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坑窑洞与墼子箍窑

2008-06-07 15:12 | 作者:晨暮随心 | 散文吧首发

天热了,人们想方设法寻找阴凉,我就想起了家乡的地坑窑洞和墼子箍窑。

黄土高原中的地坑窑洞是在平展展的土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深坑,然后在深坑的一面挖一个坡形长洞斜通地面,再在深坑的四面开挖出洞孔,那简直就是山顶洞人住宅模式的现代版。地坑窑洞每天太阳照的迟,走的早,一年四季中有两个季节就在阴凉潮湿中度过,要想保持温度,就得有足够的柴禾,我甚至怀疑北方如今那一座座光秃秃的山峰就是住在窑洞中的人们为了自家的温暖,长期过度砍伐树木的结果。北方农人津津乐道的“三十亩土地一犋牛,老婆娃娃热炕头”中的热炕头,就是指窑洞中的热炕头呀。

地坑窑洞的外形就是一个上大下小的等腰梯形。勤劳的北方农民在这个等腰梯形中尽情发挥着他们的艺术才情。地坑崖面用镢头侧面细细地飘出各种线条,一个新修成的地坑窑洞崖面,就是一幅完整的四条幅壁画,每一块都有极丰富的变化,每面崖壁上除作为主题的窑洞外,在北面窑洞旁空白处适中的位置上左右各画一个圆圈,圆圈中刻一个“福”字,一个“禄”字,或在东、西崖面窑洞旁的空白处挖一、两个蜜蜂窝,靠南崖面窑洞空白处挖几个母鸡下蛋的窝,这一切都体现着农人的好和对美的向往。地坑的四角用一条直直的镢形深痕勾勒,地坑底部靠崖面处做成三尺宽五寸高的地沿,让歇缓的人有一种层次感,也就是坐在低处仍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地沿下修成一个平面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右边再挖一个圆形渗水坑,是发大水时的应急措施,长方形的左边栽一颗树,一般是梨树或核桃树,四月就有白的梨花在小院中飞舞,盛时节孩子们就钻在茂密的核桃树叶丛中砸核桃吃。

坐北向南的窑洞是上窑,要挖得大,一般人家在北面挖三孔窑洞,东、西各两孔,南面因为背阳,只挖两孔窑洞,南面的两孔窑洞一孔是磨窑,一孔是猪圈。窑洞最要紧的是采光,所以在窑洞口上就采取了最大限度的采光措施,窑洞口是要用墼子找补起来的,所以就采用了大门大窗户,大窗户之上还设有天窗。门是木板门,窗是花格木窗。花格木窗上剪上窗花贴在大大的窗子上,就有了经常见到的窗花剪纸艺术的灿烂。紧贴门后盘着一个大土炕,土炕后面是灶台。城里人以前嘲笑农村人,说“乡棒乡棒,锅头连炕”,其实乡里人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热能。灶台烧上一天的柴禾,土炕就温热着,晚上睡时再用较少的柴禾就能取暖了。灶台后面支着一幅大木案板,案板是北方人家擀细长面用的,再往后就是贮藏柴禾和食物的地方了。窑洞中的拱形表面也用镢刃细细地勾勒出一些简单而又有变化的线条来。

这里介绍的是在细绵绵黄土中挖掘成的地坑窑洞。这样的窑洞还有很多变化的。比如有些窑洞挖得很大,就在大窑洞旁边的上半部的地方各挖一孔高窑,这高窑既可以减轻太高太大窑洞承受黄土层的压力,也能起到一种装饰作用。高窑也可以贮存贵重一些的物品,因为高窑是用木梯连接地面的,有些人家青年夫妇刚结婚,没有多余的窑洞让他们住,他们就住在高窑中,就象住在二层楼房中一样,别有一番风味的。

如果是几家住在一起,那正面的窑洞就可以挖五孔甚至七孔窑洞,东、西、南面自然也就相应地增加了窑洞的数量。我写的《洼里婆娘和她的男人》中的几家人就是住在一个很大的地坑窑洞庄子里,正面就有五孔窑洞,我家东面一孔、南面一孔。地坑窑洞中也体现着平衡、尊卑的。这当然是指我们黄土高原的腹地,黄土层非常深厚的地方,就可以挖很大很深很高的窑洞,比如生产队用来养牛的窑洞,还有就是村上榨油的做油坊的窑洞就很大,里面能转开牛车的。

