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3篇)

2014-08-22 12:53 | 作者:黄小星 | 散文吧首发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篇1)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叙事课文,内容简单,意义深刻。而在孙老师的在课堂上显示出的却是简洁明了,短的40分钟,学生读得充分,想象到位。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在这节课上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一、抓重点词句的朗读,以读促悟。

学生找出了第一段描写出来村庄的美丽,课件出示后让学生看看哪些词语写出了小村庄的美丽?生汇报:郁郁葱葱 清澈见底 湛蓝深远 清新甜润。孙老师就让学生读,读时提醒学生注意把这些词语读好。在这里学生读好了这些词就能把这段话读出情感,情感有了自然就能记住,因此,孙老师又再后面出示了没有这些词的一段话让学生填,这就让学生更加深了印象,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些词应该在什么地方用。

二、巧用空白,开启思维潜能

在 孙老师的课堂上,我还发现了她善于挖掘文本空白点,开启学生的思维潜能,触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时, 陈老师巧妙挖掘了文本空白,当读到“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时孙老师先让学生想一想:一棵棵树木被村民们拎 起的斧头砍了下来,他们除了盖房、造犁,还会用这些树木做什么?自己想想,说说。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课件出示一个空(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当时我讲的时候只是让学生说一说,我们说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里理解透课外,只说说太蜻蜓点水了,孙老师这样巧妙让学生填空,让学生的“想象的空间”得以沉淀,为下文的理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拓展,学以致用。

先 前的那个美丽的小村庄没有了,山谷中空荡荡的,在那次事故中出门在外而幸免遇难的一个村民为了警示自己和后人,在这里立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只有一句话,这 句话是这样写的:在这里,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句话让所有人看到后都为之震撼、引发思考,后来,这里又来了一批村民,看到这个牌子后他们决定留下 来,他们在这里会怎样生活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想象编一个小故事,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写的这个小故事不仅是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还切实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是很难的,但又参照的内容写写作的难度就降低了不少。

总的来说,这堂课是教学思路清晰,着眼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篇2)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叙事课文,内容简单,意义深刻。本校李育芳老师做到了准确把握、理解教材,课堂上把阅读教学生活化,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是一堂重视双基的扎扎实实的语文课。

谈教学设计:

1、李老师第一自然段教学的设计独具匠心,从词到句到段的逐步落实,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紧凑和扎实,如果能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小村庄的美,再与破坏后村庄的惨状进行对比,就可以引起学生更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反差。

2、课堂教学以村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切入口,李老师抓住描写变化的3个句子为主线贯穿教学,层次清楚,线条明晰,但教师在对3个句子教学的过渡比较生硬,过渡语的设计还需斟酌。

谈教师:

1、课堂上教师牵引过多,提问太细碎,比如:对句子“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人们砍伐树木的随意性,提出了一连贯的问题(问题略),其实完全可以就“拎”这个字做文章。先让学生换词,然后说一说“拎”和其他的词有什么不一样?接着可以让学生上台演一演。教师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放手让他们去发现,去领悟!

2、课堂预设不够,当教学句子“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时,教师提问:“读着这句话,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回答是相当丰富精彩的,比如可惜、紧张、着急、惊恐…… 教师应该在学生讲出感受时,让他们带着感受来读句子。当学生看到视频并发出惊叹声时,教师也应该抓住这一生成,指导朗读感悟。

谈学生:

大部分学生对这篇课文比较有感觉,他们的体会比较深刻,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应该砍一克树,种两棵树。”有个学生说:“不要再用一次性筷子了。”还有学生说:“后悔当初……”可见,这篇课文所传达的信息已经被学生所接受,这是可喜的。但作为树木毕竟是要体现它的使用价值,所以如何更合理的利用,还是应该稍做点拨。

谈多媒体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一段幻灯图片,画面展示一棵棵树木被砍伐,一片片土地裸露的场景,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一段风雨交加,山洪席卷而来的音频,让人为之惊恐!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烘托下,课堂教学出现一个个高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评课稿(篇3)

听了徐老师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印象非常深刻。课堂上凸显出来的是徐老师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与教材内容的合理整合。短短的40分钟,学生读得充分,想象到位。各环节融对字词的理解,句段的联系,故事情境的想象,思想的认识各方面都使学生有了很有效的收获。下面就徐老师课堂上的成功的地方,选取一二作简单评说: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听徐老师的课总会为她制作的多媒体叫绝,变幻的图片,动画的效果,是我们一般老师所不会轻易制作成功的。而最有意义的不是图片有多么美观与诱人,而是徐老师的图片以更大的有效性出现在帮助课文理解的难点处,出现在语句的比较处,出现在文本内容的空白处。一张张图片是对教材的补充,是对教材理解的渗透,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完全是根据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精心设计的。如课文教学伊始,随着徐老师优美的导语“同学们,在山谷中,早先有着这样一个村庄,那是一个令人向往,让人魂牵绕的地方。”随即出现了那个“山清水秀、语花香的小村庄”的图片。学生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徐老师出示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让学生读词语并想象那美丽的景色。学生们对“郁郁葱葱”一词那具体形象的表达“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对“清澈见底”一词情景的表述“从河水清澈见底,似乎看到水里的……,水底的……,水是那清,那样静。”还有对“湛蓝深远、清新甜润”的体会等,我们都感受到了多媒体图片带来的效果。

要说开头的美丽图片给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那么后面“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的画面的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的变幻的动画图片。又使学生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了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立即处于开放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也让他们在图片树木的越来越少的变幻中真切地理解了“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山坡上出出了裸露的土地。”也使学生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加强重点词句的朗读,以读促悟。

徐老师在这堂课上紧紧抓住重点词句,以读促悟,层层推进,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而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过程中,徐老师抓住重点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个句子时,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这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赛读。又紧紧抓住句中的“谁、拎、一棵一棵” 进一步体会人们的乱砍滥伐而导致了原先小村庄的变化,再一次通过朗读自然地把课文教学引向了深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