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的白莲

2014-05-14 12:42 | 作者:游移悬崖 | 散文吧首发

日从我们身边匆匆而过,此时正值秋浓,试想又有多少人在打听有关莲荷的消息。如今那纯洁的白莲真的没有太多人见过,成为内心的一方净土也只存在于大多数人的记忆里。而有一位被称为白莲般的女子,虽然离开了我们一个多世纪,但现在还是被万千人所念起,她——就是林徽因。趁故事还未曾开始讲述,且喝一杯叫往事的清茶,然后再和我一同去赶赴林徽因的那一场人间四月在天里的盛宴。

————题记

第一章: 缘起

提起林徽因,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她所谓何人。你可以不知道她是一名著名的建筑师,你可以不知道她是景德镇传统工艺景泰兰传承的拯救者之一,你可以不知道她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的设计,你也可以不知道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名单内。但你一定知道一首诗,一首叫《你是人间四月天》的绝唱,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这位白莲般的女子。

林徽因,一位江南水墨柔情化成的民国女子,她把自己封印在文字里,让对她陌生的人不再陌生,让熟悉她的人更加熟悉。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虽然钦佩她在建筑学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但内心真正还是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留给我们的那首人间的四月天,每每读到,无论是什么季节,一颗心始终是春暖花开,芳菲留香的四月,给我们本来粗励单调的生活,注入了些许春的气息,我想,这也是林徽因带给我们最大的魅力所在。

有些人因为喜她而将她神话,但读懂了林徽因之后,你会知道,其实她也和其它平凡女子的所求大同,是一个只想平淡于烟火人间安稳度日,相夫教子也甘饴其间,也需要别人的呵护和疼爱的女子。只因骨子里对文字的柔情似水,又是一位知性达理,冷静睿智的女子,才使她经过了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追忆到一九0四年六月间的一个纯美的夏日,一位女婴在浙江杭州一林姓宦官人家呱呱坠地,中过进士的祖父恂从诗经《大雅·思齐》里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句意,给女婴取了徽音这个美丽的名字。后来为了避免和当时的一位男性作家林微音相混,才改名为林徽因。其父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林长民,更是把女儿视为珍宝,祖母游氏的典雅高贵,姑母林泽民又是清末大家闺秀,担任林徽因的启蒙老师,自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林徽因就是在这种熏陶之下度过了她的童年光阴。

少女时代的林徽因,安静清纯,钟灵毓秀,早早就有江南才女之称。这个诗情画意的她,本应守着如画江南的灵秀,守着西湖白莲的清韵,守着青石小巷的那一季烟,守着光阴老去安稳度日。但如蝶般美丽,才华出众的她一生也注定做不了一个平庸的女子。那时年少的林徽因也并不知道今后她遇到的是怎样瑰丽的风景,她将会遇到怎样动人心肠的恋情,又是怎样的让她刻骨铭心。

一九二0年春天父亲林长民赴英国讲学,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去英国就读,之后又去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旅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她对各国的建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是那个时候与才子徐志摩有了那一场空前绝后的康之恋。

徐志摩在英国才一邂逅林徽因便这样义无反顾地掉进了情网。尽管他已有了妻室,他也要抛妻弃子,很难说徐志摩是无情的,也许单从这一点上你可以尽情地指责他对妻子张幼仪的万般过错。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也是徐志摩对旧习包办婚姻的最直接的反抗,向往婚姻自由的他,骨子里都有柔情诗意的他,本就是一个为爱生,为爱去死的痴情人

可以说徐志摩是林徽因的懵懂青春初恋,她被二十四岁的徐志摩温文尔雅和才华所倾倒,可以想象他们在异国他乡的英国剑桥月下浪漫的轻诉,诗词歌赋的彻畅谈。徐志摩也深深地认为林徽因就是他所要坚持等待的人,为了林徽因他也甘愿做一株康桥柔波里的一株水草。

