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逆流成河,悲傷也成享受!

2011-12-03 20:57 | 作者:远离地面3万英尺 | 散文吧首发

我就是我,我亦不是我,你看到的我也許只是個幻象,人塑造的形象和性格總是不斷的在變化,偶爾我們會忽視掉身邊的朋友居然變了,結果真的是變了嗎?只是隨着年齡我們便習慣於隱藏自己心中的憂傷,這堵牆便是自己慢慢砌上去的,我們或許無法保持這樣的理智往往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誤會,這些煩惱是什麼原因帶來的,我們責怪的永遠是别人,但這並非人的本性,在嬉笑過後在寂靜的卸下那層面具時,便陷入深深的憂傷,支撑自己的便是美好的回憶!我們永遠無法放棄對幻想的追求,所以一切的苦惱不過是通過自身撒發出來的!我們會被世俗所牽絆,不得不把内心掩盖起来,并表现出另外一副样子,這总是很痛苦的,這是人最為深重的受難。人世間無法挽回的東西並不會產生仇恨,往往仇恨來於自己本身,如果是仇恨我們又為何用回憶支撑的一切,對未來的期望便出自於這裏,對於發生的事情我們便要順其自然,用坦然的態度去接受讓自己自在的活在當下,坦然的态度不是做出来的,是对身心深刻洞见的自然结果,無法强求的東西,這種只存在於一個人的精神境界有多高,我們需要的不過是反思自己的行為做一個總結,我們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往往我們都總是忽略真正的自己,總拘泥於欲望的勘探,要解脱这些捆缚着我们的人世间的烦恼、妄想和过分的欲望,脱离开一切粘缚,回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禪可以使我們把自身的能量釋放出來,这些能量在社會現實中受到压抑和扭曲,以致找不到适当的釋放渠道……因此,禅的目标乃是使我们免于瘋狂和畸形。這就是通往自由,即把所有蘊藏在我们心中的创造性的和仁慈的冲动都自由发挥出来。我们都具有使自己快乐和互的能力,但我们通常对此却视而不见。”疏導自己的情緒而並非刻意的逃避,回歸到真正的自我!(引用,修改)

欲望總歸不是刻意的追求,人性對於欲望是不會消失的,當迷失自我,悵惘於人生的時候或許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知心的朋友吧!孤独是一條漫長的路,只是我們奢望的多,失望的就更多,我們要什麼要得到什麼一切都會隨着時間的需要而定,那麼這就是世俗,既然無法改變也擺脱不了,那我們只有坦然的接受,“云应何住?云何降服其心”這樣反問往往讓人陷入另一種困境,南怀瑾先生对人生痛苦的总结:“我们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候感受着那里痛苦,痛苦还没来的时候,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

《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个人疾病的治愈条件,列举了如下3点:

1、出现一种与心理的固有功能恰恰相反的心理发展。根据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家的看法,精神症状的原因在于不能发展一种创造性倾向。痛苦,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产生于心理不能正常发展,它会使人产生一种克服这种痛苦的强烈欲望,也就是奔向心理健康的强烈冲动。在我们肉体和精神的有机体中,这种健康冲动,是治愈任何疾病的基础。

2、使这种趋于健康的倾向起作用的第一步,是人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不能正常发展的痛苦。

3、只有采取第二步,即改变建立在“精神结构”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实际生活,不断增强自我意识(我理解为自主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他必须改变他的价值、规范和理想的体系,使这些价值、规范和理想的体系不再阻碍他对健康和成熟的追求,而是促进他的这种追求。

如何去改变、达到心理健康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规范和理想体系,我們需要一個指引的方向,這個人便是我們自己,“形役心劳尘役人,浮生碌碌一心身”一天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身体,为了一个思想、一点念头在忙碌,自己骗自己。一个人的思想做到随时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难的。中文有句俗语叫做“随遇而安”,但人不能随遇而安,因为人不满足自己、不满足现实,永远不满足,永远在追求一个莫名奇妙的东西。事实上,我们不仅为身体忙,也为自己的精神需要忙,或者说,我们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忙,也为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忙,这些需要直接关系着我们的保存,构成了我们行为的强大推动力。《金剛經》說我们追求的东西“莫名其妙”,我想是因为他对人的心理还缺少深刻的理解,这些追求对当事人来说实际上都出于深切的必要性!(引用)

我們要做的是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断除烦恼重增病”如果你硬要想办法把这个烦恼降伏下去,那只能徒增你的心理扰乱,并不能够使你安住,“风止寒潭水自平”我們不需要去擺脱困擾,只要去接受這些便也慢慢的淡化,

情感规律总结为以下5条,值得我们借鉴:

1、要顺应情感的自然发生,听任感情的自然发展。情感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先升后降,最后消失。

2、如果感情冲动得到满足,情感可慢慢平复、消失。

3、情感随着对同一感觉的惯性,逐渐变得迟钝,直至无所感受。

4、情感在某种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它集中注意时,就会逐渐强化:“可以说,正是你对症状\情绪的关注\排斥使得这它们被病态地固定下来。”

5、习惯\情感是通过新的认识\领悟,在逐渐加深对它的体验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反复,逐渐形成的。

用罗杰斯的话来说:“当我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时,我就会发生变化。我们只有彻底地接受自己的真实存在,我们才能够有所变化,才能够超越自己目前的存在样式。那时,变化在不经意间就会发生。……这是我的体验中非常生动的一部分,是我在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中所明白的最深奥的道理之一,用现代存在主义创始人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表达:“人往往只有通过对立面才能达到其追求的目标,这是人性中的不完美性!”(引用)

《金刚经》里表述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你想要用什么方法把心定住,那就违背了客观规律!理疾病无一不表现为以语言的形式在内心推荡。别人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应该怎样,也许应该怎样……反复的整天的想,最终导致失去行动的能力,打着追求完美的旗号,实际上是逃避现实。人都不完美,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敢于伸张自我才是人真正完美的人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正的成熟——我突然感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不足,不再那么不可接纳了,就算这样我也可以认可自己。在此之前,我总有一个应该成为的样子、应该达到的标准,达不到那个标准我就不会接纳自己。随自我接纳而来的,是心态上的沉稳与从容,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引用,表示同感!)

2011年12月3日晚

突然感到很煩躁無法靜下心來,自我知足常樂!再次陷入深深的禪悟思考,

這取決於現實的殘酷!人的本身煩惱都是來源於自己,嘗試着接納自己,當下便是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