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一盏灯、实现人生梦

2014-06-05 13:32 | 作者:冬虫夏草 | 散文吧首发

文/

几十年来,我人生的信条就是《易经》中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一、早年失落的“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中期,自幼生长在一个比较贫困的农民家庭。我的青少年时期可以说是“命运坎坷多磨难,人生道路九羊肠”。由于五十年代末的那场全国性大饥饿,我三周岁时,祖父父亲相继去世,未到中年的母亲只身挑起了祖母、两个哥哥和我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重担,尽管她日奔波操劳,家里生活还是很艰难。我从8岁入学,心里始终怀揣一个梦想,就是升高中、考大学当记者和作家,用知识彻底改变命运。从小学三年级,我的作文就被老师当做范文在班里读,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但理想终不能代替现实,升高中时,却赶上史无前例的“文革”,考试被取缔,升学靠推荐,尽管我品学兼优,那时没有任何关系的我还是没推荐上,自此也就粉碎了我的大学梦。

16岁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的生产队劳动锻炼,我18岁于1975年外出到陕西一家砖瓦窑厂去打零工,就是老作家柳青在长篇小说《创业史》中,描写的那个关中平原的一个生产大队砖瓦窑场做瓦坯。农村有句俗语叫做:“脱坯打墙,活见阎王”。可在窑场干活是即苦又累,除了没完没了的挖土、泡泥、垜墙等与泥水打交道外,每天从凌晨4点起床,一直干到夜里11点多才收工,一晚上仅睡四个多小时的觉。而且都要光着膀子顶着酷暑烈日,一段时间下来,面色黝黑,脊背起满燎泡,常常是刚端起饭碗就打起瞌睡。更有甚着,要是天公不作美,来一场雷暴,就会使干了一整天的活全部泡汤。

1976年3月,我怀着满腔报国激情和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与向往,应征入伍到了部队(用作家莫言的话说,也是为了寻找人生的出路而“逃离家乡”),实现并开始了我的“追梦”之旅。

前三年,是在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烟台长岛县服役。自跨入军营的第一天起,我就抱定一个信念:一定要好好干,争取入党提干(那时只盼望退伍后能找份工作),并时时刻刻为自己的信念而努力奋斗。因此,无论从队列,内务卫生、还是军事训练,我都高标准,严要求(特别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认真去做和刻苦练习,大小工作都积极主动。那时部队学习气氛浓厚,经耳濡目染,业余时间我特别喜欢读书看报。积极参加为连队编写黑板报,政治学习发言稿、诗歌朗诵会等活动,使自己的文字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通读了《毛泽东选集1—5卷》,曾被评为学习马列,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和学雷锋标兵。1978年底被派往乳山接新兵,临时任文书兼排长,作为入党提干培养对象。由于中越边境事态的急剧恶化,提干被“冻结”。1979年1月底我作为支援边防前线的骨干力量,被调往云南昆明军区后勤部22分部(后归属24分部)汽车修理连。

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我被提升为连队一名文书,才算真正与文字“联姻”。为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文化,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连部的近10种报刊我每天都要阅读并记笔记,并开始练习写作投稿。不久,昆明军区《国防战士报》发表了我的第一篇《为什么“立志”而不“得志”》的文章,便很受鼓舞,在不断总结学习别人写作技巧的同时,继续写作练笔,相继又有《不要当“讲解员”》等数篇散文、诗歌与新闻稿件被刊出。从而更加坚定了要实现当作家的梦想。但随着部队干部制度的改革,整编等规定的推行,我又连续痛失了提干、转志愿兵的两次机遇。

