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媚俗文化要不得

2012-03-12 21:59 | 作者:追求 | 散文吧首发

文化的存在价值在于历史长存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相反,只是一时的文化滥觞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化。

在一段时期内,在一定阶段,能够流行且比较火,而当这个浪潮过了之后,便被拍死在沙滩上,很快沉寂下去,长则十年八个月,则一个礼拜,尤其是现在年轻人比较吵的火的娱乐界,这样的现象多如牛毛。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是,似乎娱乐界占据了年轻人这个群体,娱乐话题成了闲谈时的主流话题。

还有,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此谓之网络文化。纵观古今中外,先前的文化总是从底层逐渐发展到高层,由农村向城市逐渐普及,是自下而上的文化发展,而今,文化则是由中上层逐渐向最底层发展,由城市向农村普及,网络文化正是以这种形式所存在的。因为互联是一种高级的通讯手段,成本很高,普及率低。

为什么会出现媚俗文化?为什么网络文化会走向媚俗?

媚俗文化的出现应该是伴随着草根人物的出现而出现的,就如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样式,还有郭德刚的相声,以及海派清口周立波,甚至长得挺纯爷们似的“小沈阳”,这些文化元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取笑,想法设法赢得观众的笑声。难道文化的作用是用来“取笑”的么?将他们的这种现象称为“文化”实在是对文化的一种摧残,还不如将其划分到娱乐领域,此为我的一家之言。

姑且将其视作文化,看看媚俗文化的表现有哪些:

首先,是网络对中国传统文化诗词的摧残。比如将“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改为“春色满园关不住,我诱红杏出墙来”,又如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改为“人生自古谁无死,有谁拉屎不用纸”,再如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改为“生的伟大,死在花下”等等,如此做作,真的叫人汗颜!

其次,是对历史名人的摧残。如“再牛鼻的肖邦,也弹不出老子的悲伤”,这也不是对一代音乐大师的玷污么?又如“我是耶稣他儿子,椰子”,这也算不上是玷污,却是亵渎,在中国人眼中还说得过去,可是在基督教徒眼中却是亵渎。

还有对中国成语的篡改。如“视死如归”篡改为“视睡如归”;“二龙戏珠”篡改为“二农戏猪”;将“知书达礼”理解为“光读书还不够,还得学会送礼”;将“有机可乘”解为“公务员考察有飞机可乘”,网友“恶搞”成语毕竟只是小聪明——若一个国家的大多数国民都把精力耗费在这种缺乏生产性与建设性的小聪明上,那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而为这种国民所充塞的国家则不能不称之为“堕落”的国家,还谈什么文化建设。

再者,对价值观的扭曲。如“不怕被人利用,就怕你没用”,此话言外这意岂不是叫你去学会利用人,这难道不是对价值观的扭曲么?又如“有钱人终成眷属”,此话言外这意岂不是叫你树立“拜金主义”的潮流中去么?再如“大学就是大概学学”,此话言外这意岂不是在误导学生么?

因此,媚俗文化是要不得的,宁愿将其称作“娱乐”,也不能再给其戴一顶“文化”的帽子了。

追求

2011年11月10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