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

2017-10-19 09:25 | 作者:千里马 | 散文吧首发

进入10月份,天公不作美,整天阴沉着个脸,绵绵秋下得人心里发慌,坐在屋里发闷,看书不入脑,上网不入心,只有客厅里传来“嗒、嗒、嗒”不间断的声响,是墙上的石英电子钟像一位躬耕不歇套的老牛,天天在尽职尽责地报时报分。百无聊赖间,我忽然对钟表产生了兴趣,往日与它有关的故事像我老家庭院里七月里成熟的葡萄,一嘟噜一串串,晶莹碧透地映现在眼前......

我第一次见钟表是在小学二年级,那是上世纪60年代人民公社化时期。当时国家刚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加人祸的极其困难时期,物质匮乏,温饱不及,我们那里还处于偏僻落后的传统小农经济时代。不要说“人民公社是天堂”,什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乡下人连钟表都没见过,那只是美一场,真正老家用电和使用上钟表是改革开放后90年代的事。据说钟表是西方人200多年前发明的,传到我国是清朝末年的事。而我首次见到的钟表,是我的第二个启蒙老师王心灵买的,他是公办教师,每月有几十块钱薪水,买不起100多元的手表,但买得起几块钱的钟表,而我的第一位一年级启蒙老师是本村委的耕读李本性老师,没薪水,只有工分,所以连钟表他也买不起,上下课时间掌握不论点,他自己说了算。而王老师那时在我老家朱氏教学点教复式班,最多时学生33名,分四个年级,其中三年级只有3人,是留级生;一年级只有5人,二、四年级人多。正是因为人少年级多,王老师必须按点分年级上下课,钟表是他的必须。这里只有两间坐南朝北的教室,主屋座西朝东三间是主人李赖方一家五口住,坐北朝南的两间厢房其中一间是主人家的灶屋,另一间是王老师的住室兼厨屋。严格地说,不是学校,是借用三间民房和主家共同的两间院子,就是个临时教学点。由此可见当时我们那里是多么地贫穷,更不会见到钟表这样的洋玩意。

在我的印象中,王老师把钟表看成是他的宝贝,上课摆在讲台上,下课就随手拿走放在他那一间住室里,只准看,谁都别想摸摸,由于是机械表,背后有发条,需每天手动拧满,如果需要提醒,可定时,也叫闹钟。当我第一次见到这小巧玲珑的钟表时,不知是何稀罕物,很惊奇,其他小朋友也和我一样,瞪大眼睛伸长脖子看,外貌明光发亮,“嗒嗒嗒”声音很清脆、很动听。王老师很理解我们的好奇心,就在课堂上专门手举起来详细教我们来认识时间刻度,最长的细细的指针是秒针,自转一圈是60秒,也就是一分钟,“嗒嗒嗒”的响声就来自于秒针;最的粗指针是时针,中等长的指针自转一圈是60分钟,正好等于一个小时。这样的启蒙教育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做梦都想将来自己也买一只,看时间多方便呀,上学省得迟到了,从此,我在这两间土屋教室里,在这只机械钟的天天的伴陪下读完了三年小学。每当上堂下堂王老师总是依据钟表走的时间打铃,当听到铃声“当当当当”连续四声时,我知道这是上堂前10分钟的预备铃声,假如这时还没走到学校,那就飞蹦子跑,不愿意迟到;假如已经到校,那就马上回到教室自己的座位上,按照课程表的安排,准备上课的课本来。当听到“当当当”连续三声铃响,那是上课了,要到教室去;当听到“当当”连续两声铃响一阵子,那是下课了,可以出教室活动了。一节课时间一般都是45分钟,可是复式班教学有特殊性,王老师看着钟表,每个年级上课多长时间自然是心中有数哦!

读高小五、六年级时,转到了三里外的邻村张坡完小,比起我们原来的两间教室简直是天壤之别。尽管学校也是草房土坯,但是学校占地足有10亩,独立呈四合院状,周围是民房。从小学一年级到8年级都是双班,几十名老师,几百名学生,几十间教室、办公室、老师住室、伙房,院内绿树成荫,中间有一条宽宽的碎砖头石子铺成的道路,在当时是我见到的最气派的学校(因为我就就没见过别的学校)。特别是低年级高年级两个办公室里墙上挂着的两座钟表,比我们王老师的钟表要大上好几倍,并且能挂在墙上,更感到稀罕。这个秘密是我有一次到语文老师的办公室拿作文本时偶尔发现的,回来后就和我的同桌很神秘地说起,大家都像是十五世纪的航海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一传十,十传百,像我一样没见过大挂钟的新同学都会在课间借故到老师办公室瞅一眼,研究它看和过去见到的小钟表是否有区别,大家在班级或上学的路上争论来争论去,最后统一看法,大钟小钟,座钟挂钟,以及几位老师和校长戴的手表,只是外表形式不同,内容都一样,都是看时间用的,都有时针、分针、秒针。因为那时正处于“文革”高潮时期段,只在这里上一年就停课闹革命了,六年级就没上,也就再没见过学校的挂钟和老师的手表。不过,在这所学校最大的遗憾是很少见到像王老师那样的小钟表,到校后只能间接地通过钟表手表老师掌握着时间,再借助校园内吊在一棵大槐树上一口洪钟的铃声传递给我们上下课的准确时间。

