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的路

2012-03-20 18:40 | 作者:云游僧 | 散文吧首发

公元04年,岁在甲申,吾求学于通渭一中。居于平镶镇文庙街李家巷一号。房东者,臧东阳也,是年,岁过花甲,余以叔称之。其妻王氏,年已半百,吾以姨呼之。

臧东阳,身高四尺,性暴烈,喜讹人,但手巧,故以修表为业。王氏,四尺有余,略胖,性亦暴烈。可谓两活宝遇一双。夫妇有两子一女,女已嫁,两子皆在外。求学间,吾居于其家达三年之久。居此三年间,磕磕绊绊,亦生出些许事故,每每念及,总感忧戚,故作文以纪之。

经过整整一个太阳的炙烤,黄土高原的初秋显的如此干涸,乡间小道上弥漫的尘土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恶毒的灰沙阵,灼伤了这片土地的脸。大部分庄稼已收割打碾,一眼望去,在满山的梯田上零星的散布着胡麻、谷子、苞谷等秋收作物。因为缺的缘故,这些庄稼无精打采的蜷缩着。疲惫的农民戴着破烂的草帽顶着烈日在田间辛苦的劳作着,他们和这片大地一样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降雨。

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初秋我拿到了通渭一中的录取通知书。

得知录取的消息,家人都很高兴,我可是我们村第一个考取通渭一中的学生啊!在假期的时间里,妈妈为我缝了住校用的被褥,爸也为我准备了上学要用的一些必备品。我在期待中煎熬着,但更多的是激动与兴奋。终于要走了,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村子里的人们都来祝贺,有的拿着煮好的鸡蛋,有的拿着锅盔,有的给些钱,有五元的也有十元的,我接着这些邹巴巴的,充满着泥土气息和乡亲们汗水味的钱,当时暗暗的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自己的爸妈和家乡的父老乡亲争口气。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坐上了去县城的班车。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这座叫通渭县的小城。

相对于寂静的农村,眼前的小城显得热闹非凡。一出车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伫立在十字路中央的最能代表通渭元素的一块大牌——全国书画艺术之乡,车站门口熙熙攘攘,买酿皮的、买罐罐茶的、买荞圈圈的,有的在大声吆喝,有的在和顾客讨价还价,还有的在那里自言自语,骂骂咧咧……车站附近算是县城的中心吧,从呼啸而过的三蹦子的数量可看出,这应该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了。纵贯南北和横穿东西的两条街道把这座小城分割成四块,站在小城中央,无论从那个方向看,都能一眼望到路的尽头。街道两边的几家音像店里飘出当年最为流行的老鼠大米,两只蝴蝶等网络歌曲,饭馆,小商铺的老板在漫不经心的擦着饭桌、柜台,看来是一天的营业又开始了。这些似乎就是这座小城的所有声音和全部景色

对于这座小城,我虽不是初来咋到,但置身在低矮的楼宇间,还是像陈焕生第一次进城那样感到激动,却也局促,和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公寓,所以像我这样的从农村来的孩子都要在外边租房子住,老爸在假期的时候就已经替我租好了。从车站到我住的地方——藏家店,步行差不多五分钟的路程。老爸叫了一辆三蹦子拉着我的行李向藏家店驶去。到了藏家店,一进门看到的是一个很小的院子,不过院子里倒是很干净,房东正在浇花,显得一片雅静。一番寒暄后,房东把我安排在进门右手边的一间小房子里,房子很小,但很干净,里边放着两张床,还有两张桌子,最令我兴奋的是在我的门前有一颗樱桃树。安顿好我带的行李,交完房租,房东给我讲了一些住在他家要注意的事项。就这样,我算是在这座小城安家了。