从黄土地的中心往南走、往西走、往北走,地坑窑洞就很不好挖,因为土壤中有石头,土质也呈碱性,挖掘的窑洞就较小,过上几年,碱性的窑洞直淌碱土,很不能让人住下去的。

地坑窑洞的长方形深坑上面再打上一周圈半人高的小围墙,更加深了地坑窑洞的深度。这长方形的地坑窑洞住宅有很多不便,温暖少,日照少,老地坑窑洞上方的围墙,年代久了就常常地倒塌掉了,残缺不齐就象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太太那没牙的嘴巴,不但难看,天黑的时候就有人走到地坑窑洞的崖面下,摔死摔伤的,我在《碎杏妈妈和她的儿子》中曾叙述过碎杏妈妈的丈夫就掉下地坑窑洞的崖面下摔死了,那是真实的事情。这时候,地坑窑洞简直就是一个未封闭的坟墓,在张着大口吞食活生生的过路人的性命。人住在地坑窑洞中是很压抑的,觉得地很小,天更小,天上的星星只有十几颗。如果发了大水,住在地坑窑洞中的人就有举家遭受水害的危险,而且住在地坑窑洞中进出都极不方便。

人们常常在电视上看到延安的窑洞,那其实是黄土高原地坑窑洞的变异,是靠着一面山崖挖掘的,至少有一面阳光是充足的,对靠山窑洞,黄土高原上的人称为半明半暗庄子,明暗当然指的是阳光,这是人们更加积极地适应大自然的结果,半明半暗庄子比地坑窑洞条件要好一些,但延安的靠山窑洞都不是很大,因为那里土质坚硬,不利于开凿大的窑洞。

如今有些人写回忆地坑窑洞的文章,总是赞不绝口地说地坑窑洞的暖夏凉,却总是忽略了秋季节窑洞的阴暗潮湿。

地坑窑洞,土层厚,离地面至少有十多米深,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温度都很难深入到窑洞,就有冬暖夏凉一说,这是确实的。如今在大城市附近的村落中就有精明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出避暑的窑洞,以供那些有钱有闲的人在炎夏酷暑时休闲避暑,当然是窑洞的新生了,不过这毕竟就象村里的漂亮女子进城后傍上了有钱人,虽然风光起来了,但风光还是有限的,一年中有多少热天又有多少时候有人陪她?

墼子箍窑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北方农民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承袭地坑窑洞的构建经验,可以说是从居住的地坑窑洞中领悟出来的,用最原始的方法,采用随处可取到的黄土,修成最完美最经济最实用的居住之所,简单、实用,却又包含着最先进的技术,墼子箍窑采用的圆拱技术已经修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建筑用的墼子先加工成楔形(一头大一头小,即梯形墼子),一孔箍窑是一个大圆拱形,在这圆拱的局部即门口、窗口以及屋主人盘炕的地方又套拱一个个小圆拱,所有圆拱不用一根木料,粘合剂也仅仅只是黄土、水、铡碎麦草的混合物。

箍窑是按丈计算大小的,一般人家修箍窑至少修四丈到六丈长,分两开间到三开间,箍窑宽一般都是丈二。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人家可修九丈至十二丈长,三到六开间。

墼子箍窑内圆外方,内看是窑洞,外看是瓦房。兼有窑洞的保暖、避暑和瓦房的美观。屋顶有平顶屋与脊形屋顶两种。平顶屋面用黄土夯实,做成利水的微微缓坡,便于人们登高、纳凉、晾晒粮食。

脊形屋面的外形与瓦房一样,檐口有木椽,拱形正中盖起高高的屋脊,两檐(面)出水的屋面从外形上看与瓦房没有区别,屋顶上摆着青灰色的屋瓦,经年的屋瓦被岁月侵蚀成土灰色,就有经年的瓦楞小草在晨风中摇晃。

“一步步,从穴居的一隅走出/从圆的阴暗来到方的光明”,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历程,从地下来到地上,站直在阳光洒满的平台上,人类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懈努力啊。

终于,漂亮年轻妹妹从千年的窑洞里走上来了,你看,“多豁亮,多畅快”,“那些长在头顶的庄稼长在了眼前/那些扎在身旁的树根不见了枯容”,这两句诗很形象地描绘出了原先居住在窑洞中的人们天天能看到庄稼长在头顶,睁眼就看到树根裸露在崖面上半枯不枯的可怜相。

虽然农村哥哥只盖了一座小平房,但“远处,百丈高楼飞升着/林莽的山路折叠起楼梯”,这不正是哥哥的希望吗,他还有更大更美丽的向往呢。

只要希望,只要努力,只要勤奋,好日子还在后面呢,华夏民族经过两千多年的努力从地下站在了地上,勤劳的人民积极向上的情怀正填充着那住在地下的寒冷的日子,那不就是在埋葬贫穷走向富足的生活吗?当你惊喜地看着埋没在黄土里的村落,一种美好的希望就从从心里崛起。

后记:本文写就时恰逢我省天水市举行伏羲祭祖大奠,我市选送的传统艺术中就有地坑窑洞的窗花剪纸,因此让我想起地坑窑洞与墼子箍窑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之一,却正在被人为地湮没着。其实我市的张怀群先生在此前也曾呼吁要保护地坑窑洞和墼子箍窑,因为现在农村正在进行填地坑窑洞,而且已经把很多很多近上百年历史的地坑窑洞都填埋掉了,这种情形还在继续,人们还在挥舞着镢头挖掉墼子箍窑。

还是留些古迹好,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