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78.88.98.2008年

2012-05-22 20:48 | 作者:洞庭 | 散文吧首发

记忆中的78.88.98.2008年

洞庭

记忆中的1978年,我在读高中,那是一所农村中学,在那时,是农村孩子冲出贫穷希望地。离家二十里,因家境平平,其实,同学大都差不多,天气好的时候,读通学,就是早晨来学校,晚上回家,图的是回家吃一顿饱饭,那不是一顿纯米饭,饭里大部份是红薯及其制品。这种饭吃起来,讲究做法吃法,米放下锅后,放水,把红薯削皮,剁成一二两一坨,从一边慢慢放入锅中,主要是不能把米都挤进红薯,其实,红薯占了大半锅。饭熟了,就吃,把红薯用锅铲压扁,吃时候,吃一口,伸一次脖子,饭才能下咽。饭熟了,不及时吃,那就吃得更费劲了。天气凉了,在校住宿,吃饭不能吃饱,尽量少吃,学校只吃大米饭,四两饭,肯定没有足量,但那是吃了全家人的大半米饭,能吃得下吗?吃的菜,是用菜坛子从家炒熟带来的,都是干菜或腌菜,吃一星期,想吃学校的菜吃不起,要三元六毛钱一月,因全家一年的纯收入只一百多元。就这样生活。万一太饿,也会犯点校规,到校外红薯地偷点红薯生吃,就这样考上了大学。

记忆中的1988年,我在县城工作了几年,成家了。家具是一部十九寸的黑白电视机,那是高档的,从深圳托人买的进口货,一张木板床,三开柜,书柜兼书桌,电视角柜,两辆凤凰单车,一男一女两式样,这是找关系凭指标买的,算高档品。这就是新婚家当。单位的房子,平房,红砖墙,红瓦屋,集体宿舍,前后两间加一小厨房,感觉蛮好。结婚时,在单位食堂办囍宴,同事和朋友按惯例,讲客气地各送四元钱吃一餐,算贺喜,很热闹。两人粮票不够买米,从老家拿来米,鸡和猪肉都是从老家拿来。此时,是农村承包制第六年。对我来说,可说是农村支援城市。婚后,有了一个小男孩。

记忆中的1998年,我已经住进了一套三室一厅一厨一厕的楼房,七十多平米,三口之家,宽裕,中等。由福利房变商品房,只花了几千元。家里家具全换了。电视是二十一寸的熊猫彩电,围座沙发,沙发床。小孩有了“小霸王”游戏机,本人有了一部五羊本田摩托,妻子有了女式摩托。妻子的集体商场已承包到人,生意做得有模有样。调货再不要请示。株洲芦淞市场,长沙下河街,武汉汉正街是中南地区有名的个体商贩货源地,城乡再没有凭票买东西了,舍不得用的粮票布票等票已成收藏品了。被禁自由贸易的粮食,到处可买,凭粮折补贴去国有粮店买米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开始挑选杂交稻米,老品种粮开始退出粮食市场.老家的乡亲,都盖起了红砖墙,青瓦屋,茅草房成为记忆了。一村一部手扶拖拉机的70年代成为历史。跑货运的,大小货车,送客的,大客车,的士,数出一批来。城乡考起大学的事是喜事,可不是希罕的,但我的儿子还在读小学。

记忆中的2008年,我已住进了一套一百九十多平米的商品楼,五室两厅一厨两厕,太宽裕。妻子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做了一幢四层千多平米民办幼儿园,已是第八年了,在园幼儿近两百人,有自备的幼儿接送车,教职员工十二人。幼儿来自城关和近郊农村,农村幼儿上城里幼儿园,已不是新鲜事,大多幼儿在六岁左右就进了小学。怪不得,农民的儿子我,农民的孙子我的儿子,这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也只有二十一岁。在上海当公务员。农民的儿子把接力棒越传越远。在实现家庭理想的同时,对社会的感激之情当然有的,心愿是把社会做得越来越繁荣,把国家做得越来越强大。这不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又一次实践?

这30年,留给我儿子多少历史故事,我要把这些故事编成集子,让他及子孙记住: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今天。

写于2008年10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