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葫芦小镇

2017-09-11 13:50 | 作者:老痞童 | 散文吧首发

在悠长平凡的岁月里,若要有空我常到勐董小城西南边的葫芦小镇,去享受一段自由慵懒的时光。要么在小镇里悠闲遛弯,或呆立小赏风景,要么在葫芦小镇门前的文化走廊来回度步,细细品读阿佤人3600多年漫长生活岁月遗存的片片文明信息。

“葫芦小镇”,虽然被人们尊称为“镇”,就其规模顶多是一个中等规模的佤族村落,不过叫着顺口,也大气,习惯了就好。众所周知,习惯上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沧源这个名字是解放后才叫的,她是中国两个佤族自治县中之一。不过说起这“葫芦王地”的“葫芦小镇”,可不是从来就有的,在我的记忆里“葫芦小镇”应是沧源县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的集中建设点之一,从2012年开工建设到2013年建成完工,她就安睡在县城勐董的西南部边缘,离街心花园约3公里,从司岗里大道溯流勐董河而上,大道的尽头就是葫芦小镇。

从南大门进入葫芦小镇,高大的“镇门”格外显眼,虽说是“镇门”,却没有门板;“镇门”是那种红琉璃斜屋面的三通道门楼,中间的主门楼略高约9米,宽6米,两边的副门楼略矮一点,宽约3米,门楼的对联,横批是“葫芦小镇”,左联是“两万里恩泽源源流长”,右联是“三千年的历史沧海桑田”,我想这就是门里的葫芦小镇最好的注释。

若要进入“镇门”必须先通过门前翠竹掩映中的40米的文化历史走廊,走廊有左右两面青色花岗石浮雕和镂空雕刻的文化墙组成,每一面文化墙六根青色花岗石浮雕文化柱支撑;左边五块文化墙记述司岗里传说的故事,分别有记事柱、雕刻柱、舞蹈柱、牛角柱、崖画柱、火塘柱支撑;右边的五块文化墙记述了佤族民俗及与木鼓有关的祭祀活动,分别有佤历柱、乐器住、民居柱、狩猎柱、劳作柱、织锦柱支撑。走过文化历史走廊,你就穿越了阿佤山3600年的时空隧道,文字虽很少,大量生动画面,丰富的场景都能使浏览过文化墙的人,对阿佤山历史脉络和文化面貌有一个初略的认识和理解。

过了门楼就进入了葫芦村,最先进入眼帘的是喷水葫芦,汨汨地向外喷涌着清澈的溪流,流着涓涓清泉的蜿蜒的小渠从中央把主干道一分为二,道旁是一幢幢尽然有序的特色民居,小渠串连着一个个大小不等的葫芦池,到最大的葫芦池被小渠分隔的左右道路相交汇,葫芦池前面是流金色的双层葫芦塔,高约16米,直径约10米,葫芦塔是小镇的标志性建筑,塔身处处雕绘有岩画和佤族特有的民俗民风图案;葫芦塔的前面是正方形打歌广场,也叫葫芦广场,面积约2000平米,广场是开展祭祀、庆典活动的场所,这里是一年一度“叫谷魂”和佤族音乐节的举办地;广场的左边就是至尊佤王府,佤王府邸是镇内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的民居;广场上有寨心桩和仿紫铜色佤族民俗人像雕塑,广场是小镇的中心,小镇的所有建筑都围绕广场来布局。 目前,葫芦小镇划分为特色美食、中缅风情、精品客栈、休闲娱乐、民俗购物、创客空间等功能服务区,下步还将建设都市休闲农庄和天天摸你黑广场。

从远处俯瞰,葫芦小镇总体呈东北西南葫倒置芦型布局,占地约二三百亩,发源于茫浩大山的忙那小河,斜纵贯穿过小镇,五座小桥将被小河分割的小镇东西连部分的连在一起;镇内主道路三纵五横,设有南北西三个出入口,南边的出入口为大门,主要建筑有文化走廊、镇门、喷水葫芦、打歌广场、寨心桩、葫芦塔、佤王府、葫芦池和180栋红色弧形屋顶的佤族特色民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依山傍水、景色秀美、佤文化特色浓郁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能较好地展示佤族风情习俗的特色旅游小镇。2015年6月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的基础上,2016年以来逐步实施葫芦小镇AA级景区提质改造工程,完成污水管道、道路路面铺设,增设了垂钓区,种植了景观树种和花草,对流经镇内的河道进行绿化和灯光改造。

当身置葫芦小镇时,你立刻会被浓郁的佤文化氛围所包围,所有的建筑物不是酷似佤族杆栏式茅屋,就像一个个双层的塔形葫芦,能目击的墙面上皆画满神话、历史故事和表达佤族现实生活场景的壁画;就宁广场的东北面的小河两岸道路的路灯也是葫芦型的,路灯杆的顶造型是牛头,使人深刻感受佤族文化的厚重。白天,在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下的葫芦小镇,红色弧形屋顶特色民居与周边的山林、树木、河流、农田交相辉映。入,小镇灯火辉煌,房檐、沿河两岸、商铺里折射出五颜六色的灯光,吸引着不少散步的人群,三三两两,笑语连连,小镇已渐渐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若有亲朋好友自远方来,我会邀约着去体验感受葫芦小镇的风情。

徜徉在河岸边,我顿觉自己愚笨,在阿佤山生活了许久许久,却还是弄不清阿佤人说的“司岗里”,是山洞还是葫芦?常到葫芦小镇瞎转悠,终究说不清葫芦小镇的子丑寅午来,也许这就是“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罢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