康桥毕竟是里的康桥,就算在梦中很美,美的落泪,终究也要有醒来的一天。他们之间美好的恋情可以说才刚刚开始就已结束。那时的林徽因虽然正值花季,但她是清醒的,她知道徐志摩已婚,她知道徐志摩的妻子温良贤惠,她知道徐志摩的浪漫不是生活,她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她要的是安稳的幸福,做一生清白如水的人。

当然如果没有林徽因,就没有徐志摩的那首《再别康桥》。就像我们读到“我有一所房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就能想到一个叫海子的诗人,读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就能记起顾城,而读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就能想到徐志摩一样。这首诗徐志摩作于八年后康桥,落寞的徐志摩也曾说过一句落寞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的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任何人都可以看出他的无奈,他的深情和他的忧伤

林徽因是个沉静清醒的女子,不是她内心太过冷漠,而是她不会为无果的爱情弄得自己遍体鳞伤。那时林徽因还不满十八岁,情殇的徐志摩为了林徽因的转身写下《偶然》这首诗,诗中这样写到,“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林徽因是个风轻云淡的女子,如此坦然平静地面对别离,实在是让人叹服。

在徐志摩心里,林徽因就是他一生所要等待的红颜,就算遭到林徽因的拒绝,他的内心也从来没有对林徽因有丝毫的改变,再也没有一个人能代替林徽因在他心里的位置,他也情愿永远都是当初康桥上的那个多情的男子。就算不能拥有,也要当一位纯洁的知己;就算只能远远地看着,只要她好,也值得自己用一生去守护。

缘分有时真的让人说不清,道不明。爱也许是一种甜蜜,也许是一种痛苦,也许人们来到了人世间都要历经这执妄之劫?或者非要历经数不清的春来秋往,你才能明了世间所谓的聚首相伴或在自己的生命中微灿一现之人,那些前世与你或擦肩、或回眸之人,都和你有着一段未了的夙缘,就是等着今世来和你做一个了断?所以身在彼岸,心在此岸,清心静气的淡看尘浮,那些缘来缘往,冷暖聚散也就是寻常之事了。

第二章: 缘落

人们都说真爱是一场修行,想必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是如此。虽说父亲把她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有口头上的婚约,他们也早已相识,但她对梁思成更像对自己的亲人一般,绝对是亲情多过爱情。但梁思成是个安稳的人,当林徽因带着隐约的伤痛,从那一场梦一般的恋情逃离出来的时候,而梁思成就一直在她的身边。他明白林徽因是一颗璀璨的星子,她的光芒太过耀眼,令许多男子只能仰望,他知道论文采和浪漫他远不及徐志摩,他甚至不敢奢求得到林徽因的青睐,因为她明了林徽因也许只属于她自己,从来就不是谁的附属品。

想来林徽因和梁思成也命中注定的姻缘。一九二三年梁思成在一场反对“二十一条”国耻的游行示威中因腿伤住院,留洋回国后的林徽因开始尽心悉力的照顾他,使两个人感情也日增月递,也让林徽因更加明白了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细水长流的寻常日子。肯定当时徐志摩对林徽因还带着殷殷的期盼,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已经有了自己今后的方向,不再会有和他有任何感情上的交集。

当林徽因向徐志摩彻底表明了心迹,转身决然离去的时候,可想而知徐志摩的内心有多么的疼痛,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柔情百结的徐志摩肯定落泪了。在他眼里林徽因是他诗情灵感的源泉,他也曾说过:“没有遇见林徽因,就没有他的那些诗作,在最早写诗的那半年,生命受了一种伟大力量的感慨,什么半成熟的未成熟的意念都在指缝间散作缤纷的雨。”他的爱是美丽浪漫的,美得让人心痛

可林徽因没有回头,她和徐志摩两人在一九二四年印度诗哲戈尔泰访华期间陪同翻译之后,就随梁思成一起又赴美留学,在伊萨卡康奈尔大学就读户外写生和高等代数,次年又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两年后获得学士学位,后转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最终在一九二七年十二月由梁启超在北京为梁思成和林徽因举行婚事“行文定礼”,于二八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姐姐家完婚,此事也终于尘埃落定。

