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
96岁,或许很多人都躺在床上,颐养天年。但他却穿着一身笔挺的海军军装,头发全白,步子蹒跚,格外精神地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他是吴孟超,中国的肝外科之父,从医75年,他挽救了16000名病人的生命,帮他们脱离苦海;如今 96 岁高龄的他,仍然保持着每周 3 台高频率的手术。好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过后,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节目。
在最美的时光里,与医学结缘。吴孟超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自小家境贫寒。因生活所迫,他随父亲去马来西亚生活。也许是多年身处异国他乡的原因,他格外想念家乡的圆月。成年后,他告别了自己的父母,立即投入祖国的怀抱。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国内战火纷飞,年轻的吴孟超决心“读书救国”,学习医学。五年后刚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当了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正式投身于肝胆领域。当时中国在肝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肝胆手术成功率几乎为零,国内有关于这方面的资料也一片空白。于是吴孟超自己抄起书本,开始翻译国外著作。20多万的庞大的医学著作,他跟同学一起咬着牙翻译了出来.在不断的研究和实验之下,吴孟超一步步深入研究,终于在 1960年,成功完成中国第一例肝胆外科手术。吴孟超和同事们在进行手术时,他接到了父亲死于黄疸的噩耗,挽救了无数条陌生人性命的他,却没能挽救自己至亲至爱之人,甚至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在他的生命中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但正是这一份遗憾,挽救了很多垂危的生命,完成更多子女和父母的圆满。“我也算是为祖国做了一点事了,我对的起你们。”他比任何人都知道,在乱世中离开祖国的父母,这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他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他真正的做到了。
“医术有高有低,医德最是要紧。”吴孟超医术高超,用行为诠释着他的“人文医学”,他对待病人就像亲人一样。面对前来求医的病人,吴孟超总是会先跟病人聊聊家常,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看望患者时,他总是先把双手搓热,然后才跟患者接触。每次检查都主动拉上屏风,检查完还会帮助患者掖好被角。看病时,在确保药效的前提下,他为病人开最便宜的药;“病人生病已经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的钱,有的还负债累累。作为医生,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这是吴孟超对年轻医生说得最多的话。在吴孟超的病人中,有一个叫甜甜的女孩子。当时,她的肿瘤已经发展的像篮球一般大,挺着个大肚子,所有的医院都不敢接收,劝她做肝移植。绝境之下,她来到了上海,找到吴孟超。同事们都劝吴孟超不要做这个手术,因为病情实在是太复杂,而且手术失败的风险极高,一旦手术失败了,这一辈子的名誉就毁了。但吴孟超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烂摊子,梗着脖子回道:“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一个吴孟超。”最后凭借着高超的技术和大胆的尝试,让吴孟超赢得了这一场战斗的胜利,也让这位年轻的女孩获得了重生。
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人命关天——就是医者吴孟超最大的信条。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已是小有名望的专家教授,但吴孟超依然把他们当孩子一般的一遍遍教诲。96岁高龄的吴孟超站在朗读者的舞台上,动情的对学生们说“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学生可能是见过他笑容最少的人,但求学路上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心中有戒尺。吴孟超经常会想起他的恩师裘法祖,由于常年在德国经受专业训练,裘教授在专业上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不管是学习还是课余,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裘教授的教学态度深深的影响了吴孟超,甚至将老师著名的六字箴言“会说会做会写”,放在办公室,一直按照这个标准要求自己和学生。如今,96岁的吴孟超,仍然坚持在手术台上,他只希望能用尽最后一点光和热,能为中国肝胆领域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他像是一颗参天大树,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学生。
在很多人眼里,吴孟超是一个传奇,是救人无数的再世华佗。作为一个普通医学生,我们无法做到像他这般伟大。但为人医者要像老先生一样,一生坚守在岗位上,牺牲自己,温暖别人。平凡如你我,即便渺小如星火,也能够竭尽所能,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束光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