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儿歌及瞎扯
1.记得1970年代前后,去欧庙西文垴村玩,看见墙报上有批判文章,里头评说农村姑娘找婆家时选择“岗地嫁河地,河地嫁城里”,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我感到这样说不能服人,按照教义上的说法,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如何会沾染上资产阶级思想呢?为什么期望改善生活状态就是资本主义的属性?只能在心里想想,绝不可表达出来,当年的愚民政策如此,至尊一句顶一万句,即便指鹿为马,谁敢说个不字?再说,就我知道的情况,老家的秀娃姑,却是从河地嫁到岗地的例外,当然女婿在拖拉机站师傅的身份,挣工资的,高人一等。想当年,请东方红拖拉机来犁地,队长、会计、记工员一干人赶紧割肉杀鸡,撒网逮鱼,选择房子干净主妇做饭手艺好的家庭办伙食,顿时半栅营子飘香,我从这家门口经过,香气扑鼻,垂涎欲滴,不由得如思如慕,也知道高不可及。形容这职业高贵的儿歌是:
“拖拉机,蹦蹦蹦,没得文化开不动”;
形容这职业可以享受特权的儿歌是:
“拖拉机,三只眼,不给酒肉犁得浅”。
2.1968年在老家,有天晚上,隔壁来了一个小客人,七八岁的男孩,从岗地的老范岗来到河地,大开眼界,十分开心,情不自禁,在营子里东跑西窜,边唱儿歌:
“老范岗,钉钉岗,不背背笼不擓筐,提个篮儿,捡麦槎儿,扎死你个小鳖娃儿”。
男女老少为他的开朗和自我陶醉所感染,也是表示对他的客气,都欣赏并且赞扬,小孩得到夸奖,得意忘形,更加热烈忘我地歌唱,这个性张扬的情景我一直没有忘怀。
3.还有一首儿歌,含有幽默调侃意味,或许是对人生苦难的稀释化解吧:
“那你啊娃儿(襄阳话称呼女孩子),来哟,穿个缎子鞋(襄阳话读hai)哟,吃罢饭,没事干,擓个篮子去要饭,要了一块米花糕,吃了脑口上斗长包,长包斗开刀,开刀斗流血,你看这你啊娃儿造业不造业?”
4.幼时外婆哄我,唱的一首歌谣:
芝麻杆儿,舅舅黄,
打花鼓儿,接花娘。
姑娘坐在花轿里,
爹也哭,妈也哭。
丈母丈母你莫哭,
你的妞,在我屋,
想吃菜,盘儿里盖,
想喝酒,坛儿里有,
想吃麻花一大掐,
想吃饼子摞摞沙,
想吃芹菜烩豆腐——
吃你妈的白屁股。
回忆起来,这歌谣没啥内涵,只是为了让小孩听有韵脚的语言。然而也似乎有寓教于乐的意思,这首歌谣是针对男孩的,告诉小孩子,长大了是要娶妻的。外婆那时候就等着我接媳妇吗?果然我结婚时,外婆完成了我婚礼中求亲礼节的使命。外公早逝,外婆几乎终生劳作,贫苦,刚正坚强,乐观自信,对人世充满仁爱,给我讲过许多故事和掌故,不识字,通达透彻,我从高尔基的书里看到我的外祖母的影子。我算是读书识字的,有时想到,时移世易,自己的人生能像外婆那样从容和淡泊吗?外婆已经离开我们20多年了,长眠在桥洼的西山脚下。我的孩子在榕城谋生,老人家在世会接她来观光。孩子的外婆,我的“丈母”以80高龄来到榕城,也是坚持要到现场看看,对孩子的关爱都是一脉相承的啊。
5.同学罗君当年唱的童谣:
说个子,道个子,
南边来了个叫花子,
头上戴了个烂帽子,
身上披了件烂褂子,
腰里扎根草绳子,
下边穿的烂裤子,
脚上靸着破鞋子,
胳膊个破筐子,
手里端着个破盆子,
拄着一根树棍子,
跑到村里打狗子。
6.别人收录的:
月亮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天河口,又吃馍馍又喝酒。
月亮婆婆打算盘
月亮婆婆打算盘,舅舅来了做啥饭?烙油馍炒干饭,不吃不吃三大碗。
开花歌
桃花开,杏花落,枣树开花吃馍馍,梨树花开打赤脚。
树叶青
树叶青,放风筝;树叶落,打陀螺。
唱
唱唱唱,黄豆磨成酱,芝麻打成油,河里出泥鳅,泥鳅捉不住,水澎一屁股。
豌豆角歌
豌豆角弯弯的,专门要吃张三的,张三来了我不怕,张三没得我胆大。
一个铜盆,撂到樊城,过去拣去,黄了年成。
狗狗秧
狗狗秧,胡扯扯,里面坐个花姐姐,你的鞋子我穿得——
扯锯
扯锯,拉锯,接干妈,看戏,干妈来,戏拆台,干妈走,戏又有。
唱时,大人小孩面对,小孩骑坐在大人腿上,手拉手模仿双人拉锯的动作。
烀羊肉
烀,烀,烀羊肉,先来的,吃肥肉,后来的,啃骨头,来晚了,啥没有。
唱这首歌时,要把小孩放床上躺下,大人握着小孩的双足,边上下运动,边唱。唱完了,问:吃高还是吃低?小孩说吃高,就把小孩双足轻轻抬一下;再问吃高还是吃低?小孩说吃低,就把小孩双足大幅度抬起,猛丢,小孩会非常高兴。或变化一下吃高吃低的回报,小孩既锻炼的身体,又获得了听韵语的娱乐,还感知了同样表达而得到不同结果喜出望外的趣味,大人和孩子都其乐融融。
诸君:你要是也有,请记录下来,传给后人,莫叫襄阳的民间历史文化流失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