婚后,他们夫妇由梁启超安排去欧洲去参观各地的古建筑,回国后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分别担任主任和教授之职。为了这个圆满的结局,梁思成曾问过林徽因为什么要选择他做为她的终身伴侣,骨子里有着浪漫情怀的林徽因是这样回答他的:“关于这个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猜想,该有怎样温婉如水的情怀,才能说出如此赋有诗意的话呢?相信不管在什么时候,如果有两个彼此相爱的人,有一方说出那样的话,那么任谁听了都会足足感动一生。

从前我是不信命运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了红尘翻滚的浇漓,我也恍然觉悟到,也许每个人的命运可能是从一出生就已经决定好了,就算你认为在一生中通过了种种的努力而得到了某些你想拥有的东西,但其实这也是你命中注定该拥有的,命里注定没有的东西,就算你再怎样的挣扎求索也是徒劳枉费。所以我们只需做到内心的平和,在每一个春花秋月里安然的行走,以简单的心境去面对生命中的得与失,用淡然的微笑去面对浮云沧海,内心也就会风清月白。

第三章: 绽放

林徽因看似一位内心柔弱的女子,但她就是个典型的外柔内刚的女性。对于她热爱的事业可以风尘仆仆,可以夜以继日,可以废寝忘食,似乎没有什么事能难倒她。她在建筑学上取得的成就无疑是闪亮的,她在张学良一九二九年发起的征集东北大学校徽作品中,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又获得大奖。

但从小体弱多病的她,肺部的顽疾也因事业的劳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眼见她的病情日趋严重,听从医生建议她到山间静养,二十七岁的林徽因才于一九三一年三月来到了香山双清别墅养病。

林徽因她本就是一位江南水墨精魂幻化的女子。置身于山水的灵秀,与清风明月的脉搏一起律动,夜夜伴着花香入眠,山间的灵性也把她那沉寂已久的柔情在轻轻触动,那潜住她血液里的诗意也就自然而然地觉醒起来。

也就是在那一年,她的灵感源源不竭,宁静的夜晚她独自伏案写作,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仍然》 、 《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做为那个时代的才女,她以别人无法逼视的光芒,把自己坐落于云端。

《仍然》

你舒伸得像一湖向着晴空里的白云,

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

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怀抱着百般的疑心,

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

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着,我不断的在说话:

我却仍然没有回答,

一片的沉静,

永远守住我的魂灵。

相信林徽因是一个会筑梦的女人,在自己的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她在编织属于她自己那份美好。在她的笔下,明媚与理智交织,现实与情感互融,既有沉稳果敢,又有女性独有的细腻和婉约。所以只要用心地解读林徽因的文字,有时候简单到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轻易地把你带入她的梦幻之中。

静养中的林徽因,喜欢袭一身白衣,焚一炷香,每日采撷山间的野花置于瓶中,在窗明几净的小屋里低眉写字,这情景也是风雅至极。她也经常会有好友去山间探望,以至于她不会冷清。像冰心、沈从文、金岳霖、韩湘眉,而徐志摩更是来的最多。像她这样邀三五知己于林间小屋,煮茗夜话尽情畅谈,这样的闲逸时光就是事隔如今,也会羡煞旁人。

相比徐志摩清澈的情感,也总忘不了提到另一个痴情的男子——金岳霖。和徐志摩不同,如果说徐志摩是一个为了爱可以抛弃一切的人,他可以不管不顾地又和陆小曼爱得那么热烈,虽然陆小曼依然代替不了林徽因,可他还是就这样的爱了。不带遮掩,没有隐藏,徐志摩的爱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爱。那么金岳霖与之相比,就是那种爱林徽因爱得深刻,爱得执着的人,这爱里有爱恋、有仰慕、有疼痛、有呵护。他的爱从来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去渲染,只有时间默默地流逝方能见证他的真情。谁又能说各自付出的爱,是对,还是错呢?

