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五

2008-06-16 13:05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人之有名号,犹物之有名称,标识、呼之也。中国人的名字现在有小名、大名,古代比现代复杂,除名字外还有号。陶潜自号为“五柳”,陆游则号“放翁”。号是自定的,绰号则是别人送的。

绰号,现代俗语叫“外号”,古代叫“浑名”。绰号着眼于人的一个方面,概括了人的突出的特征。或描绘人的面目,如“美髯公”、“青面兽”;或赞颂一个人的才能,如“圣手书生”、“打虎将”;或形容一个人性格的特点,如“霹雳火”、“笑面虎”;或突出一个人的职业特点和武艺特征,如“操刀鬼”、“菜园子”、“双枪将”。名字是一个人的语言符号,生下来就起名,有的未生时就先起好了。因此,纵然字面有讲究,终究不反映后天的变化。绰号就不同了,它概括人某一方面的特点或特长,比名字生动、形象,印象深刻,从绰号能知道一个人的某些情况。俗话说,人不得外号不传名,“王铁人”多有威力!“银耳大王”多响亮!

绰号有时表示众人对一个人的评价,生活中人们常用绰号表达憎。贬义的如称好吵架的女人为“母叉”、“母大虫”;称浑浑噩噩的人是“糊涂虫”;褒义的如称勤俭认真的仓库保管员为“红管家”;称描得准射的准的射手为“神炮手”“神枪手”。有的字面上挺恶,实际上并无恶意,如“赤发鬼”“活阎罗”。有些绰号还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如“周扒皮”“活雷锋”。

人的各方面不是固定不变的,绰号也有变化。有的人一生有几个绰号,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绰号。有的反映了才能的提高,或身体、面目的变化,有的反映了命运的浮沉,有的反映了精神或技艺上的特点,各不相同。我不赞成用人们残疾的生理特点给人起外号,那是对人的不尊重。

绰号是禁不住的。好的绰号人皆爱听,不好的绰号你怒目而视,别人当面不叫了,背后仍叫。有时人们不记得某人的名字了,却记得绰号。

绰号反映了群众的智慧。有时是一个人起的,得到大家的公认;有时是在传说中集体创作完成的,然后传开去。

1988、8、26

谈治学要严谨

做学问的功夫和学问上的建树同等重要。古人治学要严谨的训教今天仍然是至要之理。治学包括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两个方面,贯串其中的是认真二字。学习知识、求学问要虚心,对基础知识、入门知识要求甚解;由浅入深、持之以恒,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中途而废,那样得不到真知,学到一点知识也是一鳞半爪,支离破碎,不成系统。应用知识要调查研究,了解对象,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或实现新的创造,或进行新的探索。无论是求知还是致用,都要求具有科学的求实精神,不能哗众取宠、沽名钓誉、妄自尊大。古往今来,刻苦学习的例子很多,“头悬梁锥刺骨”、“凿壁偷光”、“囊萤夜读”的典故尽人皆知。明末清初的学者黄宗羲数十年如一日读书不辍尤为人称道,他在《不寝》一诗中自述说“年少鸡鸣方就枕,老来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时,不道消磨只数声。”多么坚毅!多么执著

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治学都是严谨的。清代学者顾炎武日学日思日有所得,集腋成裘写成著名的《日知录》;爱因斯坦以科学许身、以真理为贵、不懈地探索,创造了相对论;歌德费60年心血写成《浮士德》;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了40年。他们的可贵还在于始终像法官一样审视自己的作品,完善正确的论断,不足的给以补充,不断剔除错误……。以写作的严谨态度为例,鲁迅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段删去”已成为作文的座右铭;“吟哦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的练字功夫令人钦敬;而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使今天的某些高产作家、高产诗人汗颜!

我举出古代诗人和近、现代一些学者治学严谨的例子,重提治学严谨的话题,是因为今天还存在治学不严谨的现象,还有浮夸的风气。比如,有的人才读了几本古书,便以为全掌握了中国古代文化,妄加评论;有的人随意构筑所谓的理论,剪裁历史、拚凑事实、主观臆断;有的人稍有成绩便飘飘然,目空一切,觉天下真理尽在我;有的刚能胜任工作便以行家里手自居,以能人自命,以天才自夸;有的刚发表了几篇作品便自命不凡,粗制滥造起来……。治学不严谨不只是一个学风问题、文风问题,它还反映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一个玩世不恭的虚浮的人怎么能治学严谨办事持重呢?

做学问与习武,都讲究功夫。穿着捉襟见肘的衣服,使起不熟练的拳脚,“哧”的一声裂开了衣衫,是要露出里边不雅的东西来的,不可不戒。还是严谨、认真、谦虚的好。

1990、6、22

谈“自我感觉良好”

生活中、社会上自我感觉良好的单位和人真不少,经常遇到。他们像盘腿而坐的佛像一样,憨态可掬,唯我独尊,貌似高深莫测,其实麻木不仁。不妨略举几例。

比如某些厂家满足于牌子已经打响,便不再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产品性能上下功夫,不开发新产品,“自我感觉良好”地沾沾自喜,结果自己的产品被功能更全质量更好的产品淘汰。又比如某些新崛起的X派诗作者,不顾中国读者的文化水平和欣赏习惯,无视语言规律,写一些除了自己和自己小圈子之外谁也看不懂的晦涩诗、迷幻诗、猜谜诗、朦胧诗,读者指出、编辑批评仍“自我感觉良好”地粗制滥造,认为当代无知音。结果他的诗作读者越来越少,诗思越来越枯竭。又比如有些人业务上不求上进,知识不求提高,得过且过,许多同事的能力和水平都超过了自己,可自己还在那里井中之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被时间和时代抛弃还不自知。

还可举出一些。这样的“自我感觉良好”之所以不好,主要是自我封闭、自我陶醉,看不到自我之外众多自我的存在;不愿接受社会评价,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潜在的危机。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僵化、保守、落后、满足心态的表现,与改革和竞争格格不入。劝君迅速从自我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自我放到社会的群我中去参照,改掉“自我感觉良好”的惰性,自强不息,不断进取,自我感觉才能真好。

1990、10、30

谈读书

没有人不想提高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的。提高我们每个人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是向自身注入知识力,这就需要学习。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很多,主要的是读书学习。下面我就谈谈读书的方法。

第一散读和定向读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不少人手不释卷在看书,主要是读通俗性、娱乐性读物,消遣时间。这种读书就是读杂书,叫散读,调剂一下时间,休息一下紧张的神经,未尝不可;总这样读就值得商榷了。散读对提高人的能力作用不大。有目的的攻读专业书或像学校那样按专业要求读书就大不相同了,它是以训练人系统地掌握一门专业知识为目的,对提高人的能力作用最大,这样的读书就叫定向读。定向读的定向,有指向和方向的意思,它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一定的强制性才能办得到。我们要想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须艰苦地进行定向读。定向读,每个月都会有长进,几年就大见效果。总是散读,读十年也白搭。定向读,可以在学校读,也可以在家读,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业余自读。

第二泛读和有选择的读

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即生而有涯而求知无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这就要求读书要有选择。有的书泛泛地浏览一下就行了,有些书则要认真读、反复读,才能读懂,才能读出乐趣,才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身体的技能和头脑的智能。

第三粗读和精读

选择好了必读书或可读书,还有个粗读和精读的问题。重要的书,要读许多遍;不少书,一本书就是一门学问,想读一遍就理解了、掌握了是不可能的。所以,初读一下,了解梗概,懂得大略;精读时再深入把握理论框架、基本观点;直到完全理解,能自由运用。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