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桥记忆

2017-01-11 09:52 | 作者:刘尊吾 | 散文吧首发

记忆

南京城内有一条流淌千年的母亲河,据传,河为秦始皇所凿,故名秦淮河。一提秦淮河,潜意识里立马泛起金粉楼台,桨声灯影,箫琴笙歌的美景奇缘,想起了朱自清与俞平佰在1923年8月同游秦淮的心境,内心不免陷入诱惑与排拒的矛盾之中。

斗转星移,流经我们家巷口的秦淮河却早己卸尽铅华,朴实的让人忘记它的存在,只是年复一年默默不语的缓缓流淌。然而它却是一条有生命的河,有感情的河,承载着太多人的似水流年。

秦淮河上有很多或古老或现代的桥,连接着南京的骨骼、神经和血脉,使城市灵动而富有生命。我老家所居巷子邻近有三座桥:逸仙桥、竺桥、太平桥,其中竺桥最近,踱着方步过去也只须两三分钟。

为何叫竺桥?不得而知,是否附近有一处叫竺园的院落而得这个雅致的芳名?这需要考证。这个桥是我见过最简陋、最朴实、最厚重的桥。桥通体用出自明朝的青砖,用灰浆砌成一个拱形,连接两岸。桥的砖石已经灰黑,还从砖缝里伸展出几枝不小的灌木,昭示出它古老而沧桑的岁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桥的路面用方形的青石铺成,路一直延伸到雍园、梅园,直到汉府新村路口。那时,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上有点坡度的竺桥,有点费劲,但听到车轮碾压路面发出好听的声音,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得意。

竺桥周围的布局,反映了那个时代生活状态和水准。紧贴桥头右侧,有一间木质杂货铺,屋的根基是木桩,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中,好象泰国湄公河岸边的高脚寮。小屋不大,但经营的品种不少,服务态度也好,悬挂在窗口的一盏灯能亮到三更半。在这里一分钱可以买两颗糖,五分钱则可以买一块香甜砸舌的蛋糕。记得那年高考前的一晚,已到子夜的时分,困乏之下,我沿着河边走走,试图清醒一下头脑。看见小店灯还亮着,便上前看看,出于好奇,一分钱买了壹枝香烟,没想到这种便捷的消费方式,给我开了抽烟的先河。

记忆犹存的是,每年一进入腊月,小店也要颇为用心的妆扮一番,除了贴对联,营业员还在桥头的木杆顶端,挂上一个红红的灯笼,每晚都亮着,喜庆的色彩照在桥上,倒映在河中,给人们以吉祥和温暖

桥的左侧是一间公厕,每天清晨是最繁忙的时刻,大小便的声音,咳嗽吐痰的声音,倒马桶洗刷的声音,声声剌耳,此起彼伏,人们一天的生活,就此拉开帷幕。

桥西,是太平桥南巷,沿街低矮的店铺早早开门营业,大妈、大嫂穿着拖鞋,就可以买齐早市的菜蔬和可口的早点。值得一提的是,路口有一间炒货店,柜台上醒目的放着一台公用电话。店主接到电话,可以为你传呼,骑着车子飞快的通知你。每每接到传呼,一般都是大事,接话人定是激动万分。

那时,巷子口的秦淮河还没有综合整治,污也没有分流,河的坡岸分段植了不少榉树、栾树、毛鹃及垂柳,河水在绿树的映衬下,可以产生交相辉映、水天一色的效果。人们常常坐在岸边小憩,享受着“柳牵淮水岸边摇”的风景和轻风拂面漾水波的惬意。

清晨,河边也偶有人在垂钓,蒙蒙细雨中戴着斗笠,眼睛盯着氤氲之气弥漫的河面。更有人在桥头的岸边上支起了大网,但一网拉上来,往往也只有三四条小刀和鲫妹。我发现他们并不在意鱼获的多少,而要的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心情

入夜,如果你有闲情,可以依着桥裙,放眼望去,一边是喧闹繁华,一边是清静闲逸,一座桥把两种境界连接到一起。你低头望着河水,河中是倒映的星空,云彩、星星,尽收眼底。此时,如果你的思绪随着河水流淌,你就幻化进桥和水的虚空世界了。

六十年代初,我离开了南京,离开了竺桥。每当游子难得回来一趟时,大都要经过竺桥,一到竺桥,仿佛跨进了家的大门;每当离开老家,依依惜别返回时,也要经过这座桥。有一次,我走的很远了,一回头,还能看见老妈立在桥上,满头的银发在风中飘舞,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