机遇的错过,使我更加痴迷于写作。鼓起立志奋斗的勇气,决心做一名文字工作者。每逢星期天和节假日,别人都在打扑克、下棋、聊天、或外出会老乡,我就到当地县图书馆看书查资料。阅读了政治、历史、哲学和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等书籍300余册,还自学了一套《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讲义》(分《语法修辞讲义》、《逻辑讲义》、《写作讲义》),经常熬到深夜或凌晨两点,实在坚持不住就用毛巾蘸冷水擦脸数次,中午也很少休息(当时为避免懒惰,养成一个充分利用时间的良好习惯,我给自己定了一个16字的规章:“睁目即起,随之速理。继之就备,久而为习”。并贴在自己床头。说到习惯,纵观古今一些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某些方面有所建树或取得事业的成功,其才智是一方面,但都与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分不开。可见,习惯可以说是左右人的“催化剂”,不论是好与坏,一旦养成,就成为一种难以改变、顽固不化、并影响和牵引着人奔向终点的意象组合“成分”。良好的习惯养成,可对不良的习惯产生排斥或厌恶,甚至嗤之以鼻;而不良的习惯也对良好的习惯不以为然,甚至蔑视、挤兑、中伤与诋毁。一个人若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难的,需长期坚持,坏习惯就不用学就很容易形成。比如:我在部队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到现在都几十年了还一直发扬)。仅两年的时间,便写下近60万字的读书笔记,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文章20余篇。为此,我被连队推荐参加了分部举办的高中文化教员及新闻写作培训班,被上级聘任为连队文化教员。1982年9月还被批准加入了党组织,但这年底又赶上部队大裁军,青期的命运就像蹦蹦跳跳的小乒乓球,总是没等着案就擦边而过。1983年初我退伍回乡,告别了7年的军营生活。

二、挫折后的奋起

回乡之初,我由于文字功底较好并有写作特长,曾先后在定陶县民政局、姑庵乡政府帮干写材料。但也就像人们常说的:“谁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因当时与二哥嫂一起生活,家里赶上盖房子,二嫂患有癫痫病又特别溺孩子,稍不遂意就犯病发作。我在单位干临时工,耽误了家里的活不说,每月仅40元的工资,除去生活费又不能照顾家里,她们不理解很有意见。为使全家和睦相处,我只有主动离职不再去上班。不久与哥嫂分家后,就成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铁杆农民。那时,家中上有年老的母亲,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既没有电视,又看不到报纸和听不上广播,文化生活实在枯燥乏味,日子也十分难熬。在妻子的支持下,尽管生活紧张,我还是从节省下来的复员费拿出50元,买了一架中波段的“555”牌收音机(自那时起也就结识了菏泽广播电台),还拿出15元钱订了一份《农村大众报》,经常利用农闲时间听听收音机,看看报纸以不断充实自己,时常还练练笔。

人生路上多风雨,世事难料太无常。最使我刻骨铭心的还是1987年秋天,在参加某单位招聘新闻记者的“竞争”中,成绩名列前茅的我却再次落选。职场竞争的残酷,付出与收获的差距,让我当时感到非常失意,心灵也遭受了重创,生活陷入了迷茫和无比艰难的境地(说实在的,当时死的想法都有)。这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时,即使你竭尽全力,依然挽不回失败的厄运。你可以挥洒热泪,可以狂奔泄怨,但你绝不可以一蹶不振。如果你错过朝阳,你流泪了,那么就在黎明重新到来之前展露笑颜——让我们从头再来”。于是,我决心振作起来换个活法,在人生的中年奋力一搏。不久,我便重振精神,在摆地摊(7年)经商卖烟的同时,又继续坚持练习写作。

农闲时,我从不间断阅读书报与听收音机。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山东、菏泽、河南广播电台,有新闻联播、文学等与自己理想有关的栏目一概收听。特别是河南台每日下午的“青青芳草地“文学栏目,几乎每天必听。艺术的魅力,情感的熏陶和不甘平庸的心,激发出我的写作欲望。也就是在1994年底,我根据自己生活的磨难和遭遇,撰写了一篇1100多字的抒情散文《楝子树》,在菏南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后又相继在山东、菏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被《菏泽日报》、《曹州晚报》、《民兵生活报》、《作家与读者》等10余家新闻媒体、杂志刊用(2000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收藏),再次激发了我的投稿热情。

