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古道

2016-12-21 09:06 | 作者:星红 | 散文吧首发

蹚古道

任升

(中共周至县委党校,陕西西安 710400)

摘 要:藏族同胞长期食用奶酪、牛羊肉等食品,燥热难消化,需要茶叶帮助消化,饮茶还可以补充长期肉食少菜所缺的维生素、叶绿素。秦代以后,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军事力量,遂以茶易马,陕康藏茶马交易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史称“蹚古道”。

关键词:蹚古道;茶马交易;兴起发展衰落。

陕西人、山西人、河北人到蒙古高原谋生称作走西口;山东人、直隶人到东北谋生称作闯关东;陕西人、四川人到康定地区做茶马盐生意称作蹚古道。

一、兴起

据《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今阿富汗、伊朗等地)时,在大国(今阿富汗)见到产自我国的蜀布和邛竹杖,询问后方知,它们从身毒(即印度)转口而来,据此推断,中国和印度之间有陆路直接相通,张骞回来后,把这件事情报告给汉武帝,于是,汉武帝决定打通从长安到印度的官道。

陕商由从长安出发,通过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将茶叶运抵汉中,再转运至康定,史称“蹚古道”,也称为陕康藏茶马古道。(见图1)“蹚”的异体字是“趟”。“趟”是数词,往返一次为一趟。“趟”还是动词,意即试探、跋山涉水,引申为路途艰辛。陕西商人以康定为中心,然后向南、向西、向北扩展生意,有的走出了国门。

图1:蹚古道示意图(1)

藏族同胞长期食用奶酪、牛羊肉等食品,燥热难消化,需要茶叶帮助消化。藏族同胞长期吃肉食,很少吃菜,缺乏维生素、叶绿素等营养物质,身体乏力,而饮茶是补充肉食所缺维生素的最好办法。

秦代以后,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军事力量,遂以茶易马,陕康藏茶马交易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

陕康藏茶马古道中的“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西藏,它还包括云南、四川、青海的部分地区。

图2:蹚古道示意图(2)

二、发展

茶叶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可以为王朝换回战略物资-马匹,二是掌握了茶叶,可以控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康定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汉藏交易的最佳地点。

以康定为中心,陕商的生意向周围扩展。更有一些陕商从康定出发,向西深入西藏,向南深入云南。有的走出了国门。(见图2)

早在秦朝时,就有茶叶交易,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荼》里说的:“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他认为饮茶习俗在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的,在西藏,茶叶的消食和营养作用无可替代,藏族同胞开始认识到茶叶的重要,但是,由于货物少和价格高,交易量十分有限,茶叶只能供上层人士享用,西藏上层人士不仅喝茶,还学习汉族品茶。

汉朝时,随着陕康藏茶马古道官道的开通,茶叶来源增多,货物不再稀缺,价格降低,茶马交易的范围有所扩大。

唐朝时,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了大量的陕西能工巧匠,汉族的铸铁、纺织、酿酒、建筑、造纸、制陶等先进生产技术,诗文、农书、卜筮、佛经、史书、医药等著作走入藏族地区。陕西人与当地人结婚,他们的后代参与到与汉人的贸易之中。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茶叶,普通藏民也了解到茶叶的重要作用,交易量开始加大。唐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唐政府令茶户将茶树移植官场,茶叶产销由政府垄断经营。影响到茶叶交易量,一些胆大的陕西商人继续经商,但由公开交易转为私下交易。

宋朝时,为了得到战略物资马匹,也对茶实行禁榷,但是改革派要求商品畅通,以利于市场流通。对立的大臣斗争不断,茶法频繁变更,陕西商人借助政策变化,经商移民。

宋朝及以前,汉藏之间不直接交易,而是通过羌人,彝族等中间商来完成交易。茶马交易促进了民族融合,羌人一部分融入藏族,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保持着羌人自己的传统。

元朝,设立陕蜀行省,虽然以后又多次分合四川行省、陕西行省,但一直属于巴蜀的茶叶重地汉中地区从此划入陕西行省,使陕商有了优质茶叶来源。行政区域的统一,陕西商人去康区经商更加便利。藏商翻过静宁山来到康定地区,陕商和川商从内地涌入康定地区,打破了“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当时的市场只在中午前后进行二、三个小时,很快就结束了。

到了明朝,为了交易方便,陕西商人直接来到康定,支锅做饭,藏族同胞商人、外地商人都来批发茶叶,一是可以买到鲜茶,二是刚来的人不知行情,可以买个好价钱,逐渐在有锅的地方成了市场,我们把有人居住的地方叫村庄,这里众多的锅有序排列着,很像小村庄,陕商思念家乡,就称之为锅庄。随着贸易量的增大,来回奔走已不适应茶马交易的发展形势了,为了便于交易,防盗防风和居住放货,陕商修建了避风的围墙,在四周建了房屋,中间空地成了茶马等交换的地方。后来,藏族同胞也建起了锅庄,男人在外进货、招商,由女人在锅庄打理,还兴起了锅庄舞。[3]