到学校报完名,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老爸一起吃了顿饭。当天下午老爸就回家了。我突然间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晚上,一个人躺在硬邦邦的床上,外边是一片漆黑,这座小城的晚没有想象中的热闹,随着夜的加深早已淹没在了这片寂静的黑色中,偶尔划过夜空的几声狗吠倒显得有点刺耳,但也给这死寂般的夜带来一丝生机。我却是久久难以入眠,想起了家乡父老送我时的情景,那一双双饱含沧桑的眼中流露出的殷切期望的神情,那一句句朴实而又让人受用的话语,还有父母亲那不舍、鼓励与担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眼神,突然明白,原来我已经离开了我熟悉的那一片土地,而来到了这个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要在这里一个人生活,成长,一丝凄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好像是九八年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甘肃考察,到兰州后说了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片荒凉的土地”。经过定西时更是发出了“难道这里还有人的足迹吗?”的惊叹。通渭,这座小城就是定西辖下的一个小县城,也许很多人从没听过这个地方,即使是听说,也是因通渭穷家天下,苦甲天下而闻名。

的确,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是的,通渭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但是,生活上的艰难与贫穷不代表通渭人精神上的贫穷,这是通渭人向外界展示的最为高贵的品质。面对恶略的自然环境,他们与天搏斗,与地搏斗,他们从来就不怕脏,不怕累,更不怕苦。但就是在这样一群淳朴、善良、随遇而安、任劳任怨的劳动人民心中,扎根着一个崇高的想,那就是不管有多苦多累,也要把孩子培养成人,这是家乡每一个父母最大的愿望。于是,家乡的学子们一个个自立自强,刻苦攻读,勇敢地走出家门,走向外面更为宽广的世界。是啊,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还有什么是比读书更好的出路呢?

04年的通渭沉浸在一片收获的喜悦与激动中。这份喜悦与激动来自于轰动通渭的一件事,那就是04年高考,通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通渭一中的李翔以697的高分荣膺定西市理科状元,并且被清华大学录取。李翔是通渭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清华学子。也许,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高考,但他们知道什么是状元郎,在他们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等于和高中状元一样神圣,就等于是鲤鱼跃龙门,就好像已经预示着他们将远离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通渭的所有主干道上都挂着祝贺李翔同学考上清华大学的各种横幅,所有的大街小巷都在谈论李翔的事迹,04年的通渭似乎是李翔一个人的天下,李翔成了通渭人民眼中的一杆旗,所有光环都笼罩在他的身上。那年的通渭掀起了一股向李翔学习的狂潮,作为高一新生的我,当时也以李翔为目标,暗暗下定决心,也要做李翔一样的人。

怀着激动而又忐忑的心情,我走进了一中校园,虽然以前来过,但这回以一种主人翁的身份来到这里,此情此景已不可同日而语。

通渭一中,建校于1939年,初称通渭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增设高中部,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甘肃省通渭县中学”,1979年被确定为定西地区重点中学,1985年定名为“甘肃省通渭县第一中学”。

沿着文昌街走来,首先跳入眼帘的是通渭一中的大门,虽然算不上雄伟,但是却显得庄严而肃穆。在家乡学子们的眼中,跨进了这个大门就好像是虔诚的基督徒走进教堂一样神圣,是啊,这本应该就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而我就真真切切的迈进了这座神圣殿堂的大门。进入校门,迎面而立的是教学楼,教学楼高四层,通体灰色,别看这楼不怎么样,但却是通渭最早的楼房了。教学楼的左侧和后边分别是刚建起来的办公楼和综合楼,的确,在灰旧的教学的映衬下这两栋楼显的如此富有生机。

九月,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在教学楼和综合楼之间有两块草坪,草坪修剪的很整齐,绿油油的,让人看了会情不自禁的感到一股清新之气扑鼻而来,还有倒垂的杨柳树、挺拔的白杨树、开的正艳的各种各样的花……对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乡下学生来说,也许这里就是天堂,至少是通向天堂的一个驿站。