三、走出雨季是晴空

1995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时任姑庵乡党委宣传委员的李云敏,经她多方推荐,加上我采写新闻稿件多篇被《菏泽日报》采用,这年底我被县委宣传部破格招聘为专职新闻干事,正式成为《菏泽日报》社的一名“土记者”(通讯员),并有幸到报社参加一个多月的实习和培训。先后在定陶县姑庵乡、黄店镇党政办公室担任新闻报道和信息材料员。虽然,我那时已发表过几篇文章,但多以文学作品为主,对新闻写作还有些陌生,且在全县人才济济的新闻队伍中,我又是个年龄偏大的初学者,总觉得自己像“丑小鸭“似的羞于和编辑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我得到报社领导与众多编辑、记者的热情关照与悉心帮助,耐心启迪与指导,不厌其烦地对稿件进行修改、斧正,加上我的刻苦努力,使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不断有稿件被编发(记得有次麦收后,我把上午采写的一个省级文明户2000字的稿子,下午送到《菏泽日报》社,编辑看了建议修改成1000字左右的稿件,因从家到菏泽有50公里的路程,便决定在报社修改。直到夜里两点多稿子才被改完,躺在椅子上只睡了一个多小时天就亮了。第二天,编辑记者对我的这种精神很受感动,当天就编排此稿,两天后发表在二版头条位置。不久,又在《牡丹晚报》的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两年后,由于我采写发稿成绩突出,又被县委评为新闻宣传拔尖人才,农转非(聘干)成为镇政府的一名正式工作人员,已愈“不惑”之年的我,终于实现了“鲤鱼跳龙门”的夙愿。

著名作家路遥在他的长篇小说《人生》中曾说过:“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而人生也像一条河,只有不停地流淌才不会干涸,不断拼搏奋斗的人生才能多姿多彩。

由于我多年对新闻写作的执著追求和知识的积累,2008年我从单位内退后,在山东菏泽新闻学院领导的盛情邀请下,又受聘于菏泽新闻学院《记者摇篮》报编辑、副总编,新闻讲师,这是对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一个提升和深造的机会。还通过参加成人高考,又拿到菏泽学院中文系的大专文凭,人过“知天命”之年,终于又圆了我的大学梦。同时,我还自学了电脑操作,并申请了QQ号和开通了博客、微博(有网易、新浪、音乐3个博客)。拓展充实了网络知识的阅读面,使自己对现代文化知识得到不断补充和更新。

自参加工作近20年来,我已在国家、省市级发表新闻、文学作品2000余篇(幅),并有数十篇文章被收入书刊杂志,其中新闻通讯《新红嫂》、《西芹旺销的诀窍》、《桃李不言自辉煌》等,分别被评为菏泽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和“菏泽市新闻奖”入选作品;.散文《楝子树》、《走出那片沼泽》、《永恒思念》、《八尺布票》、《感悟秋天》、《春夜听雨》、《初识夜来香》,诗歌《蓝天一片云》、《飘去的槐香》、《党啊——我敬爱的母亲》、《中国牡丹城——菏泽颂》、《走进八月》、《我心中有个梦》、《钓鱼岛的呼唤》、《月亮、故乡》等分别获得国家、省市级文学大赛征文奖,并分别被收入《牡丹文学》、《星星之约》、《花之语》、《阳光的呼吸》、《作家与读者》、《当代国学精英大辞典》、《当代文坛.百家传世精品诗词选》、《建党伟业——建党90周年诗词、书画、论文大赛金榜集》、《中国当代作家》、《现代作家文学》、《当代中国文学大观》、《北方作家》等40多种书刊。受各种表彰奖励证书、证章60余个(散文《春夜听雨》被评为2012年度全国中学生最喜欢的散文精选,被收入中国作家记者协会出版的《文学月刊》,散文《感悟秋天》2013年9月9日被输入莫言博客)。2000年我被评为“全市新闻宣传先进个人”,同年,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吸纳为专栏作家,并成为菏泽市文联作协会员。去年又被破格吸纳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记者协会会员等。

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的体会是:“人的精神动力,往往来自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学识的渊博,并非完全取决于科班名校,而在于长期地努力和积累。”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本相同的书,就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读,怎样去读。不管如何的痛苦和挫折,都是每个人要读到的内容。人生只有点燃理想的火焰,生活的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相对来说,痛苦和挫折并不是人生之大不幸,而是一笔丰厚的“财富”。饱尝过痛苦,你才会变得成熟起来;经历过挫折,你才会愈发坚强。唯有把种种所谓的“不幸”或不如意当作锻炼和培养自己意志、提高适应生活与生存能力的机会,使自己真正成熟起来,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巅峰,成功和幸福就在你的前方招手,在那不远处等候着你。总之,“对于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来说,战胜苦难的过程,往往就是磨砺意志、调整行为、增长才干、成就事业的过程(《菜根谭》)”。

2014.3.9星期日 (入选2014.4.8.第102期《中国作家协会》会刊【散文☆ 精品专辑】)

王义尚 QQ1009231043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