汰”。

整个故事发生在天,画面里永远是灰白的,欲降又不降的天,拥挤狭隘的住所,破败荒凉的工厂。所有的一切好像都被那两只大烟囱里的烟给蒙过,灰暗暗的一片,让演员和观众都提不起劲,好像被一个时代勒住了脖子,呼吸都是缓慢艰难的。

《钢的琴》里三代人的梦:第一代人的梦随着烟囱的倒掉也破碎了,人也去了,还好还有汪工这样的人守着过去的记忆迎接着未来;第二代人的梦是脆弱的、不明朗的,他们把上一辈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自己完成不了,又把理想寄托到下一代人身上,然而下一代人却选择抛弃他们,所以这一代人活得现实、痛苦却坚韧;第三代人是在第二代的安排下有了自己的梦,慢慢的这个梦随着他们的成长抛弃了初始的颜色,成为自己独有的,这一代的梦能否实现,影片显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因为时代又有了新的变化,人的生命意义又面临了更大的挑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