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幽幽破空来

2008-06-23 08:10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幽幽山谷,蒙蒙烟,寂寂空,清清秋风,一声清脆的笛音破空而来,那时何等一种神仙似的境界,只是往往那笛音捎带着或浓或淡的情思,如泣如诉,扰得那痴情人心神恍惚,想入非非。于是魂牵绕之际,幽思绵绵之时,提笔顿成诗章,让那后来读诗之人,也不禁感同身受。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几多喜悦,几多忧愁,几多遐思,从远古飘进了阅读者的心房,滋润了他枯萎的情感之树。??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我的情感的马车随着那古老的歌谣进入了那《诗经》的郊外,这时正有一对痴情的男女在原野上幽会。“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那美丽的村姑正将一只自己亲自做的竹笛送给一位青年男子,竹笛上刻着精美的图案,在夕阳的照射下熠熠发光,可高兴死那憨厚的青年了。晚风吹来,我仿佛听到了他兴奋的笛音。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得上这样的信物,竹笛代表了快乐,也能奏出无边的幸福。即便到了两地相思时,孤枕难眠夜,也可以用竹笛吹奏出无尽的思念来。“何处笛?终夜梦魂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离人数岁无消息。今头白,不眠特地重相忆。”(《归自谣》)你看,不只是哪一个坠入情网的情种在那竹檐之下吹起了笛子来,让头发花白的冯延巳彻夜难眠,异地相思了。有时候,这笛声还不只勾起一个人的情思,它也牵出了路上行人的思乡意。李白在《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诗中写道:“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自己身处远在长江边的江城,长安也罢,家也罢,都在云雾尽处,就算登上黄鹤楼的顶层,将那醉眼望穿,也是看不到的,这一闻笛,心中便有了梅花凋落一般的凄凉了,史郎中和李白应该是有同感的。这样的情怀,李白在离京城长安很近的洛阳时也抒写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对于离开了长安的李白而言,思家显然只是一种幌子,主要恐怕还是因为离开了他寄托自己抱负的长安,心中多了诸多失落,与其说他思家不如说他思京更准确。而对那些历经王朝更替的人们来说,笛声有时还会引起对旧时王朝的凭吊。“红楼十二春寒恻,楼角何人吹玉笛。天津上旧曾听,三十六宫秋草碧。”(王武子《玉楼春•闻笛》)笛声的魅力不在于它有多优美,关键它是一种乡音,一种真情,所以,连那分别长久的好友有会闻之陷入沉思。“嘉乐悠长,俟贤士兮”,“鹿鸣萋萋,思我友兮”,尽管今人对于《笛赋》这篇文章有多种猜测,否认他是宋玉所写,但作者的那种对好友的牵挂却是真切的。??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笛声或者高亢,或者清新,或者婉转,或者凄凉。而那些戍边将士耳中的笛声就更是多了一层思乡的悲伤了。李益曾经写过两首闻笛生悲的绝句,一首是《春夜闻笛》:“回乐峰前沙似,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另一首是《夜上受降城闻笛》:“人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落尽一庭梅。”春,寒来暑往,那戍守边防的将士难耐刀光剑影的厮杀和离乡背井的寂寥,只好以听笛化解心中的惆怅。更撩人乡思的是那边关的羌笛,就是那一心渴望报国的将领也受不得这一番哀情的折磨。王之涣、岑参、高适都无一例外地将那苍凉的笛声融入了自己的诗篇。王之涣的《凉州词》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身在孤城,心在玉门关内,哪一日少了那独身在外的悲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写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好不容易盼来关内的使者,希望自己这一腔浓浓的思乡情愫也能交付与他携带回去。若是没有那内地前来犒劳的使者,就只好自个儿站在戍楼上遥寄乡思了:“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作为一个注定要戎马一生的将领,能够亲身奔赴沙场,为国效劳,多少还能自解心中的愁苦,若是身为武官,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江山破碎,那就更是悲哀了。而这样的的命运恰好就落到了陆游的身上:“戊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关山月》)只要能有报国的机会,就是战死疆场又有什么呢?可惜南宋王朝偏安江南,无心收复北方疆土,弄得血性男儿只能闻笛空叹,这对于一个无用武之地的英雄来说,又是何等让人无奈的事啊!那种“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边笛》)的理想恐怕只有带进坟墓了。??笛声袅袅破空来,情波渺渺随风去。笛音里难觅浪漫情的欢乐,难觅家人团聚的幸福,难觅踌躇满志的畅怀。遥望远处高山,遐想古道旧渡,追怀烽火边城,我似乎又听到了那凄婉的笛声缓缓奏响,透过这一篇篇伤感的诗章,浸入我虚廓的灵魂深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