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纪实:走近大凉山

2013-10-31 14:31 | 作者:舛者 | 散文吧首发

西南边陲的凉山州生活着231.7万彝民,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四季温润,可媲美“城”,天空清朗,被冠称“月城”。这里流淌着古代南方丝稠之路的神韵,散发着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

美姑的呼唤 稚嫩的生命一旦离开知识的滋养,孩子们的歌声将变得暗淡,库合莫的山川秀色正在失去光泽

南京,博之都,九月丹桂香浸古巷,一如辽远的凉山州腹地美姑,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在美姑的木拖乡库合莫村,由于学校一年前倒塌,唯一的女教师也离开了,村寨121名孩子像散落的花朵一样被隐没在了山野里。稚嫩的生命一旦离开知识的滋养,孩子们的歌声将变得暗淡,库合莫的山川秀色正在失去光泽。

彝民在等待,孩子们在等待。俄木石依,彝族小伙,当地爱心志愿者。叶霄煜,南京爱心之旅热心公益人。两个不同民族的陌生人身距千里,为了失学孩子走到了一起,也让爱心之旅走近了美姑。

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机缘,更是一份坚守。从爱心之旅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在浮华的社会背景下会默默成长出一个民间草根慈善群体。走过平凡的六年,爱心之旅以儿童保护、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和关注心理健康为己任,行程横跨东西纵贯南北,长期资助的300多名全国农村小学贫困儿童助学行动和上百场儿童素质拓展与心理关爱活动,成为了爱心之旅团队最生动的写实。爱心之旅行进在阳光路上。

美姑在呼唤,爱心在传递,能量在集聚。经网络发贴、志愿倡议后,伴随驰骋西南列车的汽笛鸣响,爱心之旅三人助学行动于9月26日晚开始了凉山千里行,29日抵达美姑拖木乡库合莫村。翌日上午,叶霄煜等人押着30匹马组成的马帮驮着全国各地好心人捐赠的衣物走进库库合莫村深处。随后,叶霄煜了解到失学的孩子实际达到150名,超出了预想。面对当地教育部门资金缺和即将来临的霜冻天气,最可行的就是先建一个简单的校舍。在爱心之旅奔赴凉山前,南京一爱心企业的老总知道叶霄煜要进山考察建校,当即捐了1万元。这笔钱正好用来支付先期打土墙费用。目前,当地已经动工开建学校,剩余资金也筹措到位。村长说,按计划的进度,今年年底前学校就能建成,明年春天学生就有望重返课堂。

离开时,叶霄煜心里踏实了许多。他知道当索玛花再次盛开的时候,孩子们也会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云上的村落 这桢桢的瞬息,都是美的风景,但我们无暇观赏,拉吉的孩子们在等待我们的到来,他们才是风景里最美的画面

国庆的第二天,我踏上了普雄站的彝族山寨。寨子不大,有零星几处店铺和几片普通的院落,很少见到两层以上的楼房。没有彝族风貌群建筑,这与我的预期相去甚远。接站的是彝族小伙彝鹰,他个头不高,朝气的脸庞漾着热情的笑容,让人温暖。彝鹰也是一名爱心志愿者,一出站,他请我吃当地特色小吃烤土豆蘸辣椒粉。叶霄煜他们已在小旅馆里等我会合,一到旅馆,我两天来的疲惫感顿扫一尽。

凌晨5点,我被朱莉雯唤醒,依稀听到窗外传来低沉的彝族月琴声。彝鹰说那是附近山上彝民家人去世,要进行火葬。快到9点,我们租车上山,因山路不平,30公里的行程,租费要花200元。进山的途中,车子颠簸得厉害,轮胎也时不时地陷入泥坑里。虽然彝鹰介绍说老司机经验丰富,但看着车窗外深暗的悬崖,我还会忍不住提醒司机。

车子行驶到一段平坦的路上,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车窗外前方山上的村落错落地镶嵌在云朵间,仿佛置身仙境,我们一阵兴奋全然忘了在车上时的恐惧感。“西南山水,唯川蜀最奇”,宋濂的《送天台陈庭学序》中川蜀山水险奇之中见秀美的景象尽现眼前。如画的风景在我们到拉吉乡村的路上也随处可见,有时还能见到扑飞的野山鸡。

