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记民间拳师何正刚

2016-01-04 21:44 | 作者:风断雨落 | 散文吧首发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李白的侠客,太白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仙,更是一名剑客,其剑术在当时也堪称一绝。每每读及他的这些诗句,总让人心情澎湃,豪情万丈,心中燃起英雄梦,纵马江湖,驰骋武林,仗剑天涯。可再观如今社会,不禁令人唏嘘,逝去的武林,又将如何回归生活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我们也向往金庸琼瑶笔下的江湖,叱咤武林,行侠仗义,不枉此生。然而,自文革以来,道德的沦丧,让这些高尚的精神和万丈豪情都跌入深渊。每每看到电视上的武侠作品,都喟叹不止,每每听到老一辈说及他们的江湖,更是羡慕不已。下面就说说我们村的一个老拳师的故事吧。

我们知道明清是武术鼎盛的时期,特别清末到民国年间,一大批武术奇才涌现江湖。下面我们就说说何正刚吧。何正刚,男,生于清光绪十五年左右,祖籍通渭铁柱子,武术世家,其父辈传艺至会宁后,定居于八里湾辽坡。自幼师从父亲学习拳棍术,天资聪颖,性格沉稳,深得父亲指点教化,加之吃苦好学,十五六岁便从众徒弟中脱颖而出。练就棍术鹞子搜林、破四门;拳术八步转、小洪拳、黄牛破蹄;鞭杆术铁门栓;大小连枷棍等。排行老二,人称“何二把式”。由于当时时局混乱,更加激发了他习武的决心,先后入天水、秦安,走河洲、宁,拜明师,访高人,潜心学习棍术和拳术,取秦安“高家壳子棍”、河州“回回棍”、中卫“何家棍”等之长,创立了实用招法独树一帜的会宁“何家棍”,其特点是动作迅猛有力,把法变化灵活,气势逼人,实战性强。讲究虚实相济,善于引化对方劲力,使之处处失机失势,处处不得力不得先,势败而力僵,欲化不得,欲走不能。真可谓取他人之绝,揉己之长,自成一家。并且练出独门绝技——黄沙罩,相传因鞋底儿用麻绳纳成嵌套的“8”字纹理,跺脚可入土三分,抬腿带起黄土二两,轻则迷住对手双眼,重则夺其面目。

吾祖爷爷与其第五子交好,为结拜兄弟,故常在一起,才得知这件当时轰动一时的武林大事的详情。当然,由于时间较久,各种说法不一,究其具体过程还有待考究。

相传何正刚应邀前去靖远教学,其四弟五弟相随,人称“何四把式”、“何五把式”。后辗转来到旅店吃饭,其弟子与八门拳门人一起嘻闹,不料一筷子打伤了八门门人的胳膊,从此便惹下祸端。

八门掌门要求与其比武,这下可是吓坏了何正刚,当时八门掌门乃陈登魁,兰州七里河人,人称“八大(dai)王”,其武功出神入化,是当时公认的武夫子状元,坐镇西北五省,名声显赫。(其具体资料和其武功修为可到百度搜索查看,在此不做赘述。)何正刚不敢与其战,只好请人说情,讲情讲了一月余,不管请何人还是自己认错,八大王每次都不肯作出让步,硬是要大战一场。何正刚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斗胆应承。

相传每次去找八大王说情,都要路过一个地方,名曰鹞子高山,路边有一庙,每晚经过此地,看见有两个小童习武,他们脚在地上一跺,再抬腿猛地一踢,便是带起两疙瘩黄土,直地打灭两盏煤油灯火。这让何正刚心里一奇,于是自己走在路上也慢慢练习。一月时间转眼即过,情还是没有讲倒,只好辞别家人,交待后事,前去比武。

话说来到比武校场,那可是人山人海,所有人,不管是武术界名流还是普通百姓,都想观看这场世纪大战。八大王大喝一声,只见众人让开一条大道,八大王手持一根粗熟铜棍,八面威风地上了擂台。只见他两手一捋,将那根熟铜棍缠在腰间,只见又是一捋,那棍有成了握在手中的武器。那可是铜棍啊,八大王的功夫修为可见一斑,压省的把式可不是徒有虚名啊,就这一下,众人可是为何正刚捏了把汗。

再说何正刚,手持一根青冈木,在人伙中间挤着上了擂台,那根青冈木棍可是在黄河边的沙子里渗了七天的。

两人签下生死文书,比武正式开始。劈、搁、拦、扫……二人战得如火如荼,真是惊心动魄,显然八大王占了上风,何正刚被逼到了角落,这是何正刚想起了“黄沙罩”,说时迟,那时快,抬腿便是一脚,黄土遮住了八大王的视线,这时横扫一棍,只见八大王倒下,后来才得知,三根肋骨别打断了。后来何正刚还去医院看望八大王,二人研究武学……

这一战,何正刚一战成名,武学界人士请来“武夫子牌”,请他坐压省的把式,可何正刚辞去了这些荣誉,回到老家耕种为生,直到后来病逝。

何正刚远去了,民间很多拳师就这样被历史尘封,武学也濒临失传,我们儿时的武侠梦,可有几人记得?逝去的武林,遥远的江湖,让我们重燃英雄梦,仗剑天涯,叱咤风云。我等着你哦,你敢来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