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原的历史深处(下)

2008-10-27 09:01 | 作者:向天啸 | 散文吧首发

三、小浪底水利工程:高峡平湖安危澜

十月十八日,星期六。天明朗,无云,有微风,气温27度。

当我们驱车赶到吉利区时,已近十一点。在吉利区委办任职的耿同学、在办事处任党工委书记的成同学,邀旅游局刘局长已在路边等候着我们。走了约十公里的路,看到了一条巨而高的红墙斜壳的大坝远远迎入眼帘,就到了小浪底景区门前。我们进入景区后,在一家专营农家饭的店前停车就餐。就着红薯叶菜、蒲公英、黄河鲤鱼、小虾等时新菜蔬,老同学为报昔日赴嵩我的“热情”之仇,非让中午喝点酒。打开了一瓶汾酒,四人均分了,喝着入口辛辣的汾酒,注目四周青山绿水,天风时吹,别有韵致。

饭后,我们第一站到了小浪底国主义教育基地,看了整个小浪底的微型缩图模型,听了解说员对整体工程的介绍,对小浪底工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几个展览室内挂满了图片,有国家三代领导人对黄河的关切,有工程建设期间,中央省市各级领导视察的身影,有中外建设者们劳碌的工作场面,还有那年央视晚日月潭、长江、黄河三水注入一瓶的实物……

小浪底位于河南洛阳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是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属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1991年开工,1997年截流,时任总理李鹏参加了截流合龙仪式,2001年底竣工。工程总投资400亿元,库容126.5亿立方米。小浪底是面对国际招标的工程,中外建设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出了展厅,右折即到大坝上。大坝长约1600余米,巍然伫立黄河干流上。坝顶瞰,坝内但见一天碧水,静卧于群山怀抱,三两游船驶出道道水线。秋日天高气清,丛丛绿树,静立无语。坝外侧,忆改道的干流上被修葺成人工湖,波光跃金,左首山坡上各色树木青翠欲滴。

我们下到坝外侧中腰的地方,下临察看。看见三层泄洪洞。朋友们对我介绍说,到汛期时,最上面的一个洞是汛期水太大时才放水的,正常年份的汛期,中间的两个洞先放出清水,冲刷河道浅层淤物,最下面的四个洞接着放出坝底含沙的水,流量大,压力大,裹挟着泥沙直冲下去,一直冲到黄河入海口。2001年以来,小浪底每年汛期都调沙,黄河下游的悬河已下降了20至30厘米。坝下北边的山体下,隐藏着年发电量18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整个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核心工程都是由德国、意大利人中标建设的。2001年建成后,集防汛、防凌、发电等于一体,把防洪功能由原来五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不料到2003年汛期就遇上了这个“千年一遇”,当年黄河中游连降暴,为确保下游安全,黄委会严禁小浪底排洪,小浪底工程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周围有的山体就渗出了几百个流量的水。好在,小浪底经受住了考验……

顺着坝北公路而下,便到了公园,在此我们看到了黄河微观模型。在一面山坡上,人工再现了黄河的全景。发源于巴颜喀拉山麓的黄河,全长五千多公里,沿途先后建设了刘家峡、青铜峡、龙羊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西霞院等七个水电站,还有黄河壶口等地段标上了牌子,也是适宜建电站的标志。一步一步走到了入海口。从中可以看出黄河的一部历史。

昔年读书,古人赞美孔子说,“圣人出而黄河清,经成而赤虹化”,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一部治黄史,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历史。毛泽东也曾忧虑的说,黄河涨上了天,怎么办?

黄河东流去,不只是诗人笔下的壮观美景,更是数千年来人与自然搏斗的血泪史。往事越千年,而今终于高峡出平湖,一坝安危澜……

小浪底下游八公里处,又建成了西霞院水库。坝长三公里许,起着反调节作用,与小浪底水库相辅相成。因小浪底蓄水发电造成下游水量不稳,故建此水库调节径流,稳定水源,保证下游各地用水及坝堤安全。站在西霞院水库,随行的刘局长为我讲述了一番洛阳市的西霞院旅游规划,将来大坝两侧上下都会有很多开发性建设,届时将成为一个旅游度假会议休闲的中心。我听得意兴遄飞,不觉神往。

晚餐时,我知道躲不过去喝酒了。我与耿、成、刘四家人加上两个年轻人,围坐了一大桌子,还是汾酒。中间的时候,我向大家敬酒,我说:“很感谢老同学的招待……今天看了小浪底,千年黄河水,今日始见清。千年水患今无扰,心里得劲,我敬大家一杯!”