也说过林徽因是个清醒冷静的人,她既不会和徐志摩热烈的相爱,她同样也不会和金岳霖如此,再说林徽因此时已不再是一位少女,成熟和知性可以使她风华绝代,但也会让她更加的理智,她对金岳霖这位当时的文学泰斗,心里也是敬重和钦佩多于爱恋,在林徽因的眼里金岳霖更像是一位亲人,只要他在她就会安心。当她向金岳霖表明心迹的时候,金岳霖也是大度地接受,他是真心的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祝福,并且甘愿以他这种温和的方式默默地守护心中至爱的女子,谁又能想到这种守护一持续,就是一生的光阴。

都说世间的女子痴情,可世间痴情如金岳霖这般的又有几人?他的用情至深令人钦佩、感叹和酸楚。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真的做到了一生不变,为了林徽因他一直终身陪伴在她左右,不离不弃;为了林徽因他终身不娶,始终如一;为了林徽因就连她死后亦守着她的魂魄,没有丝毫的辜负。据说五十年代末的一天,此时林徽因已经离世,而梁思成也已另娶,金岳霖把好友请去吃饭,没有说明理由,好友也不知何故,席间一半,金岳霖站起身来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闻听此言,望着这位终身未娶的老者,无人不默默落泪。情若深此,林徽因九泉之下有知,也自当无悔

可就是这个一九三一年的深秋,给林徽因带来了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十一月林徽因病愈下山,她得到了一个惊天的噩耗,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遭遇大雾的恶劣天气,机师难辨航向,撞上了白马山坠入山谷起火失事,机组全部人员不幸遇难的消息。徐志摩的匆匆赶赴是为了林徽因在南京给中外使节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场讲座。

大概是天妒才情,上天让年仅三十五岁的徐志摩早早的就离开了人世。他的离去让爱着他的人们悲痛难当,一直无怨无悔地爱着他的前妻张幼仪自然是伤心不已,可怜的陆小曼她的魂灵也随徐志摩一起走了,似乎一夜之间就已老去,而徐志摩的死,更是在林徽因的心上重重地划了一刀,她用寄托了她哀思的《悼志摩》来祭奠,她把一片飞机的残骸放在卧室来怀念,她痛惜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知己,她只能把这份纯美当成记忆永远存留在心底。徐志摩永远的离开了,就像他的诗中所言,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只把他的青春和他的诗句装订成册,永远地留在了人间。

念起林徽因的这三段感情,也不由地感叹尘世事态万千。也许人们看惯了太多的寡淡薄情,所以就会深感用情至深的难能可贵,可能我们说的性情中人就是如此吧。也没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你可以用情专一,但你也不能阻止他人对你在心中的爱恋,反之又何尝不是如此。其实人的感情十分的微妙,有些情感之间的界定也是十分模糊的,没有百分之百的单一情感,这一定还包含了其它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掺杂其中,在情感方面也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无论怎样我们只能说,真爱无悔,我们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爱情、友情和亲情,只要付出过真心,拥有过,珍惜过,那也就是最大的慈悲。

第四章: 翩然

次年,林徽因再次来到香山养病,徐志摩的离世让她心情郁闷导致旧病复发。这一年的夏天,她写了《莲灯》、《别丢掉》和《雨后天》三首诗来怀念一个叫徐志摩的人。也是在这个夏天,她决定把自己的余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她所热爱的事业当中,仿佛只有不停的忙碌,才可以使她在夜深人静之时没有闲暇去触动内心的伤痛。

人的一生可能要经过无数的心酸和无奈,你可以原则做一个悲情的人,对着自己的人生唏嘘嗟叹,也可以历经沧海,尝遍百味后从容以对,平心静气地去看我们来到的这个世界。其实上苍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你费尽心机得到了你自认为的需要,那你相应的就会失去你现在所拥有的一部分作为代价,那也是必然。生命本没有高低贵贱,是我们的一颗颗浮躁的心,硬要去把它分成个三六九等,尘世间只是每个人所走的路不同而已,不过殊途同归,最后也都会落得黄土一杯、烟消云散。

