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之旅──稻田杂草

2014-09-11 08:08 | 作者:麗澤嵐影 | 散文吧首发

在我童年记忆中,水稻的成长过程,从秧苗新植以至于开花结穗,除草、施肥、除害这三者,似乎是一套连续不断的历程。当然,施肥和喷药,是大人的份内工作;而除草这一项,也就自然成了伴随我童年暑假时光的重要课外活动了。

基本上,在施用化学肥料之前,都必须先行将稻田中的杂草,尽量拔除殆尽,以避免肥料被杂草所吸收。而在稻秧快速繁衍后,由于空间愈形拥挤,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病虫害较易产生,因此以手除虫或农药喷洒,乃成了必要的工作。

在除草剂尚未被引入农耕的时代,拔除稻田的杂草,乃是一项必需且相当辛苦的工作。这种除草的工作,必得弯着腰逐步往前进行,而其范围大概仅能以四、五行为度。由于必须弯腰而无法蹲下,因此每当起身之际,那种腰杆无法打直的疼痛状况,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每年的暑假,几乎都得花费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冒着艳阳烈日,整天在稻田里与秧苗为伍。而此一场景,岂仅是“汗滴禾下土”所堪描绘?

有些杂草(稗草)之外形,和秧苗颇为类似,又往往与秧苗混杂生长,因此具备分辨秧苗和稗草的能力,乃成了除草工作的首要课题。否则,如果一不小心,错把原本应予妥善保护的秧苗拔除,那将是一件非常严重且不可原谅的事。

当时,为了教导我们姊弟分辨秧苗与稗草,父亲是采取在稻田实境之中进行,以实物比对的方式,对我们进行临床实物教学。而这种以田园为教室的教学方式,堪称简单、直接且具有效率,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于学校的教学场景之中。

事实上,处理拔除后之杂草,也是得花一点心思才行。由于拔除杂草几乎都是以弯腰方式进行,不太可能随身带着一个篮子装草。因此,一般所采用的方法,乃是先将所拔除的杂草,紧紧地予以缠绕捆扎之后,而后再行深深地压入稻田泥巴中,并以周遭泥土厚厚密密地加以掩盖,以避免任何草茎外露。

此种解决杂草的方法颇为简便,也相当具有创意。因为它不仅可节省很多往返田埂之时间,而事实上它的确也能相当有效地阻隔杂草再度萌生的机会。基本上,深藏杂草于泥巴中的目的,主要在于阻绝空气和阳光,并企图借着泥土中的有机物,以分解和腐化这些杂草。因此,设法不使杂草有任何外露萌芽的机会,乃是除草过程相当重要的一环。

由于水分和养分充足,杂草的成长其实是相当快速的。往往一次拔草过后,虽然较高大的杂草不见了,但是原本细小刚萌生的幼草,却又会再度逐渐浮现于水面,尤其是较早除草的稻田区,更是如此。因此,在陪伴水稻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复演人与草对抗的局面,乃属必要。

勤耕稻田,让“野火烧不尽”弃功;深埋莠草,令“风吹又生”解套。基本上,拔除稻田杂草易,袪除心中莠草难。而两者之主要差别,似乎也仅限于吾心之意念与本身的自省能力而已。终究,批评别人容易,反观自我甚难!您认为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