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节”--担当精神

2014-11-20 22:22 | 作者:书家 | 散文吧首发

有人曾评价过古代文人:“中国古代文人有两条命,一个是生命,一个是使命。”可以说,古代文人有着崇高的使命感。他们把使命看得比生命还重,他们勇于承担,敢于担当。他们展现出来的这种文人的“气节”,以及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让无数的人引以为豪。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们超越生与死的界限,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永恒的“气节”与精神。这些人把“气节”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他们以“气节”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他们为“气节”而生,为“气节”而死。从他们骨子里散发出的“不屈”与“坚毅”,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守,一种对于“气节”与“担当”的坚守。图片

从屈原到陶潜,再到李白、苏轼,也许时代在变。可是,他们身上的“气节”和担当却是一脉相承,就让我们透过这几个人去了解文人的那种“气节”与担当。去体会这种文人之“气”吧!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的气节更像是一种对自己内心的坚守,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他都在坚守。正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不愿意在世俗的沉沦中放弃自己,他想去实现,想去坚守,更想去承担作为一名楚国人,所赋予他的责任。可是,现实的残酷,让他立即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被流放汨罗江畔,站在汨罗江畔,他想起了“九歌合纵”之时,他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时过境迁,当年的一切早已化作了浮云。现在还剩什么呢?一无所有,为了自己的那份坚守,他纵身一跃,在汨罗江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其实,我们纵观屈原的一生,他有气节有担当,为了心中的“气节”,他不愿与世俗妥协,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在坚守。从他的那纵身一跃,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气节”,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保全自己的“气节”。作为一名楚国人,他勇于担当,为了使楚国强盛,他义无反顾,为了保全楚国,提出“九歌合纵”,用合纵之法来对抗强秦。他心怀百姓,总是渴望着民众可以安居乐业。从屈原身上,我们看到一种“气节”与担当。正是,由于他的“气节”与担当,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也让他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记忆,这便是屈原身上的“气节”与担当。

“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的气节与担当则是一种不妥协和一种淡泊以明志的坚持。在魏晋时代,战乱频繁,而处在乱世之中的陶渊明也有过入仕的理想。可是,现实让他立刻打消了这种想法。在世俗中,他绝对可以算是一个“另类”。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的气节完全挥发出来,他的这种不与世俗妥协的“气节”让人佩服。他隐居于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田野中,他的思想活的了解脱。他悠然自得的心态,让我们读懂了陶渊明,更看出了他的“气节”。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正是一种敢于坚持自己(我)的一种体现吗?他通过这种“无言的抗争”去与世俗做斗争。而且在这其中,他能够去担当,去承担作为一个文人(诗人)所应有的责任。“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杇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这便是他的担当。可能有些人会说他是没有担当的,而在我看来,它能够做最真的自己便是一种对自己的负责,是一种担当。可以说,他的气节与担当让我们记住了他陶渊明,记住了他不屈的一生。也许,就是这种“气节”与担当,让我们永远去缅怀他纪念他。这便是陶渊明身上的“气节”与担当,一种永不妥协的体现。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的“气节”与担当则更透露出一种率真与不羁。他以“谪仙人”自居,始终在坚守自己的信念。他面对君王,可以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不会因为权贵而低头,即使是天子,他也是平等对待。他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自己的追求。从仗剑出川是的意气风发到宫中赋诗的潇洒,从云游天下时的无拘无束再到落难当涂时的贫病交加,从这一件件经历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率真,更可以感受到他的“气节”。杜甫在《日忆李白》中写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他称李白是诗作清晰飘逸不同一般,诗坛中无人可与之匹敌。从杜甫在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李白身上所散发出的”气节“。谈到李白,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敢于担当的诗人。他性格开放,热祖国的一山一水,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他爱自己的祖国,爱祖国的一草一木。他对祖国充满了感情,他勇敢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他以屈原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不断地去底层体验百姓的疾苦。从他的担当中,我们更可以看到他的那种单纯与天真。有人说过:”李白不论在多少岁的时候?他都像一个小孩,拥有一颗率真的心“这大概,就是对李白”气节“与担当的最好褒奖吧!

有人说:“宋代是读书人的天堂”。北宋的读书人在气节与担当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融合。而在这其中,苏东坡便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有气节有担当,可谓是“奇才”。苏轼的气节与担当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坦率乐观。对于苏轼,我们对他有着极为深重的情感。他一生都是在贬谪的生活中,他不屈服于现实,他坚守自己的操守,即使是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他也能够坚持理想,始终保持自己的“纯洁度”。从三苏出川时的锋芒毕露,再到科举登科时的一战成名;从入仕时的风华正茂,到落难时的坚韧不屈,可以说,东坡居士无论困境,还是顺境,都可以坚守自己的“气节 ”。可以说,欧阳修对他的赏识,再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由于苏轼的“气节”与担当。不论是从《水调歌头》是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再到《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射天狼”,直至《赤壁赋》的“惟山间之明月,江上之清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一种坚守,一种对于“气节”的坚守。在苏轼一生中,他都在为国计民生奋斗,他时刻都在为国家的富强而努力。在政治上,他主张变法革新,它既反对保守派的“祖宗之家法不可变也”,又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其实这也决定了他被排挤的命运。在民生方面,他兴修水利,治理黄河,解决江南水患,成为百姓眼中的“青天”。不论时局如何的变化,不变的是他的那份担当,他担起了国计民生的担子。他心怀百姓,心怀社稷,为国家,为百姓,他可以不计回报,这便是苏轼的担当。作为苏东坡的忠实粉丝,我时刻都在践行着他的使命,作为北宋文人的杰出代表,他以“言行合一”为标准要求自己,让他在“气节”与担当方面形成了完美的融合。这也铸就了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纵观,中国古代文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这便是“气节”与担当。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这种“气节”与担当,成为了历代文人为之共同奋斗的目标。他们以屈原等人的“正道直行”为目标,无论是李白、还是苏轼,他们所追求的便是一种“气节”与担当。图片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先贤遗志,作为一个有“气节”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们要承担起富强中国的重任,只有青年有了担当和气节,才能富强中国,才能复兴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以此来勉励我们自己吧!

评论

  • 书家:独特的中国文化造就了一批独特的中国人,他们敢作敢当。他们以“气节”和担当精神作为必胜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他们不怕牺牲,用自己的不屈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鲁迅先生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其实“气节”担当构成了中国的文人精神。他们拥有傲骨,他们十分高傲,不会轻易认输,不会轻言放弃,更不会去阿谀奉承,他们顶天立地,这也正是中国的文人的“可爱”之处。他们的“气节”与担当让人吃惊。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文人担起了民族富强的重担。这种“气节”与担当一脉相承,在不断地传承中被不断创新,让我们记住中国文人的那种“气节”与担当,这也正是中国文人永恒的魅力。…
    回复2014-11-20 22:23
  • 白后来:顶一下,推荐阅读~
    回复2014-12-03 11:38
  • 芹泥莲香居士:他们是中国文学的脊梁。…
    回复2014-12-13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