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那些事(原创)作者:榆林张新山

2017-06-24 10:30 | 作者:山不厌高(榆林张新山) | 散文吧首发

我的爷爷是一位贫苦农民的普通儿子,是家里的老大。从记事起便学着干一些农活,他从小天资聪慧,为人耿直善良,博得家里邻里的称赞。爷爷在世时,经常说起自己的那些事,那些人生的经历,言语间总是书写着从容、自信

爷爷的童年是在贫穷中度过的。那个年代,我的老家村里所有的人是从山西洪洞县逃难到陕西榆林的,一路历尽艰难,走到榆林的一个偏避山村落脚,过上相对安静的农耕生活。当时村里所有的人家靠天吃饭,遇天灾村里人就吃榆树皮,甚至草根根之类。爷爷从小勤快,总是跟在大人们后边打帮手,动作很利索,邻居都夸赞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能心疼下父母

村里的小孩们整天不是帮大人干农活,就是上山拦羊放牛,因为村里没有学堂,私塾。爷爷和其他孩子一样到了上学的年龄,很渴望能进学堂或私塾念几天,跟夫子先生学几个照门字,这个简单的愿望一直在他幼小的心里埋藏了好久。一次他去山上放羊碰见邻村的一位大爷,把这个天真的想法告诉大爷,恰巧大爷原来给地主儿子当过夫子,家里有好多书,类似《三字经》、《百家姓》、《三国》、《水浒》等都有,借给爷爷看。别提爷爷有多高兴。从此他白天力争早点做完农活,晚上才能点着油灯苦读借来的书。慢慢地他自由地遨游于那些书籍之中,用心感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及深厚。更有意思是在田间地头讲给邻居们听,大家有时只顾听故事,忘记做农活,等到爷爷讲完后,抬头望太阳已经快落山了,大家说着笑着,评论着故事中的人物,每提及此处,他总是笑着,而且很得意。

六十三年前爷爷正赶上国民党马鸿逵部3.5万余人由定边、安边、靖边等地驰援,向榆林直逼。 1947年11月,彭总司令率西北野战军第二次进攻榆林城,西北野战军主力西移打援,在元大滩沙漠中与马鸿逵的部队激战。爷爷参加榆林西北几个乡组建民兵连,成为一名光荣的民兵连长。当时民兵肩上都扛着枪,有时打埋伏战,有时诱敌深入,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国共双方部队激战持续了三天三,元大滩及其附近村庄火光通明,枪炮声不断,血流成河。爷爷讲起这场战役,很平静地说:“元大滩战役就是我们部队赢了一场漂亮的诱敌深入战。元大滩是榆林战役的战场之一。对后来解放榆林城起了很大作用。打败了马鸿逵部队,我们的部队就是厉害。”今日的元大滩,已经不复当年沙海茫茫了,早已听不见密集的枪炮声,取而代之的,是望不到边的绿树,广阔的片片的草地,显得很干净,很静谧。

由于爷爷从小自读了好多书,在村里人眼里是个有文化,有远见的,加之参加过元大滩战役,又当过民兵连长,政治素质过硬,组织领导能力较强。在上世纪七八年代,被村里群众推选为支书。他带领乡亲们修田、修路、打坝,植树造林,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一定程度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百姓的信任和赞誉。

岁月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爷爷指尖流逝,而他度过了属于他自己的八十三个秋岁月。在他的生命中有贫瘠的童年时光,没有享受到现在孩子应有的快乐;在他本该好好享受教育之时却参加血与火、枪与炮的考验;在他当村支书后始终记着如何改变乡亲们的生活,带领乡亲继续向美好生活迈进。

他就这样悄悄地离我们走了,走到了另一个安静的天堂。他就这样诀别于一把把养育他长大的黄土地,甚至他走过的每一道道坡和一道道梁,而他却走到了另一个陌生、冰冷的极乐之地。

是啊,今天我忆及爷爷的那些事,就是学习爷爷如何做人做事,它将是我一生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并将永远影响着我在生命历程中昂首大步前行。

正值清明时分,伴着无尽的思念写此文章以告慰逝去的爷爷,算是我的一点心愿。在极乐之地的爷爷,请一路走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