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电视

2015-07-27 07:43 | 作者:江北乔木 | 散文吧首发

老家的人第一次看到电视是1979年。那时,村里有个小伙子叫乔洪波,在济南市南郊宾馆当了特级厨师,他做的鲁菜远近闻名。好手艺给他带来了好运,时值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访问英国,他被速调北京,成为华国锋出访英国代表团随行人员,前往中国驻英国大使馆。

这年11月份的一天晚上,华主席在伦敦驻中国大使馆专门设了宴会,答谢英国首相撒切尔及其家人,乔洪波便在异国施展了精湛的厨艺,曾在家乡被传的名声大震,轰动一时。

当时国家规定,出国人员允许携带“三大件”,乔洪波带回了一台录音机、一台黑白电视机,还有一大件是什么现在记不清了,这台电视机是12吋超薄的,携带方便,用起来也方便,用普通电池就能带起来,虽说是台黑白的小电视机,但在那时的农村就是很了不起了,成为街谈巷议的新鲜事。

他家住在村子后面的崖坡下面,自从有了这台电视机,每天晚上,还不等他家里人吃完饭,家里就围满了人,等着看电视,乔洪波就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那时村里还没有电,就用电池带着,一打开电视机,院子里就围满了人,崖坡上面也站上了人,崖坡下面的人看电视机里面的光景,崖坡上面的人看不清电视,就看崖坡下面的人,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就这样热闹了些时日。村子里有几个乔洪波要好的朋友,就轮流着搬到这家看看,搬到那家看看,这样的光景不时地在村里不同的角落上演,欢笑声、议论声绕着村子转,打破了往日里的沉默,小小的电视机就给乡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这在全村老老少少的眼里可是很大的事,都夸:“你看人家乔洪波多有本事,能跟着华国锋出国,还能带回电视机、录音机来”,这是铭记在家乡人心头的一件往事,也是村里第一台电视机的记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家乡实行果树承包,果农的腰包鼓起来了,当年就冒出了3个万元户,这在当时很了不起,轰动了十里八乡,都传说着“乔家村里一下子就冒出了3个万元户”,这几个万元户一之间暴富了,就盘算着购买电视机,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到处打听着电视机的信息,因为当时电视机主要靠从日本进口,进口的数量又有限,只在大城市里销售,就连青岛都很少见,买台电视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确实不容易,过了一段时间,这几个“万元户”有的托亲戚,有的靠朋友,买上了彩电,也是每天不到天黑,家里就围满了人,非常热闹,都在议论着看彩电和原来的黑白电视效果又不一样了,主人听着这样的赞美,引以为自豪,心里美滋滋的。

看了别人买上了彩电,家里人来人往地热闹起来,思想比较赶时髦的父亲就经常念叨着:等挣了钱也先买台电视机,但家庭收入不多,囊中羞涩,当时买台小彩电动辄上千元,可欲不可求。父亲买电视机的想到了1984年才得以实现,当年,全村的果树全面承包,父亲壮着胆,与几户村民联合承包了一片果园,到了秋天一分红,就分到了2000多元的承包费,那个时代手头一下子有了这么多钱,父亲打心眼里高兴,高兴之余就盘算着购买彩电了,托人四处打听,最后花了1030元钱,托堂叔从上海买回来一台东芝牌14英寸彩电,我在部队里听说家里买了电视机,很高兴,就让战友帮忙制作了一副精美的电视天线,带回家架设起来,收看效果好极了,能收到七、八个频道电视节目,这在当时来说,已经很满足了,电视节目多了,就好奇,打打这个台,按按那个台,专挑好看的节目看。家里有了电视机,对于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也吸引了左邻右舍上门观看,当时那个场面可热闹啦,天天炕上的、地下的,大人孩子坐满了人,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拉着家常,这台电视机也给我家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左邻右舍每天风无阻登门来看电视节目。后来,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民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家又换了大彩电,这时,几乎家家都购买了电视机,串门看电视的几乎没有了,告别了那段难忘的时代。

从乡村的第一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14英寸彩电到现在的大彩电,象征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现在看着47英寸的智能大彩电,收看着90多套电视节目,感觉舒服惬意多了,但那台12英寸黑白电视机和14英寸彩电给我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象,因那分别是家乡的第一台电视机和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改革开放的印记。

乔显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