这桢桢的瞬息,都是美的风景,但我们无暇观赏,拉吉的孩子们在等待我们的到来,他们才是我们此行风景里最美的画面。

倚望的目光 他们简单原始的农耕生活,远离着现代的文明,他们是不幸的。然而这里每一片天地宁静和畅,他们享有大自然原生态的赐与,现代文明的回归之路何尝不会延伸到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也应是富有的

到拉吉时已近中午,接待我们的是当地彝族男孩阿吉布铁。布铁是今年刚考入越西县高中的,是雄鹰公益协会的成员骨干,也是乡村孩子们的老师。布铁的家土木平房院落,四面环山,一家8口三代同堂。两个姐姐在外面打工,资助弟弟妹妹上学,给贫困的家庭生活增添了许多新活力。

拉吉不通电,唯一一套柴油发电设备也于两年前因故障停运。少数彝民通过微型水力发电供电照明,昏暗的灯光如同微弱的蜡烛。乡里没有公共浴室,也没有像样的厕所,彝民们只有等到季才能到溪涧洗澡。山里通讯信号不畅,进山后我们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

拉吉的彝民大都相邻而栖人畜混居。常年吃的是马铃薯、荞麦,米饭和肉只有在待客过节时才能吃到。做饭只有三种调料:辣椒、盐和味精。灶炕都埋在堂屋一角,生火时满屋的薰烟里裹着松枝被点燃后的清香。布铁家屯满了全家一年所需的土豆,有时客人来得多,他们还要到别处购买些。土豆发芽了他们也舍不得扔,削去芽继续食用。

2日下午,我们和当地志愿者们一道上山,徒步6个小时先后到达了红旗村、且门村和依达村。红旗村的彝民一见到我们,都围了过来,孩子们恐慌的目光中充满新奇,老人们慈善的目光中充满无奈,领着孩子的男女青年诚挚的目光中充满渴望。迎着这一群目光,我不知如何安放自己的思绪。他们简单原始的农耕生活,远离着现代的文明,他们是不幸的。然而这里每一片天地宁静和畅,他们享有大自然最原生态的赐与,现代文明的回归之路何尝不会延伸到他们脚下的土地,他们也应是富有的。

发完衣物,我们在留守的儿童中发现了6名孤儿,叶霄煜当即记录下他们的信息,以便回南京后安排资助。

在且门村和依达村,我们同样受到彝民热情欢迎。一位彝族老妈妈眼中含泪,硬要我们吃完烤土豆后再走,我们到山脚下回望时,老人仍在山坡上向我们挥手。

放飞的心灵 虽然只是短暂的教学活动,但这片沉寂的大山蕴藏着的无穷的生命力正在孩子的心灵中放飞,也让我们凉山之行的初衷有了最真实的契合

在拉吉乡村,许多事情让我们印象很深。

礼待客人。来拉吉前,布铁就叮嘱家定要礼待我们。为此,家里还特意杀了两只养了多年的公鸡,仅一餐的费用就将近500元,相当于当地一个壮劳力10天的劳动报酬。这让我们内心十分感动又十分不安。午餐后我们想给布铁家贴补,被婉拒,布铁说这有违彝族待客的风俗。看着他和善的笑容,我们当场来了个“君子约定”:这里没有客人只有家人,他欣然同意,我们这才稍稍平缓了心情

彝族歌谣。在红旗村寨上,孩子们为我们唱彝族歌谣《迎宾曲》,另一座山中也呼应传来一样的歌谣。晚饭时,小志愿者纯美的《祝酒歌》满含敬意充满温情。质朴的歌谣每次都让我们的心空灵清净。

自助教学。紧挨布铁家后面有一处空旷的露天小院,30多个孩子坐在小板凳上正在解答算术题,答对的孩子还得到了彝鹰准备的糖果。扭牛木教孩子们唱《感恩的心》,县城来的汉族高中生小袁教孩子们学简单数字英文单词。因为天气不好,教学只持续了1个小时。虽然只是短暂的教学活动,但这片沉寂的大山蕴藏着的无穷的生命力正在孩子的心灵中放飞,也让我们凉山之行的初衷有了最真实的契合。

我庆幸游历之外获得的醒悟:磨砺苦难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它钝化了疯长的欲念,让我们铭记过往,更加明晰前行的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