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学有没有用”的思考

2012-01-05 21:13 | 作者:假如秋水可以望穿 | 散文吧首发

晚上睡不着,看到同学在我空间"说说"里评论的一句话让我想了很多很多,反正也睡不着,就写点什么吧,正好他说的话也是我一直想了很久的话题。

上学有用吗?这个问题让我不由得想起前不久听的百家讲坛,傅佩荣教授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他曾经也被别人这样问过:“你研究哲学有什么用吗?”傅佩荣教授淡淡的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句话里充满辩证的智慧。他在百家讲坛中讲的是庄子,而这句话也出自庄子。听完那期的百家讲坛,我一下子想通了以前很多同学都想过说过的这句话。

自从高中毕业后,同学们都各奔东西,有的人选择了工作,有的人选择了复读,有的人选择了自考,有的人选择了自己的专业……到底未来怎么样,走什么样的路,大家心里似乎都没有个底,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实在太快,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所以难免会迷茫,但我们谁都没有想太多就一头扎了进去,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去奔波了。两年过去了,听说有的同学不上了,也有的同学都快毕业了正准备找工作。当问起那个同学为什么不上了时,他从容的说:“觉得上学没啥用,所以就不上了呗!”

上学到底有没有用?何为有用?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有用”还是“没用”的解读。

如今这个社会日新月异,计划赶不上变化,从报专业时我们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前几年还热门的专业过了几年变成了冷门,这给我们选择专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都说选专业要选自己喜欢的专业,可是据我了解有多少人是尊重自己的兴趣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我喜欢画画,对动漫设计感兴趣,我也喜欢文学,希望能读中文系,可最后我怎么就学了会计?还不是因为会计专业发展趋势相对稳定,稍微好找点工作吗?有的人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不是因为家里有关系,可以走人生捷径吗?以前就有个调查,如果给大学生一次重选专业的机会,结果会怎么样?调查的结果是将会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人会重选,这又是为什么呢?除了没兴趣学不好以外,我想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太快,自己选的专业走到社会后才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就凭这一点就会有一大批人抱怨:“上学有什么用!”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叫《像韩寒一样的活着》,我们都知道韩寒就是一个走非主流路线的杰出青年。1998年,他凭借一篇《杯中窥人》,书读得不好,文章却写得很好的他引发了教育界与文化界大讨论。韩寒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三重门》卖了接近200万册,他却选择在高一退学,他告诉老师,“我要靠写书挣稿费来养活自己”。后来,他还拒绝了复旦对他发出的旁听邀请。此后数年,他写了几本杂文集,几本小说,稿费真的能养活自己,他又“不务正业”地去开赛车了,理由是从小就喜欢。在一个大多数人都活得拧巴,活得不高兴,活得遗憾连连的时代,有个像韩寒一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说自己想说的话,穿衣服不被时尚左右,吃东西随心所欲,挣钱挣得理直气壮,花钱花得心安理得的人,又是个年轻人,实在太好了。他看似独特,但仔细想一想,韩寒所做的每一件事儿几乎都出自本能。一个人接受了完整的基础教育,然后他不想再上学,为什么不能去做他喜欢的事儿?但是韩寒只有一个,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韩寒这样的人,或许有人同样取得了商业价值上的成功,如郭敬明,但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的复杂影响力,再也没有人能超越韩寒。这个来自上海郊区的年轻人,无论情愿与否,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一个象征性符号。

如果我们不能成为下一个“韩寒”,也没有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们又需要在社会上得到别人的承认,自然寄希望于继续接受教育或者选择继续深造的路线。很多同学会这样想,我们学习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上学为了工作,工作为了挣钱,既然目的都是挣钱当然很多的同学会说上学没用!因为上学不能直接带来物质财富!

写到这,我很快会想起一句话:“知识就是财富。”呵呵,这句话我小学就常说的,我们老师也都是这样教的。如今还有人这样说,话是没有错的,“财富”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精神财富,一种是指物质财富,只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太多的变化让我们内心充满迷惑,实用主义的社会风气束缚着我们的心智,我们更看重的是物质财富。上学的目的在于学习知识,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所以不区分什么是有用的知识什么是没用的知识。而大家所说学什么有用和学什么没用,无非是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处的环境不同,学的专业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比如一个没有受高等教育的人靠自己创业获得了财富,在许多人看来他也是成功的,但他会让自己的子女将来也不上学吗?当密布的荆棘变成牢笼束缚住我们的自由,当社会的上升路径被缩至羊肠小径,还常有外力左右之时,我们最本能的反应,仍然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做普通人中的佼佼者。

