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

2011-12-06 22:28 | 作者:追云鹤 | 散文吧首发

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田勇军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也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如此,书籍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思想的源泉,多读读书不仅能开阔视野,还能净化心灵,升华灵魂,使我们的心灵摆脱那些尘俗的纷扰。

我平常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因为大部分时间都让给了学生,除了上课,就是备课、批改作业,唯一的休闲方式就是深人静之时捧上一本书,细细品读,与一颗颗至纯至善、至高至尚的心灵交流。最近我读了一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她在书中所阐述的孔子之道——天地人、心灵、处世、君子、朋友、理想之道,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她说:“《论语》其实告诉了我们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状态,人的一生要用淡定、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苦难,要用坚定的信念、浩然之气概、开阔的胸怀,坦然的心境来面对人生的挫折,弥补生命中的缺陷。”这就告诉我们:在这个纷扰繁杂的人世间,我们必须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寻求心灵的宁静,人生才能够旷达。

的确如此,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孔子既是一位仁者,也是一位智者。孔子为了弘扬“儒学”,宣扬“仁”,虽处在多事之秋、乱世之时,仍千里跋涉,为自己的理想而执着追求,故司马迁有赞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信心向往之。”在追求理想过程中,他饱经风霜,久经沧桑,若非坚定的信念,坦然的胸襟是无法承受如此之重。孔子一生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政治主张也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他面对自己屡求屡挫的政治生涯,却又显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现出一种去留无意的坦然和宠辱不惊的超脱。只一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我们就不难想象出他那超然的境界和旷达的胸怀。可以说,正因为这种淡定、平和的人生态度,才成就了他这位圣人。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信念是一种不可估量的力量,它能够使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而内心的强大往往可以化解生命中许多遗憾乃至战胜人生中诸多苦难。”正如孔子所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就是内心的强大,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当我们有了信念,有了自信心,就能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我们就能够度过人生的困境。于是,当我们面对挫折时,当我们处于人生低谷时,不要气馁,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让内心那股强大的力量来支撑着我们前进,要坚信,当我们越过困难之山,趟过苦难之河,一定会看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于丹《论语心得》还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没有缺憾,我们应该用淡定、平和的心态承认这种缺陷,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所谓“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一个人的出身、智力、才貌均天命所归,我们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我们得学会承认并且顺应。当然,“顺应”并不是“无为”,而是要求我们持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并通过自己努力去弥补人生之不足。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纠缠在痛苦的泥潭里不能自拔,才不会因为缺陷而整天哭天抢地;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放大原有的遗憾,才不会扩大自己的痛苦。境由心生,正如巴金所说“世界原本只有一个,当我们用悲观的眼光看它,便觉得它暗淡无光,当我们用乐观的眼光看它,便觉得一切都可为了。”于是乎,在纷乱繁杂的世界里,我们只有摆正心态,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才能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我们只有用平静乐观心态去改造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成就辉煌的人生。

《论语心得》还让我们明白:茫茫宇宙,芸芸众生,在历史的长廊里,人的一生只不过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要想自己的人生在这暂的时间里有所建树,就得树立远大的理想,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然而,怎样树立理想、规划人生呢?我们首先得从内心出发,从修身做起,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修养,坚守心灵的那片净土,时常保持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然而,在这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物欲横飞的现代社会,那份坦然与淡定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一箪食,一瓢饮”再也无法满足我们的欲望,很多人为了蝇头小利、蜗角功名,你争我抢,煞费苦心,人们只顾奔波于生存与利欲的漩涡之中,抛“人之本真”于九霄云外,为了生存,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有些人不惜扭曲自己的灵魂。那么,如何才能守住心灵的那方净土,保持不为流俗左右的淡定之心呢?我想,我们得多抽点时间,让心灵多和大师、圣贤们对对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