04年通渭一中停招初中生,所以我们这一届扩大了招生规模,设了十四个班,我被封进了九班。听说九班和十班是所谓的贵族班,原因是这两个班的代课老师较好,因为这个原因九班和十班的大多数孩子都是城里的并且是有背景的,比如什么检察院副院长的女儿啊,劳动局局长的儿子啊……相对于这些贵族,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跟人家贵族坐在一起,人家穿着鲜亮,发型时髦。而我们,穿着妈妈做的布鞋,裹在略显宽大的衣服里。判若分明,人家一看就是所谓的土包子。

我们的班主任是高玉乾老师。他长得胖胖的矮矮的,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他最具特征的就是那两撮八字胡须,以至于看到他我就会邪恶想到了抗战片里的那些日本翻译官。但听说他是一中元老级的人物,数学界的权威老师,听过他讲的课就知道这些绝非缪传。如果我们这些学生是虔诚的朝圣者的话,那么在当初的我看来这里的老师就是传播福音使者。或许我们才刚刚踏上朝圣的路……

能到一个县城的最高学府上学,终究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开学以来,我就一直沉浸在这种兴奋的漩涡中。感受着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按时去上课,按时吃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这里环境的不断熟悉,当初来的那股新鲜感似乎已经荡然无存了,也没有了当初那会的兴奋感,好像不知不觉的就融入了这里。与班上的同学也都熟悉起来,按照人以群分的定律,逐渐的都各自有了自己的死党,开始坐在一起讨论那个班的女生更漂亮一点,开始评选班花,级花,也开始在暗暗地寻找自己心仪的女孩子。

逐渐平静下来的我才发现,这里只是心灵上的一片净土,现实其实不是想象中的样子的。

俗话说的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别看通渭地方小,但大城市有的在这里也照样也有,比如什么十三太保啊,红星帮啊,斧头帮之类的。在乡下的时候就早有耳闻,听说通渭治安很乱,所以在来上学之前爸爸千叮咛万嘱咐,叫我不要参加这些帮会组织,不要参与打架斗殴。记得刚来的时候的确很害怕,尤其是晚上,上完晚自习就马上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出去买个东西都怕。

在一中校门的右边,有一块闲地,堆着几座小小的草垛,而这块空地就成了一中学生武力解决纠纷的场所,下晚自习后,出校门总能听见在那块空地里传来的呵斥声,然后是啤酒瓶尖锐的破碎声划过夜空,紧接着是一声声的惨叫声。也许是受此影响,通渭最近几年的学分很不正,各种威风邪气,歪门邪道在这片原本是净土的地方上肆意蔓延。尤其是我们这些乡下来的孩子,更是胆战心惊,因为像我们这些来自乡下的学生被收保护费是经常的事,当然收保护费的人也会煞有其事的告诉你:“谁欺负你你就来找我啊,在通渭没有我摆不平的事。”当然也有反抗的,反抗的下场就是挨打,在挨了几次打之后,痛定思痛,有的就决定加入上面提到的什么十三太保啊,红星帮之类的,于是这些原本怀揣梦想的朝圣者开始堕落迷茫。

我当时很纳闷,学校为什么不管,公安局为什么不管。这个疑问一直困惑了我三年,直到我毕业都没想出一个充分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或许更多的是见怪不怪了吧,以至于麻木了。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但是对于通渭教育的穷,通渭孩子的苦我是有深切体会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

不知是学生太多还是别的原因,一中的校内没法住宿,来自全县各个乡镇的同学便租住在这个不大的县城。当然给学生出租房子也成了一些城里人的收入来源。学生们或两三人,或四五人,一个房子,一个黄土高原特有的大炕,或者是在地上累一些砖头,随便搭一张床,人坐上去咯吱作响,如果房东稍微好一点,会放一张家里过剩的桌子椅子之类的,这样的已经算是条件很好的了,不过是要加价钱的。除此之外便是学生们的一些简单行李和书了。另外全部的家当便是一个煤气灶,还有一些同学用的是煤油炉,一口小铝锅,几根长不一的筷子。菜板可能是一块三合板,擀面杖可能就是一个啤酒瓶,菜刀普遍是家里割麦用的小刀刃,碗大小不一,有时候锅碗合一。