透过那杯中那白亮亮的液体,我仿佛又看到小浪底上那静静的、清澈得让人心都柔软的黄河水……

每人端的酒,男同胞们都喝了下去。我喝得最多,老同学报了仇,我喝得性起,也乐意让他们报仇。喝得最后好象飘着飞出了酒店……

四、王铎故居:千秋书法壮山河

年少时我有两个想,当个作家,出一本书,当个书法家,出一本字帖。尽管我至今文章不成,书法不就。但这两个梦,常让我时时想起。

中原河南是书法大省,多年前,我订过《书法报》,河南的书风大多刚劲古拙。有一批潜心研究与不懈创作的人。现今中国书协主席张海是河南洛阳人,还有陈天然、唐玉润、李进学等人,往古上说起,就不能不提到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师王铎,他是史上称得着的开书法变局的人物。

大书法家、画家、诗人王铎,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嵩樵、石樵、痴庵、山。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双槐里(现在的孟津县会盟镇老城村)。王铎14岁开始读书,16岁入庠,30岁中举,天启二年31岁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崇祯十一年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教习官等职。弘光朝廷建立,入阁为次辅,次年(1645年)入清。清顺治三年,以原官礼部尚书管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顺治六年,授礼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同年晋少保。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

我闲时爱看名帖,喜好二王、米芾、黄庭坚、王铎、文征明、何绍基等人的字,他们的字帖我都买过,惜乎用心不专,始终没有认真临摹过。王铎是远年乡亲,他的字我至爱。王铎故居在孟津老城乡,九一年师范院校毕业曾在此地实习,专门到他老家去看,到了很失望,一个破旧院子,瓦上长满蒿草,村人说,大门常锁,进去只有几块断碑,没看头的,就怅然而归。还听人说,八十年代,曾有一个日本人到此地购得他的真迹,卖真迹的人因此家里发了,盖了新房,还买了台新手扶拖拉机,似乎笑那日本人的呆,羡那卖字人的祖上有德。但似乎此地的风俗仍可见文化与书法的遗风,村落中凡有娶媳妇的,各家就持上一幅大红对联前去贺喜,在人家墙外贴满红红的一墙,字体龙飞凤舞,很见功底。

十月十九日有幸到新修葺的王铎故居一游。天还是响晴。与老同学穿过龙马负图寺、汉光武帝陵,到有名的铁谢羊汤馆吃过早饭,就直奔王铎故居。

村道逼仄,车辆呜呜来往,走进老城村深处,看到了一个青堂瓦舍的仿古建筑,就到了王铎故居。免费参观的,我们从后门进去,一共五进院落,都是四方院子,里面拾掇得很干净。每进院子门前都有匾,都有楹联,里面分别是王铎生平介绍、诗文、楷书、行书、画作展厅,还有仪仗官服室、会客室等。

走到前院时,有一个穿旗袍的模特正摆着姿势,让一溜照像的人拍照,堵着我们进不去,一问是个摄影培训班在练习摄影。背景是古砖古瓦,中心人物是那个模特,与王觉斯先生没有一点关系。

我细细地看了有关方面的介绍与展览,在王铎的类柳公权的楷书,学“二王”的行草书间欣赏,看那满纸烟云,有不尽的妙处,又说不出来。

王铎年少时很苦,他母亲卖首饰度日,少年老成的他为人勤奋刻苦,三十岁就考中进士入仕,一生宦迹多处,有政声。明亡后,仕清,内心很愧疚,心理负担很重。在家乡人望很高,但为当时明朝遗民所不齿。后来被列入清史贰臣传。时人好象是傅青主,还是黄道周说他的书法有媚骨。但近些年来日本等地很推崇他的书法,国内也兴起学习他书法的浪潮。

论古人得失,须设身处地而想,不能妄加评论,我想。

但无论如何,神笔王铎在家乡留下了千古的声名。“独尊羲献”,好学“二王”法帖的王铎五十岁后自开局面,自成风格,形成了不朽的书法风格。他的书法诸体皆能,而草书成就最高。其草书风格集二王、掺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时还吸收黄庭坚、米芾之优点,自树一帜,将草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影响中国书坛400余年。王铎草书大气磅礴,多姿多彩。笔法极其丰富,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结构紧密,连绵飞动,姿态欹侧,奇险生姿。王铎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王铎章法之奇,奇在对作品空间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王铎的书法,对行笔的轻重,书写的疾徐,线条的曲直,点画的断连,排列的参差,字组的错落,行间的疏蜜,无一不细心着意。完美地体现了高古与雄强的审美特征,有着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憾力。

走出王铎故居,见一老者,我问他,这是王铎真的老居不是。他说,不是,真的在左边,那才是他家的老屋。我一看,就是十七年前去看的真正故居。这新的“故居”,是当地政府征地而建的。

千年书法壮山河,王铎的书法,不仅影响着过去,影响着现在,一定还会影响着未来。我默忆着王铎故居的那副楹联——

“北对黄河鸟朝凤,南临青山鱼化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