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自拷

2012-11-24 15:39 | 作者:云烟深处 | 散文吧首发

历史的长河,时间,是见证人性变异的明镜。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物质的需求是生命必然的条件,而精神站在物质的平行线上并驾齐驱,在如此现实的社会中往往难得其美。

鱼与熊掌能够兼得的不多。人生中有很多事你可能不想做,但在某个时间里你又不得不做,也许因为义务,也许因为无奈;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你很想做,但限于自身的能力却做不了,这是局限的另一种无奈。生活的行程,有些时候我们把想当做一种任务,选择了前方,却不能坚持风兼程,勇往直前;决定放弃,又给自己留下一些后悔和茫然。人心,总站在一个高度俯瞰同等的生命,极易孤芳自赏,把无知当做一种个性;能力,常常仰视着遥遥的梦想望之兴叹,在无地遁逃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事其实我们力不从心。这或是对于心灵的一项拷问,为什么人类的发展必是和人类对欲望的无限延伸有关。

也正因人性生成的欲望,世界才如此繁华多彩,同时,人性也在演绎一场自我编剧的剧情,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扮演个人的角色,在时代的浪潮里沉浮,经历风雨的洗礼,熔炉的炙烤,大浪淘沙,经受的不仅是能力,更多的是良知。

时代的前进,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无疑攀升,没有欲望,发展就停滞不前。当一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普

遍提高,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成为一种意识性的攀比时,精神做为生命最高营养的滋补,在物质的堡垒里被现实所风化,这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还是变异?可能已没有多少人值得去深思,而真正思考的人基本被视作无知或无能。 不可否认,物质是一个社会代表一个人能力形式的标准,是直接接近鲜花与掌声的人生闪光的舞台,于是这样的舞台就成了功成名就的象征。有了舞台便有了角色,有了角色便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便有了手段,这是千古不变的游戏规则。名利在现实里残酷的竞争,无情的剥夺了人生真实的面孔,致使人性被推向滔滔的江浪中,接受一次真与伪美与丑的彻底考验。然而,这样的考验如果仅仅对于成败评估的观点或者可以接受,但做为人性的一种衡量似乎失去了客观,成者未必都是金子,败者也未必都是沙子,本质上含金量多少,公道自在人心。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物质生活在提高。但随着人们对于物质的一味崇拜,人,也在不断的趋向现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功利目的,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大多形成了利益关系,婚育嫁娶,人事调动,儿女转学,孩子生日,长辈病殇等等,都成了红包的出口,所谓的礼节也成了攀拉关系的关键链条。有礼道路广阔,无礼一事无求。在看似温情脉脉的“人情”风背后,是人际关系的真正冷漠,是当代人深切感受到的孤独与困惑。这是人情的温暖还是世风的物化?为什么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的心却更加的迷惘了累了?谈感情成了一种奢侈,谈精神成了一种无知,谈境界成了一种天真,谈物质成了一种崇尚。扪心自问,除了物质,我们的内心还能留下一点什么?

现在人怎么了,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多少人拖着沉重而疲乏的脚步在蹒跚的行走,挪着走,弯着走,趴着走,千方百计的借助外力推着走,不惜出卖自己的真诚、尊严、良知。茫茫人流随处可见的是浮躁不安的忧烦和力不从心的疲惫。在无限制的追逐中,人们背上了匆忙、疏远和人际关系异化的包袱。于是,大多人在感情的花园外筑起了一道猜疑、戒备、设防的篱笆,屏蔽着别人,也孤立着自己。在孤立中沉积着郁闷、落寞的尘埃。

一盏青灯蒙胧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一扇门窗封闭了快乐幸福的眷顾。仔细想想,我们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快乐的眼睛和感受快乐的心态。诚然,物质的骤增消解了人们品尝幸福的耐性,磨钝了人们感觉幸福的神经;人情的异化瓦解着人们对人性礼仪道德的美好愿望,生活的现实充斥着人们对物质无尽的苛求和变相的希冀、追逐。大多人的心被囚在一张世态纷争的大网中,做着艰难苦涩的徘徊与挣扎。灯红酒绿之处常见中年人不可一世的吆喝,青少年迷醉无知的疯狂;歌声狼嚎场所可闻声嘶力竭的摇晃,肆无忌惮的不堪。难道这就是现代一些人聊以自夸的快乐?

到底是什么隔离了快乐的眷顾,屏蔽了幸福的莅临,冰释了人情的温暖,消解了人性的纯真?是物质层出不穷的社会,是日渐忧烦不安的我们,还是完全趋于现实的生活?

也许,我们太担心个人的得失,太在乎别人高低不平的眼光,太容易争相世俗的攀比,太崇尚物质光环下的虚荣。面对这样纷繁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我们守不住心灵洁净的芳草地,也不愿做物质卑微的自己,但我们需要守住心中那份淡泊的泰然。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幸福不是因为你拥有的很多,而是你要求的很少,懂得知足,我们要为了生活的美好而奋斗,也要适当约束自己过于流放的欲望。

如果把握今天流光溢彩的幸福是生活最初的意义,那何必为明日的渺茫而徒自伤悲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