真正再看到挂钟和手表是我回本大队的学校上学时又看到的。当我1973年考入县城唯一的一所高中时,见到的手表多起来了,几乎是所有的上百名教职工都有手表,而钟表的款式也丰富多彩。能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马蹄表、怀表和大座钟。顾名思义,马蹄表即外形像马蹄,精巧美观;怀表是一位老师上课期间从上怀衣兜里掏出看时间,当老师们都在戴手表时,只有他标新立异,不戴在手上,而是揣在怀里,让我首次一饱眼福。因为以前我只是在读书时读到怀表,真家伙没见过。让我没见过的大座钟同样是在学校的某个办公室,高高的底座,上边为半圆形,下边为矩形,时分秒针都很粗很长,中间吊个钟摆,每逢小时整点会发出响声,据说是烟台生产的老式大闹钟,一般只在过去的电影里现在还能见到。这是我所见到最气派最贵重的大钟表,尽管那时全县有七、八所高中,我想,可能是显示县城高中尊贵的特殊身份吧!

高中毕业后我当了三年民办教师,自己没工资,当然买不起钟表,不过,学校办公室墙上有挂表,家里一天三遍有广播小喇叭报时,公办教师有手表,教学工作虽然需要准确掌握上下课时间,但有人值班打铃,听铃声就行了,不需要刻意买钟表。再后来又上学,当了公办教师,是当工人的妻子在谈恋期间看我没表,就把自己心爱的上海牌手表送给了我用,原打算先买一只小钟表使用的想法最终没有实现,而是超越前进。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机械表已落伍,随着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子产品的大量上市,电子钟表,石英钟表、手表也应运而生,这时我也从乡镇调到县城工作,经济条件也逐步好起来,两个孩子上小学,我们要上班,只有我一块旧手表,家里需要钟表,我第一次掏几十块钱买了一只挂钟,郑重其事地挂在两间住室最显眼的墙上,孩子们看到后高兴得跳起来,上学再不用到邻居家隔着门窗看时间了,妻子也不用每天问我上班的时间了。尽管我买的这只挂钟不算大,不算好,它可是我20多年的心愿,一旦实现了我是多么地高兴啊,仿佛是置办了一个大物件,倍加珍惜。我除了教育孩子老婆不要乱取乱摸外,我还时常保洁,亲手定期换电池,校正时间。到孩子上初高中时,经济条件更好了,为了支持孩子们的学习,保证他们能准时起床、吃饭、上学,我给儿女每人买一个鸡心形的小闹钟表,定时上紧发条,也算是让孩子们圆我几十年前的梦,尽到老子的一点责任,给他们应有的关怀,同时,把我过去上学期间想拥有一块自己的小闹钟的夙愿故事讲给他们听,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时刻爱护小闹钟。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小小的钟表经过这几十的千变万化,早已都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除了手表外,光挂表我家就有五只,几乎是每屋都挂一只,我还给老家在农村的父母送两只,当然都是流行的石英电子表,它不但是看准确的时间刻度,它更代表一种现代生活方式,一种家庭文化和摆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反映一个家庭的文明富裕程度。在现代家庭,时间观念在改变,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率,曾经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人生信条,钟表就是衡量时间的准确工具。当然,现在人人几乎是手机一部,而手机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可以代替钟表、手表看准确的时间,这是高科技的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就连高铁上每节车厢都有滚动的电子荧屏字幕显示时间,您不能不赞叹社会的进步真快呀!

可是,社会进步再快,也不能割断历史,千百年前的古人,为了计时,曾经发明了“天干地支计时法”,也有雄鸡报晓法,滴水漏时法,三更半五更计时法等等,尽管此法现在觉得很原始、很笨拙,甚至很愚蠢,但是在当时当代就是一个进步,也是一种发明。伟人毛泽东云:“人类总在不断地前进,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的论点,都是要不得的。”今天的进步是建立在昨天落后的基础之上,不要因为今天进步了就忘记了昨天的落后,另一位伟人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承认历史、割裂历史是极其错误的。所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钟表还没有被时代所淘汰,还依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还在为当代人所使用,还必须珍惜它存在的价值。即使有一天被时代所淘汰掉了,可是它的历史价值永恒,谁都不可磨灭,这就是真理,这就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让我们全社会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

小小钟表折射一个时代的发展和发明,也代表一个时代的前进与进步,但愿它存在的自身价值和时代价值世人都牢记,个个知感恩!这也是我写此文的初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