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2020-02-25 10:08 | 作者:祁冠领 | 散文吧首发

人生自有诗意,喜欢读古文诗词,不是因为卖弄文采追求高雅,而是因为古诗文里有着几千年的忧伤,每首诗就像一个微型小说,讲述一个过去故事文字是个奇妙的东西,也是人们最伟大的发明,文字看似被禁锢在方格之中,而时过境迁铅华洗尽之后,唯有它才能吹尽狂沙,永不褪色,等到千年之后的人们看到时,这些文字就会重获生命。新旧更换的速度快慢,取决于人们对于这个事物的定位,就像联一年更换一次,每次都惊讶怎么还这么新,总嫌旧的太慢,不过回头试想一幅画如果挂在墙上,几年后就会感慨怎么泛黄的这么快。

比如诗经《卫风.氓》,就是一首讲述春秋时期一位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共分为六章,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一个相隔三千多年的故事今日读起来,依然产生极大共鸣,就像昨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不禁令人感叹,人的本性和情感,三千年来不曾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就是今日的“氓”。这些文章因为太过于成熟,当时少年的我们无法驾驭,只能暂时收藏,日后拿出来细细品味。细细回想,我们成长时代一路走来,所学的课文在时间排布上真的是恰到好处,什么时候的年龄读什么时候的文章。

生活也如鲁迅笔下的《故乡》,多年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活成了小说故事中的主人翁,每个人的故乡里都有他的闰土,而我儿时的闰土如今也长大了。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是鲁迅的故乡所在,在那里他曾经走过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今日再去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会发现菜畦依旧碧绿,光滑的石井栏仍在,紫红的桑椹年年结果,三味书屋里面桌子上刻着的“早”字已经等待了120多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长,何不秉烛游。书桌上一个深深的“早”字,表达了一个学子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态度,也激励了日后无数的学子们。天高云淡,飞或许会在旅途中感到疲惫,但是冲击蓝天的想不变。宁静致远,学习时不仅要追求环境的宁静,也要追求环境的苦寒,周边事物的减少不仅会帮助集中注意力,同时周边事物的卑微也会使人在书本面前自降身价,变得虚心,不会对知识进行排斥和轻蔑,从而更容易接纳知识。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北京地坛公园,在朋友的陪伴下,我朋友说他也是第一次来,因为来北京的很少有人主动来地坛公园。而我之所以对这个地方情有独钟,也是缘于史铁生笔下对于地坛的情怀,这也是我舍弃北京众多景点而选择地坛公园的原因。因为我还没有来,这座古园也可能是为了等我而在这历经沧桑等了四百多年!地坛门票很是便宜,内部设有园中园,也就是地坛的核心部分“皇祇室”,也就是当年史铁生坐着轮椅无法进入的地方。很多人知道地坛应该就是因为史铁生的文章,不过地坛里面却没有一处关于他的简介,这点是我所惊讶的。史铁生的文章特点在于十分深奥,不易理解,这也可能是不容易在年轻人中广为传播的原因。《我与地坛》一文共七部分,里面讲述了作者在地坛中得到的生命启迪和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母亲后悔和无尽的思念。文章表达了自己与地坛不可分割的情感,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史铁生最初的想法比较简单,一次,他向一个作家朋友询问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什么,那位作家想了一会儿回答:“为我母亲,为了让她骄傲。”史铁生承认:“如他一样的愿望我也有。”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生活中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坛”,史铁生只是恰好在他的狂妄的年龄和悲伤之际遇到了等待中的地坛,从而诞生了一篇经典之作,是他的幸运,也是地坛的幸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人在什么样的年龄就去做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年龄也应该留下什么样的文章,不必一定等到老年才去回望自己的一生,然后以一篇文章进行概括做回忆录。我前段时间一直所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伟人改变了这个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伟人,而事实应该是伟人和时代相互成就,相辅相成。艺术高于生活而却来源于生活,文章不是靠静坐室内苦思冥想而得到的,而是靠从生活中观察感悟得到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瞬间的灵感稍纵即逝,日后时过境迁,可能再不会有当时的心境了。而读文章的最高境界便是:物我两忘,人书俱老!

祁冠领/文 2020年2月25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