世事难预料,你怎么会知道学什么有用,学什么没用?有用没用并不是谁能够给出准确的判断的,他需要时间的证明,空间的转换,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特定的地点,一个特定的环境下才能看出某样东西或某个技能有没有用。如果我们手里没有敲门砖,怎么能让别人知道我们存在担任这个工作的潜力,别人怎么会相信你,聘用你?都说能力比学历重要,我想,没有学历证书做敲门砖,你怎么有机会施展你的能力呢?有人说靠关系,对,接下来我就想说说这个关系。

找工作需要靠关系,谁都这样想过。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人际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中国,有关系,你可以上个好学校,有关系,你可以找到好工作,有关系,你可以走人生捷径。但是,我想说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关系可走的,最终还是要靠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本事不过硬,有关系也很难走下去。所以我们还是要需要通过充实自己来走向成功,这就需要学习。

如今的学习已经让很多的同学充满迷茫,尤其是处在中国这样一个应试教育下,学生压力真的很大,我们的困惑主要就在于学习的动机不是很明确。小学时我们学习或许会觉得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表扬,为了家长在别人面前有面子,初中时我们学习或许觉得是为了班级年级名次,为了在同学面前能挺直腰板,到了高中我们除了要得到小学初中所得到的以外,还为了我们未知的前途!十年的寒窗,谁也不想说出那一句话:“上学有什么用!”于是我们努力的学习,相互鼓励着,该转本的转本,该自考的自考。因为我们不知道未来究竟会是怎么样,我们只知道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把握现在的结果,而等待只意味着错过将来。

有人说机会是别人给的,不错,有时确实是这样的。可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机会也是自己创造的,如果我们没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没有学历证书做敲门砖,机会也可能会与你擦肩而过。现在有多少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的人回来又开始进修,有的考研,有的参加成人自考,不就是为了获得社会的承认吗?同学说上学没用,也有值得让人反思的地方。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想?为什么总是有人抱怨现在的社会太现实?还不是因为这个社会一切向“钱”看齐!“毕业等于失业”的理论也流行了好多年了,那些刚毕业的学生总是很难得用人单位的聘用,仅仅是因为没有文凭和实战经验吗,还是我们打不破这社会的潜规则呢?如果靠关系走后门的潜规则不打破,社会资源就会被有钱有权有关系的人占据着,或许这就是教育和现实社会接不上道的原因。难怪有很多刚毕业的同学会觉得自己好像被教育欺骗了好多年一样,读了几年的书却找不到几年前的工作,上什么学,学什么习,什么都是假的!神马都是浮云!挣到钱才是最有“用”的!于是网上也就流行了一段很经典的对联,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横批:愿读服输嬉笑之余也给我们留下深思。

我在学校里就听过一个同学这样说:“我有钱,什么关系我疏通不了,什么事我办不成?”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仔细想想又是顺理成章,其实学校的教育就像一个工厂,社会就像一个市场,教育从属于这个社会,是这个社会要求的一种体现,而现实的教育却忽视了对人性的塑造,仅仅指向了一些功利性的目标,被量化成了数字和证书,主要在于这个社会的需要。从应试教育到社会的实用主义,从用分数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到用钱评价一个人的身价地位,这就是现实的人之所以现实,世俗的人之所以世俗的顺理成章的过程。

时代发展,物欲横流,社会在逼我们,生活在逼我们,必然会伴随着功利的心态,我们无可奈何。但如果我们内心能有足够的定力,能有坦然的心态看待许多繁杂事物,我们照样能在这个社会活的欢欣雀跃。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这样说过:“什么是好的学习?能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使你整个人生观价值观得到重塑,这叫好的学习。”上学为了什么?在不断学习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充实自己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超越,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勇敢莫过于心灵,自由莫过于思想”,面对生活的困境时让我们的心灵能更加勇敢,面对变化的潮流让我们的思想没有束缚,让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开阔,能有双慧眼看清这个社会的是是非非,仅此就足以弥补一切了。不管今后是跟别人打工,还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即使我们没有兰砌一样的成就,我们还有兰砌一样的人生态度,我们对生活就不会失去希望。人很多的痛苦在于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东西,如果人的一生谋求物质不是为了摆脱其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自由,那么人类算什么万物之灵呢?如果我们总是看到社会的阴暗面,整天指责抱怨社会的病态,活在“等待戈多”的失望和焦虑中,那么上学的确没有什么用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