对于做饭是难不倒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的。无论男女,都能来一手。口粮是从家里拿来的土豆和白面,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每一星期都会买点菜,而家庭条件困难的基本上就是土豆和白面了,日常做法各种各样,但无外乎土豆炒洋芋,面条加面片,但是我们总能给这样单调的饭菜起上一个足够绚烂的名字,比如花盖顶,白龙过江之类的。通渭住校学生做饭的速度是惊人的快。小铝锅滴入清油三二滴,稍热,水中捞出不管洗尽与否的洋芋,放入热油中,只听“扑哧”一声,筷子稍微搅一下,便倒入凉水,边烧水边和面,然后用绿色啤酒瓶稍擀,水开揪入,煮沸,搁盐,灭火,然后端起锅放在一块纸壳上,开吃,几分钟之后席卷残云,一扫而光。像我的话一般是吃完饭不洗锅的,等到下一顿做的时候才洗。

最热闹的莫过于去找同学蹭饭,几个人商量好到哪去蹭饭,然后约个时间,一般是在周末。对于蹭饭一般是不爽约的,并且都很自觉。到了以后也不管是主是客,和面的和面,洗菜的洗菜,洗锅的洗锅,掌厨的掌厨,分工明确,都忙的不亦乐乎。等到快熟的时候,有的拿着碗,有的拿着盆,在锅的周围等着,像及了人民公社那会,吃的时候也是你抢我的,我抢他的,他抢你的。就这样轮流着蹭饭吃,我完了到你,你完了到他,现在想想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让人好不心酸。

天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最难熬的了。好多学生由于家里的条件困难都架不起炉子,再加上有的房东为了赚钱,盖的房子不是这里透风就是那里漏水,一到冬天,这些房子就变成了冷库。好多学生会在这样的冬季吃尽苦头,有的手冻肿了,有的脚冻肿了,连唯一的主食——土豆,也冻死了。做饭就变成了一个苦差,在刺骨的冰水混合中洗菜,用这刺骨冰水混合物洗锅……于是许多孩子为了少遭这份罪,一顿做饭的时候做许多,吃剩了下顿甚至于下下顿热着吃。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也能使自己少遭点罪。当然如此做的结果就是得胃病,可以说这些孩子几乎都有或轻或重的胃病。

没有不疼自己孩子的家长,孩子虽苦,家长为了供孩子上学也是吃尽了苦。

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伙食干粮都是从家里带上来的。每周周日,家长总是要给自家的孩子带很多干粮,说很多,其实也就只是家里常有的馍,还有自家的面、土豆,也有的家长会买一些水果,还有用自家的杂粮换来的大白菜、包菜之类的带上来。由于受自然环境的限制,通渭的农村走县城的交通极为不便。一般发往县城的车就一趟,而且还在早上6点多钟,有些家长为了给孩子带东西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在公路上等车。直到把东西带上车,还要给司机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带给自家的孩子。

结尾

三年,三年就在这样的循环中结束了。高考就这样在忐忑不安中不期而至。中国人都把高考称之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确,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只要是战争,就有胜利者有失败者。而支持打赢这场战争的唯一信念就是走出这片穷苦的大山。胜利的人带着胜利的微笑开始在新的起点继续沿着这条朝圣的路走下去。我是一个失败者,第一次的高考我输的很惨。我选择了复读,与其聊以自慰的说不折不挠,倒不如说无可奈何。终于,我不算是一个完全的成功者,但我还是勉为其难的踏上了这条路,只不过与自己的梦想差的太远。

离开通渭后有好几年的时间没去了,今年去了一趟发现,变化真的太大了,我以前住的藏家店也被拆迁,不知道房东他们搬到了那里去。学校也建成了学生公寓,但听说还有很多孩子住在外边,只不过现在条件似乎比以前好多了。