对于人生林徽因了悟的可以说透彻,她要将自己的有生之年肆意的绽放,哪怕就算是做一朵夺目的烟火,也不想就此辜负了自己人生。这以后的岁月她和梁思成可以说不辞辛苦踏遍了各地的山山水水去考察,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建筑学著作。同时,她也并没有丢弃她的诗意,花开荼靡,年华正茂的她分别在三三年那个华丽的秋天写下了《秋天,这秋天》这首爱不释手的长诗和三四年发表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首被世人吟咏不已的诗篇,那一年林徽因正好三十岁。

《秋天,这秋天》

这是秋天,秋天,

风还该是温软;

太阳仍笑着那微笑,

闪着金银,

夸耀他实在无多了的,

最奢侈的早晚!

这里那里,在这秋天,

斑彩错置到各处山野,

和枝叶中间,

像醉了的蝴蝶,

或是珊瑚珠翠,

华贵的失散,

缤纷降落到地面上。

这时候心得像歌曲,

由山泉的水光里闪动,

浮出珠沫,

溅开山石的喉嗓唱。

这时候满腔的热情,

全是你的,秋天懂得,

秋天懂得那狂放————

秋天爱的是那不经意

不经意的凌乱!

……

这叶落了的秋天,

听风扯紧了弦索自歌挽:

这夜,这夜,这惨的变换!

往后的几年,她不停地奔走于她热爱的建筑事业,她设计的云南大学女生宿舍 ,也因为林徽因的典雅和风情,成为了一道别致的风景。每当空闲之时,林徽因这个美好的女子都会用她轻灵的文字去教会我们做梦,她又发表了十余首诗,还有散文和小说。直到一九四零年她再次病倒,这一病竟是四年的光阴。

读懂了林徽因,你会由衷的佩服她,她就像她《红叶里的信念》中的一枚红叶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其间,她历经了生离死别,经历了战火纷飞,以一身病骨奔忙于红尘陌上,她没有向岁月低头,从她的诗中从来没有消极哀怨,是的,无论是在凋零的秋季,还是在荒芜的寒,我们都可以从她的诗中体味到美好,嗅到春天那抹初长的新绿。她没有在往事里惆怅,她懂得生命的华美与真实,任何境况下她都可以做到诗意美丽,不同俗流。

虽然隔着往日的尘烟,但我们还可以如此清晰地看到那朵皎洁孤傲的莲。她是一个贪恋岸上烟火的女子,不会让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溺水,也会用最美的姿态自我救赎。一九四五年林徽因查出是肺癌晚期,医生告诉梁思成林徽因将不久于人世。可病中的林徽因却没有悲戚,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依然不肯舍弃她挚爱的事业与文字,她无比热爱着生命,怎又舍得去与红尘诀别,她不想去辜负任何一个春天,要让自己残存的生命苍翠葱茏,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只要病情稍有好转,她就会匆匆赶赴每一场春光

林徽因就这样始终没有停下她的笔,用她坚韧的毅力,舞动着她生命的奇迹。从她三十岁之后直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她又累计发表了各类诗歌、散文、小说、话剧等五十余篇。当然还有她热爱的建筑学著作,对饱经战火,千疮百孔中国大地的战后恢复重建起到了莫大的贡献。

也许是得到上天的眷顾,上天也想多给她一点时间,让这位才女去了结她与文字的缘分。也许她的病躯里文字成了她唯一的支撑,不难想象,文字给她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灵思,在病痛和暗夜里又曾给她带来多少慰籍和温暖。林徽因是懂得文字,尊重文字的人,可以说视文字如生命,她与文字的那份无需诺言的相伴成为一种令人钦佩的默契。现今的执笔之人与之相比,自问有多少人把文字变成了一种发泄的对象?有多少人把文字当成了赚取名利的工具?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林徽因这样如此如斯?