各族商人开始在康定定居经商,明朝时,大量泾阳、三原、户县、周至等地关中商人去四川西部藏区经商、定居。以户县商人影响最大,户县有的地方是整村为经商服务,其中,牛东村最为有名。

《明太祖实录》(卷251)记载:“秦蜀之茶,自碉门、黎、雅抵朵甘、乌思藏,五千余里皆用之。其地之人不可一日无此。”天全,古称碉门;黎(今汉源);雅(今雅安城)。这足以说明当时茶叶交易量之大,范围之广。

康定古称打箭炉,本地人把外地商人称作炉客。有的陕商比较弱,老婆跟了出来。妇女地位低,在外不叫名字,而是在姓的后带一个“家”字,比如:姓刘的女人称作刘家,姓胡的女人被称作胡家,这种称呼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这种称呼和锅庄,藏族同胞称陕西商人为庄家。因为善于经营,积累了大量财富,庄家逐渐成为有钱有势、一言九鼎、左右局势的代名词。庄家这个称呼影响深远,直到今天,在麻将场上,人们还经常问“谁坐庄?”“谁是庄家?”在赌博场上,发牌的人被称作庄家,庄家制定规则,等等。[3]

茶马交易进入鼎盛时期,为了获取暴利和得到众多马匹,朱元璋颁布《茶马法》,在云南西部、四川西部、陕西至青海地区设置茶马司,专门管理茶马贸易。洪武三十年(1397),朱元璋派女婿欧阳伦以陕西布政司的身份出使川陕两省,查禁贩卖私茶。欧阳伦见利忘义,头贩卖私茶,在陕西蓝田县河巡检司,纵容手下殴打茶叶官员,朱元璋处死了他。(《明史·列传第九》)

起初,陕商的茶叶主要来自雅安。雅安茶叶质量稳定,距离康定近,运费最省。随着茶叶交易量增加,雅安茶叶无法满足需求,陕商开始从陕西贩茶。陕西茶叶来源有两种方式,一是陕南茶,二是南方茶。明朝时,陕南是全国茶叶的主产地之一,据《华阳国志》记载,3000多年前,陕南的巴人就栽植茶树,饮用茶叶。陕南茶富含硒,对人的健康有益,深受藏族同胞喜。陕西商人还去南方收购茶叶,来到湖南安化等地,当地人采摘第一道茶叶后,陕西商人购买便宜的大杆二道茶叶,运至泾阳,加工成砖茶。砖茶便于携带,便于运输,非常便宜,真正的质优价廉,藏族同胞乐于接受砖茶。

清初“填四川”时,陕西人大量移民四川,入川占地,经商生活,据史料记载,“秦人随大军开辟,砍树臼其皮为界,施棚帐于内髅瓦砾之间”。乾隆《雅州府志·风俗》载:“自献逆蹂躏之后,土著者少,四方侨寓,大率秦楚吴粤滇黔之人居多。”生活稳定后,陕西人走向四川西部藏区做生意,陕西人做茶马交易生意取得第一桶金后,一部分人开始经营其他行业,陕西商人几乎垄断了四川的商业,比如,自贡的盐业,成都的当铺,《成都通览》记载清代33家当铺,陕商经营的就有28家之多,这些商业都是从茶马交易中扩展而来,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记载:陕西商人经营盐茶、丝棉等商品,“远近趋利者踵相接”。《中国甘孜.道孚县民情习俗》记述,1949年前正月初五出狮子,发起组织的是陕商的后裔。

历代统治者对茶叶贸易高度重视。清廷在雍正七年(1729)设置打箭炉厅,屯兵戍守。民国28年(1939),政府设置西康省,管辖现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以及西藏的昌都地区、林芝地区。

汉藏茶马交易主要在以康定为中心的周围进行,商人主要来自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陕西商人人数众多,《西藏纪程》提到打箭炉时说:西安做买卖人在此甚多。1935年《西藏概况》呈文云:老陕不至,草亦不生。据资料记载,民国时,陕西商人达到7100人,四川商人2900人,云南商人1200人,山西商人50人。康定城内商号达80余家,店铺挨店铺,形成一条特殊街道―“老陕街"。流动经商的陕西商人不计其数。

以康定为中心,陕商的生意向周围扩展。更有一些陕商从康定出发,向西深入西藏,向南深入云南。有的走出了国门。

三、衰落

解放后,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交通格局的改变,优质便宜的茶叶已进入家门口,加之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康定的茶叶市场转为官营,私人资本不再从事贸易,康定的茶叶贸易中心不复存在,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参考文献:

[1]任升:《蹚古道》[M].西安出版社,2013年3月。

[2]任升:《陕商三部曲》。

[3]任升:《浅谈陕商“蹚古道”》,《陕西交通报》,2013年6月。

[4]freaaaqq(任升百度帐号)在百度百科上编辑的资料。

[5]任升的博客

作者简介:

任升,1973年出生,男,西安市第二届签约作家,研究方向:陕商。

通讯地址:

西安市周至县党校,邮编:700400,QQ:791333717。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