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路弯弯寄亲情

2018-10-11 05:46 | 作者:千里马 | 散文吧首发

我的老家在豫南农村,每年少不了要回家几趟看望父母和亲戚,也就少不了走乡间路。

前些年,乡间路不论是主干道还是次干道都是土路,每回老家一趟,晴天荡一身灰尘,天轿车寸步难行,只好艰难步行。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我在外地工作,数次节期间坐车回老家,总是不能痛痛快快地畅通无阻,家乡人更是盼望早一点从家门口就能走上水泥路或柏油路,使家乡父老出行更方便快捷。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加快,国家交通扶贫的力度加大,农村“村村通”工程的快速实施,使乡村道路旧貌换新颜。止目前,不但各行政村都修通了水泥路,通了乡村公交车,而且绝大部分自然村也通了水泥路,安装了部分路灯,不管是晴天还是阴雨天,出行全是硬化的路面,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道路的落后问题。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经济兴”。实践证明,这些话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以前农村不通水泥路,只有土路,首先是当地产的粮食棉花油料等农副产品往外运输难,不能物畅其流。其次是农民农闲时外出打工,一遇雨天道路泥泞,耽搁出行,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今天,影响了打工等经济收入。其三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真正成为了“水泥路”,一切都影响出行,彰显农村落后。反之,路通了,就能物畅其流,就能方便出行,就能增加经济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市场,也方便了人们探亲访友,增进感情交流。

乡路弯弯,乡情浓郁。乡村水泥路修好后,从县城直接发往我乡我村的公交车,就像是连接城乡之间的一条流动的纽带,紧紧地系在一起。6月13日清晨,我陪母亲因白内障手术到县城复查眼睛,和本村的85岁的李凤仪就在村头遇见了公交车,7点半一起上车,定睛一看,是邻村的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和我们打招呼。我有很多年没见过他们,男的叫李小希,大集体时是大队的拖拉机手,现在下肢有病,拄着拐棍,他们赶早班车到县医院去看病。由于都是熟人,低头不见抬头见,车上叙起家常来一路不断,母亲感到很高兴,时不时也插入话题之中。公交车东拐西拐,接这个,上那个,大约车行20分钟到了双庙集,才上来一位年轻的女士让买车票,每人7元钱,我掏出一张50元的人民币,5人的车票我一块买了,而小希夫妻和李凤仪都争着掏钱,我说啥也不同意,我40年离开家乡,和他们很少碰面,今天巧遇了,这是缘分,几十块钱不多,但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母亲也非常支持我,乡里乡亲的,我感到很亲热。售票员看我是真心,也就接下了我的钱,司机当着大家的面表扬我:游子离家再远还是没忘乡亲啊!不但是我这样做,我看到车上的气氛一路上都很热烈,只有乡情才那样浓郁啊!十里八村坐在一辆车上,不是赶集哪有那个见面的机会呀,见了面都亲热得不得了,不是你说说外边的新鲜事,就是她家常理叙个没完,几十分钟的路程在大家叽叽喳喳的说话声中很快到县城了,为此,我很感慨那句俗话:“亲不亲,故乡人”呐!

乡路弯弯,精准扶贫。今年春天父亲元月中旬刚离世,母亲彳然一身,又不愿意进城,信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的狗窝”,没办法,我从省城回农村老家小住20多天,这才有机会很好地看看家乡的变化。我老家所在的县是出了名的国家级贫困县,30年前我在县委办工作,河南省有几十个贫困县,我县就是最贫困的五个县之一,当时叫特困县。1988年,我给县委书记代笔起草的第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抓住机遇,采取对策,加快平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后来被省委组织部首届中青年领导干部论文征集评选为优秀论文,为此,当时的县委书记还亲自在平顶山参加了全省组织系统优秀论文表彰会。我县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洪汝河沿岸地洼易涝,十年九灾。当时有种形象地说法,我县是洪水走廊,下游新蔡县是洪水招待所。而我老家就在洪河边上,与新蔡县仅一河之隔。关于我村的基本情况,“文革”期间整党时,工作队长这样形容:“两河(洪河、清河)一港(白港)加一坡,8000亩地老灾窝,两县(平舆、新蔡)四社(万金店、杨埠、李、黄楼)交界处,阶级敌人暗藏着”。从我记事起,我老家就是温饱不及,吃的是“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住的是“泥巴房子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穿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特别是遭遇“75.8”特大洪水,家家户户都是一贫如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平舆县,吹绿了家乡的沟沟坎坎,首先是农村推行大包干生产责任制,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民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到2000年彻底解决了温饱,逐步迈步于小康生活。特别是经过最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就我村而言,不仅家家户户实现了电通、电话通、电视通、乡间道路“村村通”、自来水通、公交车通,互联网通,还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和田间地头,建成旱涝保收田,既稳产又高产,粮食亩产由大集体时的300来斤猛然增产到千把斤,农民真正实现了刚解放时“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洋犁子洋耙”的想。现在,吃饭讲营养,穿戴讲时装,居住是楼房,用的讲时尚,连七老八十的老人人人都在使用手机,几十辆小轿车也开到寻常百姓家,到2020年,家乡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近期目标,到2035年农村一定能基本实现现代化!

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乡路弯弯,今非昔比,家乡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乡音未改,乡情依旧,老母健在,亲人们都在,我从省城回家再也不用脚踏泥巴路了,我将回老家更勤啦!

评论