四九年全国解放,四十五岁的林徽因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她抱病参加七人工作组进行国徽的设计征定工作,辛勤耕耘了三个月的努力她得到了周总理的肯定,她们设计的国徽图案以布局严谨、构图庄重而中选。此时的林徽因事业上如日中天。同年六月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她又提出了北京修建“城墙公园”的设想,担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这就是林徽因,无论何时都如繁花绽放在枝头,看轻了四季,只为生命的华彩而绽放,简单而又清晰,她就是这样信步去追寻着自己的梦。

对于生命的意义,也许我们要穷其一生去追寻,人活一世,有些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有些人却早早了悟,对自己也有了安排,烟水迷离没有挡住她的眼,世俗的尘埃没有遮蔽她的心,林徽因就是这样的人。她要把握自己在尘世余留不多的时光,就算是将熄的烛火,她也要倾尽全力去释放自己最后的光芒。她五一年的设计拯救了濒临停业的景泰蓝工艺。五二年又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极短的时间里有撰写了一组介绍我国古建筑的文章。五三年当选建筑学理事,并任《建筑学报》编委,之后又被邀参加第二届全国文代会。五四年她又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她没日没夜的工作,不肯浪费一点光阴。

五四年的秋天,林徽因也迎来了她生命的秋天,苦苦压制的病情在这个晚秋爆发,她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北京同仁医院。林徽因的病情早在十年前医生就已说过她最多只有三五年的光景,这十年林徽因没有在病榻上度过,她以非凡的毅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是林徽因对生命的乐观与豁达,才让她这朵生命之花久久没有凋零。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凌晨六时二十分,林徽因平静地离开了她这个无比眷恋的世界。这个连上苍都眷顾的女人,走完了她最后的一个人间四月天的春天。金岳霖为她写下“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挽联,用来追忆这个他深深懂得的女子。四月三日林徽因的遗体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享年五十一岁。或许我们不应该以世俗的想法去为她惋惜,她累了,真的累了,也该让她休息了。或许世上所有的别离都是另一个重逢的开始,也说不定呢?或许林徽因又回到了她曾徜徉过的康桥,见到了一直在等着她的那个诗意的男子徐志摩?亦或许她在另一个世界,没有病痛的折磨,依旧清雅温婉始终如白莲盛开。

就这样林徽因静静地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干净,带着满足从容和微笑。我们常说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林徽因真的做到了,虽然她的生命和长寿的人相比稍短,但她的一生无疑像星光一样是璀璨。美丽、安详、才华横溢的她什么时候都是白衣胜,给人的感觉始终是温和的平静和绝尘的淡雅,就像一朵万千人们在梦中的白莲。她的一生从没有带给他人任何深刻的伤害,不会让他人为她感伤泪流,只是带给人们无尽的怀想,只有这样的一个聪慧女子,可以让徐志摩追寻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

虽然林徽因这一生的盛宴已经落幕,但这就像是在欣赏一部心仪的影片,虽已散场,那种清晰的闪回还在我的脑中久久萦绕。由衷地感叹真的是最美不过林徽因,她留在人世间的那一首四月里的春天,已成为绝响,并且永远不会落幕,永远盛开在春天里。她将自己的精魂附在了这首诗中,使自己永远青翠,永远没有老去,只要读到它,任何时候都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祈愿和希冀。就让我们再一次的徜徉在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吧!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时光无言,流水无痕,内心也不想做一个只活在过去的人,没有谁甘愿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无形,但多数只能事与愿违,能做到林徽因这样的真的不多,她的一生能做到按自己的想法真实地活着,恰似白莲盛开,任何时候只要清风徐来,便能使人香盈满怀。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一个完美的人生,百年之后还有我这样的一个普通人执一支素笔,深情地去怀念,那也真的是再无所憾了。也认为浮世纷繁中,只要心间盈满了四月的美好,一生能如林徽因一样如莲般茭白,这也是自己在人生道路上一个能继续微笑前行的理由。愿我们各自的人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安稳祥和;愿我们这些与文字结缘的人能相惜天涯,都各自安好,便是晴天。

(全文完)

原创:游移悬崖 (1573826038)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