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碑说起

2012-04-03 18:08 | 作者:欣庸 | 散文吧首发

清明节来临,为先祖立碑的人肯定不少。难得改革开放福盈天下,让老百姓甩掉贫穷的帽子,可以名正言顺地、扬眉吐气地站在老祖宗的坟前,把经常思念的名字镌刻在花岗岩石上,批姓著日不俱名,庄重地立起。如果不是有幸逢盛世,连做都不敢想,因为树碑立传来历是皇亲国戚、名人墨客、豪绅阀门、衙门权贵之事,黎民百姓只能荒芜掩埋,风卷沙黄数年不辩尘迹。

立碑之事,好像从有文字记载就有痕迹遗留,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甲骨文的镌刻标志,从狩猎祭祀开始记录,痕迹就是难以辨别的石刻符号。据有文献资料可考,石刻最早出现在秋战国时期,从宝鸡出土的石鼓大篆到秦始皇泰山封禅出自李斯之手的小篆,都在讲述一个个青史留名的故事

史上立碑兴起于汉盛于唐,随后一路相承相袭。中华大地上遗留的石碑,除了三山五岳名胜不计其数,历代皇帝、名人慕宠相赠留下的石刻墨宝丰盈外,那就是豪宅、陵寝比较常见碑碣。这在古代是比较讲究、而且是有等级分割的一件美誉,平民百姓万万不敢存在这种幸运。

我们从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为其父纂写的《泷岗阡表》一文可以看出,他是在他父亲去世后60年才纂文立碑的。文中“非感缓也,盖有待也。”他期待什么?是不够资格立碑还是心有疑虑?当他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郎中,皇恩降至:曾祖、祖、父母3代特加皇恩赏赐。他才“列其世谱,具刻于碑。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鲜,遭时且位,而幸全大节,不辱其贤者,其来自有。”原来他在等待自己的一生不辱母亲教诲,不负欧家列祖列宗。其实,他父亲的一句话很值得回味:“祭虽丰,不如养之薄也。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如果用现在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敬父母不能等!父母并不要求锦衣玉食,他们只希望快乐安康。欧阳修的母亲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处事的:修贬夷陵,他母亲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一语道破,无论贫富,对待父母都要谦恭毕敬,以孝为先,不要等待机会,那样会遗憾终生的。

天下孝为先。这是传承了2000年的优良传统美德。然而从古到今就有忤逆不孝之徒、虚情假意之子,更有迎合需要的“谀墓”者,用文字讨心。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有“立碑”诗曰:“勋德既下衰,文章亦陵夷。

但见山中石,立作路旁碑。

铭勋悉太公,叙德皆仲尼。

复以多为贵,千言直万赀。

为文彼何人,想见下辈时。

但欲愚者悦,不思贤者嗤。

岂独贤者嗤,乃传后代疑。

古石苍苔字,安知是愧词!

立碑以夸耀门阀、颂扬功德之风盛世。碑文中所写其实都是一片虚文。有些文人,以善写此类“谀墓”文字而著称,连一些历代大文豪都未能免俗。

今逢盛世,为祖立碑本顺理成章、无可厚非之疑。可是最近几年立碑之风愈演愈烈,随之而来的买坟地、占耕地不惜重金,而且很随意很混乱。光宗耀祖心切,场面非常隆重,即使有陵园也不愿入住,花样繁多,简直让人望而怯步。如此下去,后代将要面对什么?

祖国的土地面积人人都清楚,可耕种面积更是奇缺,在自家的承包地建坟地好像别人管不住,如果要建成永久性墓地,那就有了担心的必要。我们的后代将要在这里生存,看到的是一座座坟碑,既不能动也不忍心动。看到前人的举措,心里一定很酸楚。如果划分区域建立集体墓地,每个坟头都种上树木、花草,那后代又是怎样的心情

历史自有评说,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谁看了不震撼?我们都有民族情感、宗族情节、氏族观念,所缺乏的是科学引导,优良传统的更新。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这种见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