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道,繁华深处亦有净地

2013-09-30 21:13 | 作者:快乐公主 | 散文吧首发

禅意近,

菩提逢。

利禄功名本是空。

杂念一消心似水,

洞悉因果悟尘中。

——题记《捣练子·悟禅》

若提起禅这个字眼,想来人们可能并不陌生的。最早影射入脑海的一定会是郁郁葱葱的深山里,巍峨的古刹殿宇中,那香火袅袅的场景。其中木鱼声起,梵音萦绕,蒲团之上禅师坐禅入定形象。

然而,通过对参禅悟道的一些深入了解,和阅读的大量关于佛学,禅道等的知识,了解到,若把参禅只当坐禅,那是多么肤浅的认知啊。其禅即在于坐,又不在于坐。禅是一种深奥的人生哲学,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智慧,只有参悟了其中真意,那么坐也是禅,立也是禅,行也是禅,时时处处都是禅啊!人们通过众多禅所留下的禅经,禅偕,便不难参悟到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从而获得心灵上的解放,精神上的愉快生活上的指导。

这两年,由于对古诗词的偏,故而兴趣使然,阅读了大量的唐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的大量优秀作品,并且收获颇丰。不仅丰腴了自己文化底蕴,并了解到古代的许多文人雅士都参禅。我们最熟悉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等等。"居士”原为佛教对在家信徒的尊称,而众多文人雅士字号居士,足见在当时参禅影响之甚了。

李白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其经典诗句脍炙人口,篇篇读来朗朗上口。最喜欢此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一首禅诗《庐山东林寺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冥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从本诗来看,诗人独自上庐山,探寻清净的东林寺。晚钟荡开霜气弥漫的夜空,悠悠传开。月色映在虎溪上,水面泛出宁静的清光。寺院周围极其幽寂清冷,实在是个修行的好地方。三四这二句从山水环境过渡到了佛教氛围。天香氤氲,天乐妙曼,祥和馨宁,清净悠然。这里也暗含了对寺僧的赞叹。因为只有梵行精进,智德高深,才会感得天香天乐这样的祥瑞。后四句是诗人于此佛教圣地的参悟。在环境的影响下,诗人也宴坐不动,如入禅定。在静心观照下,领悟到大千与毫发是小大无碍的,大千能容毫发,毫发也可容大千。李白虽倾心于道教,但对于佛理还是深有所解的。

参禅能平复人浮躁的心情,净化升华人的悟性。禅是智慧的结晶,它结合了儒、道、佛的精神。禅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也不是深山古刹里的僧者才需要参禅。禅是一种蕴含着人生智慧的哲学。所以我认为人人都可参悟。

再早的前些时日,孩子暑假。于是我们一家人自驾出行来到避暑山庄。并有幸来到普宁寺,接受了一次藏传佛教文化的亲身体验。普宁寺是由皇家寺庙群中普宁寺和普佑寺组成。取普天安宁,保佑天下众生之意。普宁寺是一座典型的汉藏合璧式的寺庙。从外观看来,整座寺院雄伟壮观。目前,普宁寺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佛事活动场所,僧侣云集、香火旺盛。其内供奉有世界上最大的金漆木雕佛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来之今日,正赶上众僧做法事。这真正是见识了僧侣云集,香火旺盛的盛况。此地也是北方最大的佛教圣地。游览学习之,使自己置身于内。平静着原本落于凡尘那刻不平静的心,在这里沉积沉淀。静听梵音,却真的是一种美妙的音乐……请香,上香,心中默念着,祷告着……

手持转经筒轻轻摇动,心中低吟,菩萨心经默默颂‘嗡嘛呢呗咪吽’……

禅真乃大智慧也。

禅是一种心境。

禅者之所以为禅者,应在于他心如大海般深邃宽广,似秋月般皎洁柔美,像明镜般明亮清纯。所以禅者方能两袖一甩,一路清风;步履一双,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张口即佛,人人都是菩萨;与人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这就是禅者的境界。

心中无佛者,绝对见不到佛,成不了佛。这叫见佛不知佛。

心中有火者,绝对参不了禅,悟不了道。这叫参禅而不知禅。心境还需自己开。

禅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辈子做人,怎样做个好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才算成功处世?

