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2008-06-16 13:0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老孔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孟曰:“食色性也。”的确,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无食无性,人类就无法生息繁衍。而食又是性的基础,食之不饱,如何论性?所以又有一说:“民以食为天”、“温饱思淫欲”。??人类在从猿进化成原始人之前,只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野兽为食,过着“活剥生吞,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发现了火,才学会了“烹”,又发现了盐,才学“调”,烹调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单一的熟食逐渐地对味道和形式引起了重视,从而不断改进烹调的方法。在我国的、商、周三代,总结出了多馥、夏多苦、秋多辣的规律;到了战国,在火候与调味上又有了相当的研究,总结出了急火,旺火,慢火必须正确运用,酸、甜、苦、辣心须适当调和才能达到美味的目的;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烹调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对食物的老、嫩、酥、色、香、味更有了诸多的考究,并有专门的饮食书籍;到了清朝,我国的饮食文化似乎已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的“满汉全席”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食物的功能由最初的裹腹渐趋衍化到形式上奢侈。??相传光绪皇帝日常的膳食中必有一道菜叫清汤豆芽,汤的制法不必细表,光是这豆芽的加工就繁复无比:每一根豆芽都必须经过细致地筛拣,以确保其长粗细大体一致,然后沸水烫焯,再用银针通其根茎使其中空,最后填入肉糜,一根豆芽的才算初步加工完成。不说经过这一翻后折腾后的豆芽其营养价值如何,光其所受到的蹂躏,足以使这棵未见过阳光的植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余悸。??如果说光绪皇帝的豆芽死得有些糊涂,那慈禧太后的猪就有些死不瞑目了。据说慈禧为了能青春永驻,益寿延年,听从太医的指导,用补药和梗米精心喂养了一批小猪,待其舒舒服服地长到一定斤数时,便用绳子拴住脖颈系在木桩上,使一小太监持檀木板奋力拍打其脊背,猪受疼不过只能绕着柱子嚎叫狂奔,直至声嘶力竭,萎顿倒地,然板子依然不离左右,待到痛处红而紫,紫而黑时,方迅速将脊肉剜下烹煮。按太医的说法此时猪所有的营养与生命的精华因护痛的缘故都已凝聚在这块肉上,食之对身体大有裨益。??从鲜活的动物身上取肉食用,并非慈禧独创,应该说她只是比较温和的借鉴传统的虐食方法而已。《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虐食故事听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屠者许方,……其屠驴先凿地为堑,置板其上,穴板四角为四孔,陷驴足其中。有买肉者,随所买多少,以壶注沸汤,沃驴身使毛脱肉熟,乃刳而取之。云必如是始脆美。越一两日,肉尽乃死。当未死时,箍其口不能作声,目光怒突,炯炯如两炬,惨不可视,而许恬然不介意。”??好一个口不能声,目光怒突,炯炯如炬!纪昀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阅微草堂笔记》搜辑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类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他纪录这则虐食故事的初衷我们无从猜测,可若是他还听闻诸如“风干鸡”、“活烤鹅掌”、“三吱儿”、“生吃猴头”、“九尺鹅肠”的虐食惨状,他会不会再尽力搜辑一则虐食者因果报应的故事增添其中呢???虎豹豺狼猎食,人们谓之残忍血腥,却不知它们仅求苟存;人类虐食动物,不为裹腹,却是为满足了畸形的心态。若某一天,轮到动物们站到食物链的顶层,磨刀霍霍高歌“我为刀殂人为鱼肉”时,人类又是否来得及哀号???也许,没有人能等到那一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