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桥头

2012-03-25 12:16 | 作者:莲雨逸鹤 | 散文吧首发

初到松江,正赶上细飘飞的季节,密而细的雨丝,婉如那纰帛缎绸,轻轻地滑落在身上,带着些许凉意。而正是这样的场景,才会让人的心不禁安静下来,找到一种辞别喧嚣,回归真我的宁静。

站在雨里,望着近处松江两岸莺飞草长,桃柳夹岸;江面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山色空朦,青黛含翠,烟雨笼罩下的那座古仿如隔着一层纱但却依稀可见。我不自觉地加快脚步向前方走去……

近了,才发现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桥,寂寞地留在那里,模糊的东面桥拱上有同治年间镌刻的一条“云间第一桥”额,桥柱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之句,从风化的纹理中可以清晰地寻找出岁月在这里流失的痕迹,亦如岁月吞噬了却依然残留在这里的那些永恒记忆

我缓缓走上石桥,站在桥头,抚摸着这被雨打湿的桥栏,瞥向桥下那细水潺潺,碧波粼粼的清澈,心情和清流澎湃激荡像是一首曲子,低回哀婉,风泪婆娑,诉说着那一段缄默不宣的真情。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自号如是的她,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正值妙龄坠入章台,易名柳荫,在乱世风尘中穿梭于江浙金岭一带。

明崇祯十一年秋,如是易妆为一位翩翩美少年,独坐一条名为“兰州”的画舫,流连于松江那如诗如画的景色,恰逢此时,陈子龙正站在桥上目送挚友的小舟远去,秋风撩动着他的袍襟,使得他愈发显得气宇轩昂,风度翩翩。仅仅是一刹那的四目相对,便使那匆匆的惊鸿一瞥凝固了整个黄昏。虽是初次相见,却如似曾相识,于是两人应约来到桥头。

一位是满腹经纶的奇男子,一位是侠骨柔肠的风尘女,却不妨碍他们对国家和民族诸多问题的共同见解,这使得他们大有相见恨晚的感喟。天色虽已晚,两人依旧秉烛对酌,谈诗论文,抚琴弈棋。

翌日,京城传来家书,他不得不返。两人漠然,登上石桥,秋风萧瑟,各怀离恨别愁,相对黯然无言。他解下腰间祖传宝刀,她赠诗一首:苍然万木白苹烟,摇落鱼龙有岁年。人私许玄登望却,客如平子学愁编。空怀神女虚无宅,近有秋风飘渺篇。日幕飘零何处所,翩翩燕翅独超前。并相约五年后再见,依旧在这个桥头。

从此,在她的人生中仿佛只剩一件事可做,那便是等待在这桥头。

天有不测风云。四年后,陈子龙不幸被捕,宁死不降。清兵押解他去南京,途经云间第一桥时,他提出要停船看桥,以了最后心愿。他披枷带锁,独立船头,凝视石桥,四年前桥头互赠宝刀和诗篇并相约桥头的往事清晰如昨。想如今,桥头依旧,而壮志难酬,趁清兵不防之际,他纵身跃入江中,激起的涟漪渐渐湮没洪流。

如是得知此事后,大病一场,虽未伤及性命,却从此终日咳血,身体孱弱。尽管如此,她依然喜欢久久伫立桥头,因为她依然守候当初的约定。

待第二年他们的约定之日,又是秋风萧瑟时,如是全身缟素来到桥头,她跪在地上,手托香盘遥祭子龙。一对烛光摇曳,三柱清香袅袅,桥下流水呜咽,桥上哭声断肠。这时,天空飘起了蒙蒙细雨,雨水和泪水沾湿了她的素衣。

回到闺阁,如是便伏在案上,大口大口的咳血,血溅素笺,不再是以往的星星点点,斑驳的淀成那片片猩红,她费尽最后力气写下,埋骨于桥头……

已不知何时,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感动于才子佳人的传奇恋情,可惜于这对苦命鸳鸯未得善果,只留下诗香余韵,在云间第一桥上久久回荡……

守住一份真情,将生死葬于桥头,这便是她最后等他的人生姿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