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经历沧海桑田之后,冷眼看世界。无非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禅者这种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知足豁达的人生态度,源于他淡泊的心境;这种淡泊并不是消极的不争,而是主张‘活在当下’‘甘于淡泊’‘勇于放下’等人生态度。这样可以使得人们的各种不满得以宣泄,个人情感得以调整,提高自我价值观人生观,也算是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吧。这点我倒是一切都明白的,只是心河太浅,不能完全做到淡然淡泊……有待于修炼。

禅是一种处世之道。

禅奉行无为之道。任心自然,随俗而处。这种近乎于中庸的处世之道使得人性和功利发生对抗。禅就会自然选为人性良知善良喽。不钻牛角尖,不死板,灵活处世态度。一切顺其自然。超越世俗社会的是非善恶观念,生死苦乐观念。

缘于自己有一颗浮躁还不平静的心,才会感觉有太多的惆怅和无奈。失落惆怅源于何?自是那争名好强的内心使然。通过参禅,力图超越自我,最终平和那静静的心湖。禅机无限,静我心河。心中有佛人自安。

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这句话,不是出自佛经,而是出自一个故事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回忆。万发缘生,皆系缘分!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隐世才女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栖居江南文字清淡。简单自持,心似兰草。凭一只素笔,写尽山水风情,百态人生。没有风华绝代,只有岁月静好。读者盛赞其文“落梅风骨,秋水文字”。初读《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便被深深吸引了,禅意深深,禅意在心间……以红尘为道场,以世味为菩提。生一炉缘份的火,煮一壶云水禅心,茶香萦绕的相遇,熏染了无数重逢。

佛说,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我们都是被前因那支箭击中的人,批过了宿命,所以有了今生注定的果,走过红尘道场,愿看莲花次第开放.

那一世,你为古刹,我为青灯;那一世,你为落花,我为绣女;

那一世,你为青石,我为月牙;那一世,你为强人,我为骏马。

佛说五蕴皆空,可这红尘却总被诸多缘分填满。佛入红尘,红尘便是道场。

我知道,前世的回眸,一个微笑,一次凝眸,我就寻到那个和我缘定三生的人。这就是世人口中所说的幸运吧。在这纷扰的红尘哪里才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参悟禅道,才会恍然大悟,禅意在心……

这些故事,又让我会想起一个人。曾经的转世活佛--仓央嘉措,仓央嘉措的凄美爱情故事也会变成感人至深的思绪。尤记这一句: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来人人皆由佛性,重在修心和意,而不是外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此重誓。

我的一支拙笔,浅浅的墨迹,书写下众多高僧禅意故事,和禅结下不解之缘的众多名人故事,无需浓墨,只需轻描,在这一处红尘,那里才是人心目中的一方净土……

保持一颗平和心:无条件平和,升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颗喜乐心:相由心生;保持一颗慈悲心:无缘慈悲,同体慈悲;保持一颗感恩心:感受拥有,不会心理失衡;保持一颗包容心:校正自己,包容世界;保持一颗珍惜心:珍惜现在拥有的点点滴滴。

可能,也有一切平时被我们忽略的哲理。压力最大的时候,效率可能最高;最忙的时候,学的东西可能最多;最惬意的时候,往往是失败的开始;寒冷到了极致时,太阳就要光临;少说多做,句句都会得到别人的重视;多说少做,句句都会受到别人的忽视。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融合,道理肤浅,却乃禅意深深……

喧哗尽处自有清净,繁华深处亦有净地。

《七绝·一方净土》

月自闲漂水自流,

疏篱绕菊几回秋。

不知尘世逐名利,

惟爱清波一钓钩。

(后记:文章题记是填的一首词牌为《捣练子·悟禅》,尾一首是个七绝题目《一方净土》。此文所使用图片是本人那日手机拍摄。本选好了景,怎奈人多,此美女背景正好入景应景。幸好只是个背影,不会来寻我什么肖像权的。呵呵)

诗词文字:快乐公主QQ1026478596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