这是一条朝圣的路,我们只是朝圣路上的匆匆过客。在这条求学的朝圣路上,充满了坎坷荆棘,莘莘学子如是,含辛茹苦的家长亦如是。

朝圣的路……

评论

  • 荷塘月色:洋洋洒洒,数尽朝圣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欣赏!问好!
    回复2012-03-20 19:51
  • 云游僧:回复@荷塘月色:谢谢欣赏
    回复2012-03-20 20:55
  • 心海泛舟:回复@荷塘月色:难道人们传说的2012年的世界末日就是这个吗?好恐怖耶!
    回复2012-03-21 06:51
  • 心海泛舟:回复@荷塘月色:不要气馁,要看到光明才对!
    回复2012-03-21 06:55
  • 蓝雨:世人总有一种误解“唯有读书高”事实证明“拼爹”才是正道!
    回复2012-03-21 08:45
  • 埋葬@永!:在向往虔诚的路上,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前面还有驼去背影在向我们指引着....我们就继续传承陇上父老不朽的精气神。
    回复2012-03-21 11:09
  • 云游僧:回复@埋葬@永!:黄土高原上的大学梦啊
    回复2012-03-21 11:51
  • 思想者-涵秋:欣赏,问安!
    回复2012-03-21 12:06
  • 回复2012-03-21 12:25
  • 颩婼渟孒:写的真好。
    回复2012-03-21 15:02
  • 风起、尘落、笑然:很好的一个比喻。真实,贴切。但也同时暗示只有付出才有收获。我在想,我什么时候才可以走完这条路呢…
    回复2012-03-21 18:54
  • 泼墨氤氲:老乡不错 我们共同努力让黄土高原上的贫穷变为历史!
    回复2012-03-21 20:16
  • 竹青:苦苦求索!
    回复2012-03-21 21:07
  • 哲宝:欣赏 问好! 拜读
    回复2012-03-22 00:19
  • 下一站幸福:让我也想起了自己的求学路,心酸
    回复2012-03-22 20:45
  • :写的很好,虽然我的家乡不在大西北,但小时候的求学路是一样的。在那样的环境里,作为农村的孩子,别无选择。
    回复2012-03-23 13:25
  • 仁馨:没想到遇到了老乡!
    回复2012-03-27 18:17
  • 掠过心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莘莘学子求学的艰辛与对世事的无奈,令人感慨 。但愿朝圣的路宽些,再宽些!
    回复2012-03-28 14:56
  • 紫凝冽沐:读到你的这篇文章,我心灵深处突然深深的触动了。因为我也是通渭人,也是通渭一中毕业的,比你低一级,而且也是九班。老乡,写的很好,很好的写下了农村孩子求学的不易。在大学里,我
    回复2012-03-28 20:00
  • 回复2012-03-28 20:07
  • 龙骑士:这条神圣的路一直被玷污,感慨!感慨!!
    回复2012-03-29 08:12
  • 云游僧:回复@紫凝冽沐:几样是通渭的哇?几是通渭阿来的?
    回复2012-03-29 08:22
  • 淡默如水:有同感 丹高中生活比你好点 但一到期末 也是挨饿 一顿饭五个馒头 加凉水
    回复2012-03-29 20:43
  • 小贤§书落版主§:早我们十几年的高中生活吧~挺真实的,怀恋我的中学时代!拜读了~~
    回复2012-03-30 16:01
  • 月牙: 朝圣之路........好!虽生在江南,没去过大西北,可通过朋友的文章,能感知那种苦涩,也让人念起曾今的岁月。不过,可没你那么惨。呵呵呵........谢啦!欣赏啦!
    回复2012-04-01 10:56
  • 。泡芙小姐╮:     读完这篇文章、才知道我有多么的生在福中不知福、膜拜。
    回复2012-04-04 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